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學校位於黃大仙區,是一所政府資助的男女子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1/22 學年,學校提供總數24班,小一、小二、小四及小六四級均有4班,小三有3班,小五有5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有100個,統一派位及自行分配的學額約各半。現時,學校的辦學團體為天主教香港教區,學校校訓為「謙恭進德,力學致知」。

福德學校第一期校舍,於1953年起使用。(鄺嘉仕提供)
福德學校第一期校舍,於1953年起使用。(鄺嘉仕提供)

1949年中國主權易手,大量難民來港,為了生計他們在九龍邊緣山坡上聚居,在現時美東邨一帶,白鶴山山陽的東頭村,興建了不少臨時房屋,工作及居住人口約有78,000人。在1951年的一場大火,總計有6,000間房屋被燒毀,過10,000人家園盡毀。政府安排宗教團體或非牟利組織,在該區給予土地及空間,搭建房屋供有需要人士入住,並且讓他們發展慈善救濟事業,東頭平房區因而建成,後來再發展成培民村、潮平新村及東和村等。

福德學校第二期校舍,於1958年起使用。(鄺嘉仕提供)
福德學校第二期校舍,於1958年起使用。(鄺嘉仕提供)

到了1970年代開始,香港政府計劃興建美東邨,但在平房區收樓過程不太順利,只能在1974年完成興建沿東頭村道的美東樓。培民村最後於2001年清拆,興建為美德樓,而福德學校成為培民村僅餘的建築物。由東頭村道繞美德樓上福德學校的馬路,則命名為培民街,以紀念有約半個世紀的培民村。

福德學校位於培民街的山崗上,和白鶴山互相呼應,因學校關係現時土名福德崗。福德學校由瑪利諾神父修會創辦,學校第一期校舍在1952年奠基,1953年正式開學啟用,當時分上下午校共12班,學生600多名。到了1958年第二期校舍落成,上下午校共48班,學生最多更達2,180人。而同期的培民村街坊福利會義學,只有二百餘名學生,相差接近十倍,福德學校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福德學校在1975年和修會其他學校,轉由香港教區管理,到1995年學校轉為全日制。2008年曾因收生不足,被教育局通知停辦。同年,時任校長沈燕菊女士組織師生、校友及家長,舉行集會遊行,爭取繼續辦學。2009年舊生會協助資助學生,收生人數才能達標,近年收生情況亦穩定下來。

至於瑪利諾神父修會在華及在港的工作,則說來話長。修會在1911年由普瑞斯和華爾實兩位神父,於1911年在美國紐約聖母山(Maryknoll,拼音為瑪利諾) 創立。1918年,普瑞斯神父連同華理柱、福爾德及馬奕猷三位神父,前往中國廣東省陽江縣傳教,之後十多年分別在江門、嘉應、梧州、撫順及桂林成立教區或監牧區。到1949年中國主權易手,華理柱在中國被監禁12年,而福爾德更在獄中折磨而死。因此,瑪利諾神父修會於1963年開辦的華德學校,便是紀念當時仍在監禁的華理柱神父,而在1953年開辦的福德學校,便是紀念因留守中國而在早一年殉道,連確實下葬地點都不清楚的福爾德神父。學校的奠基石,上書約翰福音第15章第13節:「人之愛莫大於為其友捨生」,亦是用以紀念福爾德神父。

而曾經在五華地區協助福爾德神父傳教及安排區內教友食物的涂挽靈神父,和兩位香港教區的主教白英奇神父及胡振中樞機,皆有比較特別的關係。首先,白神父在太平洋戰爭前在海陸豐傳教,他本人及其所屬的宗座外方傳教會均為意大利籍,在戰爭爆發後因屬於軸心國一員,六名意大利籍神父因而被當地政府禁錮起來。後來白英奇神父請求美籍的修會及涂神父協助,將他們安頓到嘉應教區。在太平洋戰爭前,胡振中樞機曾是涂神父的輔祭,在涂神父的鼓勵下,胡樞機在戰爭期間入讀神學院,為成為神父作準備。

