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持續超過兩年,不少市民長期承受極大精神壓力。理工大學的研究發現,在第四波疫情期間,超過一成受訪者出現創傷後遺症(PTSD)徵狀,估計第五波疫情後高達三至四成人口會有同樣徵狀。有專家表示,PTSD患者需經詳細評估確認,但發現疫情下焦慮個案普遍。

調查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即第四波疫情期間展開。研究分兩輪,首輪以隨機電話調查訪問3,011名18歲以上港人,發現當中12.4%的人出現PTSD徵狀,包括迴避行為、過度興奮及侵入性記憶等等。其中,教育程度較低、失業、沒有個人收入、每天觀看疫情新聞多於一個小時的受訪者,出現PTSD徵狀的機會較大。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李小姐向本報表示,侵入性記憶是基於各種的恐懼,例如擔心所住的大廈何時會被圍封強檢,影響上班以至生計,又憂心如何照顧家人,自己亦不能處理要外出打理的事務。

李分享,公眾很多很恐怖的幻想,都是基於新聞報道:「第五波時,一開電視就聽到你唔打針,病徵會更嚴重,電台又不停咁去loop,開電視又死,開電台又死」。Omicron變種病毒病徵較輕,有個案是因為認為病毒很易傳染,外出時戴上兩個口罩加面罩,以「高速」外出購物後歸家。她建議比較理性的人,可透過看外國新聞,平衡不同角度的疫情資訊。

她又提到,低下階層比較為口奔馳,「顧住份工已經好炆憎,佔據晒自己精神方面的資源,冇時間關心其他人」,故研究會發現失業或沒有個人收入、教育程度較低的受訪者,較大機會出現相關徵狀。

PTSD患者需詳細評估確認 疫情焦慮個案普遍

李小姐補充,壓力反應的診斷有分兩種:屬於短期的「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Disorder),創傷通常維持3天到一個月。至於創傷後遺症(PTSD)則屬長期,患者難以控制焦慮至少6個月。如果要確診一個人是否患有PTSD,要完成相關的量表,評估相關徵狀出現的時間,有無影響日常生活和溝通等,方可以確定。

她分享在疫情期間接觸個案或朋友時,發現焦慮徵狀很普遍。例如第五波疫情時,有人試過兩個月無出街,「形容到世界好恐怖」,擔心外出染疫會感染家中的小朋友,又基於新聞報道,認為小朋友染疫後會很容易死亡,自己會想到很多很恐怖的事。

亦有個案是在同心理輔導及治療師面談時,一小時內在只碰過自己茶杯的情況下,數度以酒精搓手液清潔,自己也不為意。又有個案是焦慮得「擔心埋人哋嗰份」,例如一名洗車工人,經常擔心自己所住的大廈被圍封不能開工,又擔心少了生意,並擔心自己不能開工就無人幫車主洗車,即使車主本身在家工作,不用用車。

長者: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睡、等死

理大神經心理學講座教授兼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強指,患者會在無意間想起疫情情況,感到煩躁憤怒,甚或覺得疫情從未發生或非真實,選擇逃避。

研究亦深度訪談31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發現他們認為病毒傳染性高、可以致命,「例如聽到專家提到病毒可透過『氣溶膠傳播』,會理解為透過空氣傳播,甚至以為會比沙士更為嚴重,沒有醫治方法。」隨著長者中心關閉、家人限制等因素,大部分長者均避免外出運動,並暫停恆常活動,感到擔心、無助、憂鬱,甚有個別受訪長者表示沮喪。

有受訪長者稱,疫情期間經常在家無所事事,數天不說一話導致溝通能力退化,慨嘆「每日生活只剩『三等』:等食、等睡、等死」,直至近日政府放寬社交措施,能與家人相聚,情況始見好轉。

多種活動紓緩壓力恐懼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李小姐建議,如果相關的徵狀持續兩個星期至一個月,可以透過做運動、聽音樂等,視乎各人不同興趣的活動紓緩,亦可以透過煮食、製作小手作、畫禪繞畫等靜觀、冥想過程緩解。她亦建議抒發自己的感受,找願意聆聽的朋友傾談,亦要留意要找正向的朋友去談,以免造成更多恐懼。她又提到,與家人分享亦重要,但若與家人關係不親密,自己可以行山、聽放鬆音樂、看休閒書籍,也有幫助。

她強調如果情況嚴重,要找心理輔導或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