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海官媒「澎湃新聞」刊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趙宏的一篇文章,題為「法治的細節─關於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法律問題」。文章直指,各地政府不應該為規避責任、謀求速效就無限度、高頻次地全員核酸檢測。
文章首先提到吉林省四平市「兩次以上不做核酸檢測行政拘留10天,並罰款人民幣500元」的規定,直指這種做法並非孤例。
文章指出,傳染病的爆發流行僅屬當局相關法律中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各地只能宣布進入「應急狀態」。而「緊急狀態」是非常法律狀態中的極端事例,只有不得已才會採取,各地根本無權擅自宣布「緊急狀態」。依此法理推斷,「不測核酸就拘留」根本無法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第50條的相關規定。
趙宏在文中稱,常態化核酸檢測帶來的「法律風險」還有很多。首先是當局要為此耗費巨額經濟和人力成本,但各級政府如何支付相關開支卻鮮有明確說明,民眾無法判斷是否符合預算要求,也無法進行監督。
其次,巨大的利益驅使所導致的核酸檢測造假事件頻發,同樣跟訊息不透明、監管不力有關。
最後,常態化核酸檢測成為民眾的沉重負累,政府為推行也須付出高昂的「執法」成本。
趙宏強調,政府應該科學地確定檢測頻次和篩查範圍,不能讓核酸檢測經由常態化滑向「資源浪費、收效甚微的過度化」,不能使某些「僵化過度的政策選擇」造成「不可控的負面效果」等等。
該文6月5日傍晚發表,6日迅速成為該媒體的單日熱搜排行榜第一名。另外,中共衛健委批評各地防疫亂加碼的「九不准」措施也登上「澎湃新聞」單日熱搜第三名。這都引發了對當局「動態清零」是否受到挑戰的猜測。
所謂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引發民怨沸騰,並嚴重損傷地方經濟。同時,地方財政也無力長期承擔相關的巨大費用。有地方已下令民眾自費檢測。連經濟發達的上海市也宣布免費檢測只持續到6月30日。未來的常態化核酸檢測到底由誰買單仍是未定之數。
目前全國「動態清零」有所鬆動。據大陸媒體統計,中國多地下令開放人員流動,對低風險地區取消查驗核酸證明,包括江西、江蘇、安徽等省,大連、成都、廣州等市,還有廣東省內其它多個城市。如果民眾出行不再查驗核酸證明,常態化核酸檢測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強制性。
不過,各地對跨省流動人員的檢測依然嚴格。部份城市,包括北京、深圳、鄭州市仍在繼續強化核酸檢測規定。◇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