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成為改變歷史進程的重大時刻,這樣的事例在人類歷史上不勝枚舉。戰爭是國家實力的較量,也是國家實力在國際局勢或地緣政治格局中的重新分配,在戰爭中國家實力的此消彼長,意味著原有的國際秩序即將重新洗牌。
2022年2月24日爆發的俄烏戰爭,是冷戰結束30年後歐洲爆發的最大規模戰爭,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20年來最重要的一場戰爭,在一個敏感地區和一個敏感歷史時刻發生的這場戰爭,將不可避免的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性事件。預計這場戰爭過後,科技、經濟以及政治體制全面落後的俄羅斯,在遭受戰爭消耗以及西方國家聯合制裁的打擊下,將無可奈何的散去其歷史上的最後一絲帝國榮光,成為一個三流國家。
從15世紀末在蒙古人統治下獲得獨立開始,俄羅斯繼承了蒙古人的侵略好戰基因,在隨後500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擴張成為全球領土最大的國家,但是俄羅斯的文明程度卻總是落後同時代的歐洲文明一個世代,除了軍事實力在歷史上曾經短暫的強大過之外,俄羅斯在政治體制、經濟模式以及思想文化方面都從來沒有成為一個領先同時代的先進文明。
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和羅馬文明是近三千年來最輝煌的文明,也成為當今世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標誌。羅馬文明中又分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兩支,很顯然,西羅馬發展出的這支文明已成為西方文明的正統,而繼承了東羅馬文化的俄羅斯,政經體制卻脫胎於落後的蒙古帝國與蘇聯帝國,在俄烏戰爭之後,最終將與西方文明圈漸行漸遠。
人類歷史上傳播文明的四種模式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文明不斷進步的歷史,在歷史進程中,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融合方式大體上形成了四種模式。
一種是羅馬模式,就是先進文明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將自己發展出來的文明傳播到被征服地區;
一種是蒙古模式,就是落後文明通過武力征服了先進文明地區,但是他們自己則被這些先進文明所同化,成為該文明的一部份;
一種是英法模式,就是在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時代,通過建立殖民地、發展商業和貿易的方式將來自宗主國的先進文明傳播到落後的殖民地區;
還有一種是中華模式,中華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既不憑藉武力征服,也不是通過殖民貿易,而是通過其自身的強大文化影響力,讓周邊民族認同和主動同化。孔子說,「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是中華文明的文明之光。
歐洲文明的傳播之路:從羅馬模式到英法模式
公元前5世紀羅馬共和國建立後,就不斷通過武力擴張的方式將這種源自古希臘的商業和政治文明傳播到地中海周邊地區。公元前1世紀時,羅馬共和國發展成為羅馬帝國,國力空前強大,疆域橫跨歐洲、非洲和亞洲,地中海已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在當時的地球上,在文明發展程度和統治疆域上能和羅馬相提並論的只有中國的大漢帝國,羅馬和漢朝這兩大帝國也分別奠定了後世西方文明和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公元4世紀末,羅馬帝王將基督教定為國教,強大的羅馬帝國從此成為基督教信仰的守護國和推廣發行中心,羅馬的政治體制、法律體系、商業文明再加上基督教信仰,就構築了後世歐洲文明的主幹。
羅馬模式可以說是西方文明發展和傳播的1.0時代,以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滅亡為標誌,可以認為西方文明走完了羅馬時代,開始進入2.0的前期階段。此時,歐洲地區已經幾乎全部信仰了基督教,羅馬周邊的三大蠻族,西邊的凱爾特人,東邊的斯拉夫人,北邊的日耳曼人,都在羅馬文化的輻射下,成為基督教文明體系的一員。在羅馬時代由於東西羅馬的分治狀態,造成基督教內部在11世紀分成兩個教派,分別是以西羅馬主教為領導核心的天主教和以拜占庭主教為領導核心的東正教。16世紀時,天主教內部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又分離出第三個教派——新教。西歐、中歐和北歐地區繼承了天主教以及新教信仰,而東歐以及南歐巴爾幹地區繼承了東正教信仰。
在15世紀中葉的後羅馬時代,西方文明分成兩支向外擴張。其中西歐的日耳曼人和拉丁人在大航海時代開始後,通過海外殖民貿易的方式將天主教和新教文明向美洲、非洲、東亞和南亞地區傳播;另一邊,東歐的東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羅斯人)在擺脫蒙古人的統治後,也開始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將東正教文明向東歐平原東部以及西伯利亞地區傳播。
西方文明在這裏從此拉開了差距,走向大洋和新大陸進行殖民貿易的西歐文明不僅繼承了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文明體系,還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近代的民主政治、法治體系以及工業文明和資本主義商業文明,將歐洲文明升級到2.0版本,也成為當今西方文明的正宗代言人;而越過東歐平原和烏拉爾山走向西伯利亞地區的俄羅斯則始終徘徊在歐洲文明的1.0時代,除了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不斷擴張領土之外,在民主化、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上,俄羅斯全面落後於西歐地區,逐漸蛻變為一個不能追上同時代西歐文明發展步伐的落後帝國,在20世紀更由於被共產主義赤化,最終被排斥在西方文明體系之外。