在校務處前,牆的中央掛有福爾德主教的畫像,在相片左方湯漢樞機相片下,有學校十周年時由學校師生打做予創校涂挽靈神父的紀念牌,右方為時任教宗方濟各為創校六十五周年校慶時的祝福狀。(鄺嘉仕提供)
在校務處前,牆的中央掛有福爾德主教的畫像,在相片左方湯漢樞機相片下,有學校十周年時由學校師生打做予創校涂挽靈神父的紀念牌,右方為時任教宗方濟各為創校六十五周年校慶時的祝福狀。(鄺嘉仕提供)

涂神父在1940年開始在嘉應教區傳教,因而習得一口流利的客家話,方便在港工作。涂神父在1952年來港,同年白英奇神父繼任為香港教區主教,批准了瑪利諾神父修會在九龍仔、柴灣、牛頭角及東頭村四個地區,建立堂區,興辦學校,進行救濟。在九龍仔,修會在1957年創辦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在柴灣,修會分別在1952年創辦明德學校,1959年創辦海星小學,1962年創辦已與海星小學合併的進教之佑學校。在牛頭角,修會在1953年創辦已關閉的庇護十二學校,1966年創辦瑪利諾中學的前身瑪利諾職業中學,1969年創辦天主教柏德學校,1971年創辦觀塘瑪利諾書院。

學校的奠基石,上書約翰福音第15章第13節:「人之愛莫大於為其友捨生」,亦是用以紀念福爾德神父。(鄺嘉仕提供)
學校的奠基石,上書約翰福音第15章第13節:「人之愛莫大於為其友捨生」,亦是用以紀念福爾德神父。(鄺嘉仕提供)

在東頭村,修會在1952年興建福德學校,提供教育及救濟工作。福德學校第一期校舍便是集聖堂(聖母聖誕堂)、學校及圖書館功能於一身,務求盡量滿足居民,特別是青少年及兒童日常生活上的需要,同時兼顧居民的靈性及修會的發展。學校會開放校舍作居民平時的生活空間或火災後的臨時住所,學校亦向區內居民派發麵粉、牛奶和麵粉等食品。後來,修會發現居民變賣麵粉買入其他食物,並且為提高學生營養,學校更在校內自設工場(即現時多用途活動室),聘請學生家長及區內居民,將麵粉製成麵條及麵包,供區內居民直接享用。

近年,福德學校會每5年,為慶祝校慶舉行一次大型的開放日,供社區上有興趣的人士參觀。對上一次為慶祝其創校65周年紀念,福德學校以開放日暨成果展示日為名,在2018年1月舉行為期一天的開放日,供大眾及家長參與。開放日內容豐富,除了學科展覽及攤位遊戲之外,亦有學生的戲劇及舞蹈表演,同時提供了小一入學諮詢及校園導賞的服務。至於2022/23學年,學校將會慶祝70周年,不知道到時學校會否舉行開放日,而規模亦是否和65周年的一次盛大呢?

學校操場內的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學校操場內的聖母像。(鄺嘉仕提供)

學校內的小聖堂。(鄺嘉仕提供)
學校內的小聖堂。(鄺嘉仕提供)

在參觀校園時大家最不能錯過的,就是以大麻石鋪砌而成的校舍,居高的位置配合獅子山,古意盎然。其落成年份和建築特色,和修會在柴灣創辦的明德學校,已評為三級歴史建築的校舍部份,亦如出一轍。而在2012年,學校舉辦了不同的活動來慶祝其創校60周年,一班學校舊生亦自資出版了《福澤龍城》一書,訪問了不同年代的畢業生,分享他們學校生活的點滴。若果大家希望對福德學校的發展有更多的認識,此書仍在各大書店出售,各大圖書館亦可借閱,大家不能錯過了。◇

學校的門牌,出入口及第一代校舍。(鄺嘉仕提供)
學校的門牌,出入口及第一代校舍。(鄺嘉仕提供)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