自晚清翰林王懿榮發現甲骨文後,許多學者、名人參與甲骨文研究,其中一些人進行臨摹與書法創作,遂使甲骨文書法藝術再生。
甲骨文書法藝術代表書家為羅振玉、董作賓兩人。
一、羅振玉
羅振玉(公元1866~1940年),甲骨學的奠基者。公元1902年,羅振玉第一次在劉鶚(清末小說家)家看到甲骨文拓片時,驚歎道:「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楊、許諸儒所不得見也。今山川效靈,三千年而一洩其密,且適我之生,流傳而悠遠之,我之責也。」
從此,羅振玉一生奉獻給了甲骨文。他收集、保存、印刷了大批甲骨原始資料,率先確定了甲骨刻辭的性質及出土處之地望。他一生考釋甲骨文單字800個。
羅振玉本身又是書法家,遍臨經典法帖,篆、隸、楷、行、草諸體無不涉及,遇見甲骨文後,轉事甲骨文書法。羅振玉幾乎臨摹了所有的拓片甲骨,開創了一條毛筆書寫甲骨的新路。
羅振玉在靜心臨寫過程中,總結出兩種練習方法:一是強調對臨原本,即臨過的作品,在行與行之間、字與字之間與原拓本甲骨大體一致,求其原汁原味。另一種是取其意,不依樣畫葫蘆,勤於思考,精於創作,達其「書我共進」。從他傳世的作品看,他選擇了後者。
羅振玉大膽地摻入、運用了石鼓、金文、隸、篆等古風,既不源於甲骨拓字,又符合甲骨文特點,同時,不像金文、篆籀那樣的拙撲厚重,又寫出了古樸莊重、秀穎典雅、疏宕華貴之意境。當然,這與其深厚的漢印基礎和「腹稿光日月,經綸滿乾坤」的字外學識與道德修養是分不開的。
羅振玉直到晚年,仍然撰寫、收集甲骨文楹聯,繼《集殷墟文字楹聯》後,又續集了《集殷墟文字楹帖匯編》,共有420對自集和收集的甲骨文楹聯入編。
二、董作賓
董作賓(公元1895~1963年),原名作仁,字彥堂,又作雁堂,號平廬。祖籍河南溫縣董楊門,出生於河南南陽。被譽為甲骨學大師、甲骨文書法大家。
董作賓將中原甲骨學與西方考古發掘方法相結合,開闢了中國歷代考古學的新領域。他前後歷數十載兵戈,漂泊西南天地間,在李莊完成了舉世矚目的《殷歷譜》,確定了殷商世系,證實了武王伐紂的史實,匡正了歷史年代,使中華民族歷史向前推進了300年。時在重慶的國軍統帥蔣介石親自簽發嘉獎令進行表彰。
而其甲骨文書法創作,忠實原貌,理性思考,渾然天成。董作賓先生親歷十幾年的考古發掘,擁有上萬片龜骨文字考釋與鑑賞,尤其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使他的甲骨文書法創作與眾不同。
例如,羅振玉向以借鑑石鼓文、鐘鼎文、大小篆、秦隸與甲骨文融匯創作,董作賓卻注重原汁原味,忠實於拓片原貌,並在智慧與技能上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先試以玻璃紙蒙於拓片上,勾出契刻文字輪廓,然後對臨摹寫,經過不遺餘力的反覆描摹,從感性認識昇華到理性創作。
我們知道,要賡續甲骨文書法藝術,沒有深厚的道德修為與淵博的學識根本是不可能的。董作賓先生為人大度,質樸無華、遠近聞名,有求必應,充份突顯了其人品、書品、德品,即傳統「三品一統」的高貴品格。從董作賓留存下來的甲骨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既有筆墨趣味,又保留了甲骨文犀利勁削的契刻特點,將殷商武丁時期甲骨卜辭筆畫的遒勁挺拔、姿態的圓潤婀娜,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能在甲骨書法上取得如此高超的成就,全賴其生命的元氣神足、真力瀰漫和博大精深的學識。董用筆乾淨俐落,下筆有由,藏鋒起筆,出鋒收筆,如對神明。中堂疏密得當,空闊舒展,正文與落款相得益彰。對聯章法得甲骨原作古風,參差錯落,結體肅穆莊嚴,英姿勃發,渾然天成。扇面精品絕倫,契意濃郁,恣肆飛動。
董作賓甲骨文書法的獨特魅力,在於他心正、筆正,用心對臨甲骨文原片達萬餘片以上的意志,得其上古神韻和精髓所致。
同時,董作賓還把篆刻引入甲骨文書法創作中,使其更具有雄厚的刀筆意味。加之其治學嚴謹,毛筆使用技巧熟練和堅毅的篆刻功底與深厚的文學修養積澱,下筆起點高,筆勢渾厚飽滿,骨力內斂,疏密有致,似乎達其與古人互通共融的創作意境。
筆者個人也在學習甲骨文書法。個人粗淺的一點體會是:僅臨摹仿傚今人書家的傳世作品還是不夠的,有條件者最好能參照龜甲、獸骨的實物或拓片多臨多寫;條件差者可據印刷之精華的甲骨文字帖。邊臨摹邊體悟其以筆代刀的豐富內涵,吮吸到其洪大氣魄和用道德澆灌出來的純度及用刀的精準;同時,加以學養的自我昇華和字外功夫等多種複雜環境中的磨礪。假以時日,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