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委託一位優秀的藝術家,為我女友畫她最愛的一張照片,主角是她兩個十幾歲大的女兒。場景就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畫中有一人伸出手臂,將一枚硬幣丟進大水碗裏。
這幅畫完成時,我很驚訝藝術家竟把水碗換成了雕像。他說雕像讓畫面增加深度且令人印象深刻。我非常認同,但是,這座雕像是誰?研究後才知它是《尼迪亞,龐貝城的賣花盲女》(Nydia, the Blind Flower Girl of Pompeii)。
我在聯邦調查局工作了近三十年,因為調查任務而造訪過許多城市,也喜歡順道參觀各地博物館。終於,我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看到了尼迪亞的雕像,但它距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足足有800哩遠!
有一次因任務調查,我來到阿拉巴馬州的伯明翰。我很驚訝在當地的藝術博物館裏,竟然收藏了另一座尼迪亞雕像。
這怎麼可能?雕像出借外展嗎?怎麼會不只一個,難道有兩個以上?
尼迪亞雕像的誕生
雕像尼迪亞於1853年─1854年,由美國新古典主義雕塑家蘭杜夫‧羅傑斯(Randolph Rogers,1825年─1892年)所創作。有人認為,羅傑斯的雕塑品質和情感表現,可比擬米高安哲羅所描繪的古希臘羅馬人物那般耐人尋味。
大規模生產是工業革命的一項特點。發明軋棉機聞名的伊萊‧惠特尼(Eli Whitney)創造出一種能更換零件的步槍,並在1798年簽約,賣出1萬支給當時年輕的美國政府。在此之前,要是步槍某個零件壞了,就必須換一支全新的。但現在問題解決了。
羅傑斯不懂得如何製作武器。當他面對一大塊大理石時,創作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使用傳統的木槌和鑿子。
羅傑斯1825年出生於紐約。雕刻木頭是他的嗜好,但他卻找不到雕刻工作。他在一家乾貨店當店員時,僱主發掘了羅傑斯的雕刻天賦,於是贊助這名年輕人前往意大利佛羅倫斯學藝。1851年,他在羅馬開設工作室,開始接受來自歐洲和美洲的藝術委託,創作出許多件作品,直到人生盡頭。
如果羅傑斯留在美國,他選擇創作的石頭來源,應該會是紐英倫花崗岩。但他因為住在意大利,所以石頭選材和米高安哲羅的知名巨作,例如,《大衛》(David)、《摩西》(Moses)和《聖母憐子》(La Pietà)等都來自同一座山。
尼迪亞本尊和兄弟姐妹
羅傑斯創作的本尊「尼迪亞」高三呎,立在兩呎厚基座上。多處細節可見,例如她身體向前傾斜,後腳趾頭輕微碰觸地板,束腰外衣褶皺層次豐富,頭髮捲曲,美麗臉龐上帶著憂鬱神情。尼迪亞很受大眾歡迎,應該有更大的市場。但本尊只有一個,該怎麼辦?
造訪過世界各地博物館的人都知道,羅傑斯做了一件前人從未想過的事。他和他工作室助手共同打造了167尊兩種尺寸的尼迪亞,每一座雕像看起來與原始作品的相似度極高,完美極了。這麼多的藝術品,絕不是用機械大規模生產的,每件作品都必須用一塊大理石精雕細琢製成。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製作一尊賣花女需耗時多久。
羅傑斯並不特別喜歡選用大理石創作,但他把第一件大理石作品當作模型供後續複製參考。之後陸續製作出許多雕像後,剩下的工作會交給工作室助理繼續完成。這些助理是誰,當時到底有多少才華出眾的工藝師參與其中?雕像的數量似乎多到像是任何熱愛風土和藝術的愛好者都能輕易在當地博物館欣賞到般。甚至19世紀中葉的富人,也可以在他們富麗堂皇的自家莊園擁有一座「原版」的尼迪亞雕像。
像這樣的做法以前是否有過?創作一件大尺寸、精緻且設計獨特的藝術品,然後一次又一次地複製?
洛迪古斯里克‧雷明頓(Frederic Remington)的每一個青銅雕像都是用同一個粘土模型鑄造而成。平版印刷和絲網印刷可大量生產平面複製品。然而,你覺得達文西有可能繪製另一幅《蒙娜麗莎》嗎?
