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各行各業流失大量人才。醫管局6月23日表示,香港醫護短缺,人才流失近一成,擬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引入中國大陸資深醫生,預計首批有5至10名。
不過,有前線公立醫院護士批評措施無助解決前線醫護人手不足問題,醫管局應改善公立醫院工作環境,重新檢視醫護員工薪酬架構。另外,有學者批評醫管局一年之間流失了約500名醫生,引入大灣區醫生也是杯水車薪。
醫管局在6月23日召開大會,主席范鴻齡表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目標人選為曾參與援港抗疫工作的醫生,他強調要符合病人褔祉和兩地法規原則,重申是為了增加人手。
初期會邀請西醫為主,大陸醫生在港待遇與海外來港醫生「一視同仁」,目前正跟廣東省衛健委商討,用輪替制度,每人來港不超過1年時間。
范鴻齡強調,中國大陸醫生來港要獲醫委會批出有限度註冊,同時,不影響優先聘用在香港畢業合資格醫護,及現職醫護陞遷原則。
另外,他稱醫管局「多管齊下」解決人手不足問題,包括服務滿3年員工,可申請低息置業貸款,希望第四季接受申請,以及會延長服務年齡至65歲等。
自去年4月起,過去一年有大約500名公立醫院醫生辭職,佔整體7.9%;同時有2,600名公立醫院護士辭職,流失率達9.5%。
翻查資料,根據政府早前公布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估計到2030年,香港會欠缺約1,600名醫生,到2040年更會增加至超過1,900名。而公布推算結果的時候,香港仍未爆發大規模移民潮。
護士倡改善醫院工作環境
前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前會長馬仲儀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質疑,引入大灣區醫生這些措施是「挽留增加人手,或是趕走真正的香港醫護?」
「大家心知肚明」,亦感嘆「當香港人已經和維吾爾人一樣命運,他們要吃豬肉餃子,我們還有討論合理與否,選擇和質素的空間嗎?」
前線公立醫院護士劉凱文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分析時談到,引入大灣區醫生和低息置業貸款都無法抒緩前線醫護人手短缺問題,難以挽留人手,因為問題關鍵是在公立醫院工作很辛苦、工作環境惡劣,問題已存在已久,但醫管局不去正視。
他認為「引入大灣區醫生」是杯水車薪,因為首批只得5至10名,醫管局反而要花不少人力去處理相關手續,「就算引入1萬幾千個大灣區醫生也沒有用,因為公立醫院工作環境那麼惡劣,他們也不會長期在香港工作」。
劉凱文強調,醫管局應改善公立醫院工作環境,重新檢視醫護員工薪酬架構,才能夠挽回人手,因為公營和私營醫院的工作環境和薪酬待遇相差甚遠,不少醫護寧願在私營醫療機構工作。
另外,他又批評醫管局「肥上細下」,經常新開設一些並非前線的管理層職位,近日亦宣布增加副顧問護師。
他以感染控制中心和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為例,早前聘請了一些並非前線的部門主管,月薪約十萬元,無助舒緩前線醫護的工作壓力。
當被問及會否擔心將來被大灣區護士「搶飯碗」,劉凱文回應表示政府暫時仍未豁免護士須要在香港考執業試的要求,「其實每年執業試合格率都偏低,如果大灣區護士能夠考試合格,我歡迎他們來港執業」。
他認為政府應堅持執業試制度,為護士質素把關,反對豁免非本地護士沒有註冊也能夠執業。
關於「低息置業貸款」,劉凱文擔心會被捆綁人生規劃,質疑是否問醫管局借了錢買樓,就要未來長期留在醫管局工作。而相關計劃詳情仍未公布,「如果借了錢買樓後被解僱,怎麼辦?」
鍾劍華: 引入大灣區醫生不治本
前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形容,香港現時面對的問題就好像一個「穿洞的水桶」,水不斷流走。他稱根據最新數字,醫管局流失了約500個醫生、約2,600個護士及輔助醫療人手,醫管局整體只有4千多個醫生,需要應付全港超過95%的住院服務需求,「流失約五百人,是災難性」。
鍾劍華分析指,醫管局流失人手的主因是移民,而不是轉到私營醫療部門工作,這反映香港整體醫療服務的供應正在收縮。他形容,香港的醫療服務質素正在下跌,只不過一般人未必感受到。
例如,最新情況顯示,首次輪候耳鼻喉專科服務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年兩個月,醫管局曾經在幾年前說過,希望將輪候時間由原本的三十幾個星期縮短至18個禮拜。
他透露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在去年首次輪候,卻要等46個星期才可以見醫生。「可見服務指標已經在倒退,而服務質素的倒退,對很多接受服務的人來說,其實都很容易感受到」。
鍾劍華指出,醫護比較容易移民,因為全世界都要醫護人手。「北京的對港政策及香港政府的施政行為,其實不斷趕客。很多有條件移民的人都會考慮,過去一年,多個不同機構進行的調查,都反映移民意欲十分大,即反映出『水桶的洞』越來越大」。
關於引入大灣區醫生,鍾劍華認為根本不是一個治本的方法,因為中國大陸也缺乏醫療人員,而且有很多客觀限制,包括語文和醫療體系都有分別。
他估計,引入少量大灣區醫生可能可行,但引入大量就未必可行。北京亦不可能容許香港無限制地引入中國大陸醫生,因為這做法也是「犯眾憎」,或令中國大陸民意反彈。
鍾劍華直言,醫管局一年之間流失約500名醫生,就算吸引到20名大灣區醫生,也是杯水車薪。「香港不應向一個穿洞的水桶不斷倒水,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水。香港應該要『補洞』,訓練醫護人員,但時間很長,成本好高,又容易流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