古希臘人也在雅典衛城創造了幾乎相同的雕像,稱作女像柱(caryatids),六座華麗的女神柱子支撐著幾噸重的石牆屋頂,但只有六座。
應用現今3D技術,加上太空塑膠就能製造出相同尺寸的盲賣花女雕像仿品。但這充其量只像在古玩店購買商品般,而不是真正華麗的大理石質感。用最嚴格的資本主義觀點來看,羅傑斯為明顯廣大的需求提供了獨特的產品。
尼迪亞來自書中角色
「尼迪亞」是1800年代最受歡迎的大理石雕塑。她出自英國作家愛德華‧布爾沃-萊頓(Edward Bulwer-Lytton)1834年小說《龐貝末日》(The Last Days of Pompeii)中的人物角色。作家靈感係來自1833年在米蘭看到的一幅畫:俄國畫家卡爾‧布留洛夫(Karl Bryullov)的作品《龐貝城的末日》(The Last Day of Pompeii),描繪意大利維蘇威火山爆發,造成大規模的災難。
假設布留洛夫前一年沒有參觀龐貝城早期挖掘的遺址,那麼從畫作到書籍,再到大理石雕塑的盲花女,這一系列連鎖效應,恐終究如龐貝灰燼消失不見蹤影。羅傑斯捕捉到人物極度痛苦的剎那,不禁讓我們想像當時整座城市因天災而消失、毀滅瞬間個人的困境。
小說在火山噴發後近1800年才出版,但事件當時,羅馬帝國時期作家小普林尼(Pliny the Younger)有描述到火山噴發事件。所以即使該小說是虛構,但維蘇威火山腳下的生活背景故事應當準確。
龐貝城是座擁有2萬人的繁榮都市,也是羅馬帝國位在海濱的模範城市,然而,事件發生之前,沒有任何預警火山將於何時或何地噴發。
龐貝遺址是有史以來工程最浩大的考古挖掘,陸續發現許多藏在火山岩層裏的中空密室。為還原當時,透過鑽孔連通密室後,以熟石膏(巴黎石膏)填充,然後靜待乾燥成型。接著再慢慢敲鑿掉火山浮石,許多保存完整、令人不安的石膏形像顯現,例如出現一隻狗的外形,顯露出這隻四腳動物當時正遭受極大的痛苦,跟著城市瞬間被致命的火山灰吞沒。這隻狗的石膏模型目前正在考古挖掘處附近展示。
尼迪亞帶你身歷其境
尼迪亞喜歡走到開滿鮮花的田野城郊。多數人摘花是因為花有著美麗的顏色,但尼迪亞卻被花香所吸引。
尼迪亞在繁忙的街角,演奏三弦萊雅琴,唱著動聽歌曲,籃子裏有五顏六色、香氣撲鼻的花環等待出售。路過行人都會向她購買。
格勞克斯是一位英俊的貴族,有點像一世紀羅馬帝國時期不務正業的人,喜愛舉辦奢華派對,也愛喝酒、賭博。他得知有位奴隸叫尼迪亞被主人虐待,試圖想拯救她。尼迪亞一直很欣賞格勞克斯,喜歡他嗓音粗獷和充滿自信。然而,尼迪亞並不嫉妒格勞克斯的未婚妻艾奧尼,仍然愛上他,而且知道自己只是單方面喜歡他。
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大地隆隆作響,地面開始震動。一道紅光出現在北方,山頂噴出火光和灰燼,將羽毛狀的煙霧推向一萬呎高空。雖然高高噴向天際,但眾人意識到煙霧其實來自地底深處如地獄般的地方。
火山岩漿順著五哩長的山坡流下,沿途覆蓋所有一切。岩漿上方瀰漫硫酸煙霧,所有生物都奄奄一息。
不像冬天下的小雪,火山灰持續降下好幾小時,一層一層火山灰堆疊的重量和壓力接踵而至。隨著焰紅熾熱的火山灰片飄落,受害者在高溫瞬間承受痛苦折磨後永久癱瘓死亡。
炙熱刺眼的火山爆炸無可避免。火神伏爾甘(Vulcan)將源源不絕的火紅碎片拋向天空,當降落地面時,不論貧富或主僕,都爭相逃竄想避開火海。
街道上瀰漫著濃煙和死亡。據估計,不出幾個小時,有超過1萬2千人死亡。受傷的路人看不見他們面前的雙手,跌跌撞撞穿過令人窒息的灰橙色煙霧。
尼迪亞首先想到格勞克斯,想要如何拯救他。不一會兒,她竟巧遇格勞克斯,連同格勞克斯身旁的未婚妻艾奧尼。
地表噴出岩漿,致數千人受困而死。只有尼迪亞,因多年失明而讓她在煙霧瀰漫的街上,擁有意想不到的優勢(敏銳的聽覺和觸覺)。
尼迪亞告訴格勞克斯緊跟著她。他照做了,同時也緊緊握著艾奧尼的手。尼迪亞沿著街道向前方直衝,在慌張的人群和受傷哀嚎聲中不停穿梭。即使身處黑暗,她卻很清楚自己的方向。尼迪亞感到悲傷和恐懼,那一刻的痛苦全寫在臉上,害怕自己可能無法拯救格勞克斯,她不禁潸然淚下。
街上到處都有人在嚎啕大哭。終於,他們抵達一處遠離大火又足夠安全的地方。然而,尼迪亞知道格勞克斯永遠不可能回報一名奴隸女孩的愛,在心情無法平復下,她投海自盡了。
蘭杜夫‧羅傑斯選擇描繪的那一刻是長篇故事中的一個場景,帶領我們親歷當時的情境,感受自然災變的危險至極。透過一位年輕眼盲的賣花姑娘視角,讓我們「看見」。
作者:韋恩‧班尼斯(Wayne A. Barnes)是一名聯邦調查局(FBI)特工,從事反間諜工作29年。經歷過許多臥底任務,包括擔任1966年成立的黑豹黨(the Black Panthers)成員。他第一個間諜故事是盤問前蘇聯情報機構KGB叛逃者。目前在南佛羅里達州從事私人調查。#
原文:Taking You There: Love Amid Catastrophe With ‘Nydia, the Blind Flower Girl of Pompeii’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