西方的殖民貿易方式是比羅馬模式更高級別的一種文明傳播方式,其中對世界影響力最大的是英法兩國,筆者將這種模式稱為「英法模式」。它的主要表現是:這個時代的西歐國家逐漸放鬆對土地的佔有權,而重點追求發展貿易的權力和空間,在對外關係上更注重契約精神和司法制度的實踐。這也是西歐商業和工業文明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國家戰略的根本性轉變,到19世紀中葉西歐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這種文明發展和傳播的新模式就更為明顯。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和清政府簽署了《中英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城下之盟。英國在這個條約裏要求的權利是開放中國五個沿海城市進行貿易,並割佔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作為遠東地區的貿易補給基地。隨後的1858年至1860年期間,中英雙方由於在亞羅號貨船的管轄權上發生爭執,最後引發了二次鴉片戰爭,法國由於一名傳教士在中國違規傳教被殺事件也捲入這場戰爭,戰爭最後以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政府再次簽署城下之盟而結束。
在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作為戰勝國所要求的權利除了戰爭賠款之外,就是擴大貿易渠道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並割走了面積47平方公里的九龍半島。
而俄羅斯則利用這次英法與中國的戰爭,逼迫清政府簽署中俄《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強佔中國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四年後的1864年,俄羅斯再次強迫清政府訂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走中國西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中英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俄羅斯趁火打劫搶走了中國約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相當於6個英國本土面積,或者18,000個香港本島。
與俄羅斯的野蠻掠奪相比,國力更為強大的英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只佔據了小小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當然,筆者不是說它的佔領行為是正義的),而國力後來居上的美國甚至沒有佔領過中國一寸領土,這顯然不是英美沒有能力搶佔更多的中國土地,而是此時的英美所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商業文明已經不再追求對別國土地的控制權,而是更注重在別國土地上建立一個公平和長久的國際貿易體系。
西歐國家展開的殖民貿易促進了西方文明向全球的傳播,且影響深遠。在大航海時代開啟之後,西葡荷英法等西歐國家在全球各地建立殖民地的同時,也將西方文明的基督教信仰、商業契約精神、工業生產技術以及自由民主理念帶給了殖民地區,在全球形成了更廣泛的泛西方文明圈。今天活躍在世界舞台的很多大國,包括美國、加拿大、印度、澳洲、巴西、阿根廷等,都曾經是西歐國家的殖民地。在這一波西方文明的傳播過程中,美洲的全部,非洲的南部都成為基督教國家,在經濟模式上,更多的殖民地在西方文明的帶動下,從落後的農業文明甚至是採集漁獵文明時期直接進入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時代。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殖民貿易和殖民統治模式,在四百多年的發展中,推動了全球文明的整體前進,直到二戰結束,人類出現新的全球格局——冷戰。
俄羅斯帝國的崛起:東正教+蒙古帝國2.0
與西歐國家在全球建立殖民地發展資本主義商業和工業文明相比,東歐的俄羅斯則走上了另外一條發展和擴張道路。在拜占庭帝國滅亡之後,俄羅斯打著繼承東羅馬文明的旗號,並複製了蒙古人的侵略擴張模式,將此前蒙古帝國未曾實現的帝國夢想變成了現實,成為一個東正教文化+蒙古帝國2.0的復合體。
當拜占庭帝國在15世紀中葉滅亡之際,未來的俄羅斯帝國也正在崛起。1472年,在拜占庭帝國滅亡19年後,莫斯科公國的大公伊凡三世娶了拜占庭末代帝王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公主,從此自稱莫斯科公國為「第三羅馬」,認為莫斯科公國是東羅馬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1480年,莫斯科公國不再向自己的宗主國金帳汗國納貢,結束了蒙古人對俄羅斯地區約兩個半世紀的統治。1502年,莫斯科大公國聯合克里米亞汗國徹底滅亡了金帳汗國。1547年,伊凡三世的孫子伊凡四世加冕自己為「沙王」(俄文凱撒的意思,代表著最高的君主權力,舊文獻中翻譯為「沙王」),將國號從「莫斯科公國」改為「俄羅斯沙王國」,並在國家管理制度上進行大幅改革,削弱了貴族的權力,加強了王權,將原來實施封建貴族制的莫斯科公國改制為中央集權式的帝制國家,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帝國的正式誕生。
中央集權下的君主帝制是比封建貴族制更有效率的國家管理方式,其特徵是貴族的權力被削弱,君主對地方的管轄權力得以加強,這種體制對管理疆域龐大的領土更有效,也更能集中全國資源來應對外部威脅。因此,當人類歷史進入戰爭和衝突更頻繁的階段後,為了保持強大國力以維繫一種文明的傳承,很多國家都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實行中央集權制,也就是建立帝國體制。
古羅馬從貴族共和國轉型為羅馬帝國就是西方歷史上建立中央集權制最著名的範例。在羅馬共和國的後期,羅馬疆域已經非常廣闊,羅馬駐外軍團的首腦成了當地省份的總督,手握軍政大權,而作為最高權力機構的羅馬元老院已經越來越不能控制這些地方軍政首腦,雙方矛盾不斷加劇,羅馬共和國面臨解體的危險。與此同時,凱撒正在集中軍事、政治和祭祀的各項大權,公元前49年,凱撒違背元老院的命令,率軍橫渡盧比孔河,引發羅馬內戰,並最終成為終身獨裁官,為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奠定了基礎。凱撒的繼承人屋大維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此後的羅馬帝國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
顯然,如果沒有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存在,基督教能否獲得諸如羅馬帝國這樣的強力後盾而成為歐洲文明的主體架構,將成為一個懸念,今天的這種西方文明形態也可能就不會存在。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是典型的封建貴族制時代。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廢除周朝的封建貴族制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統治模式,並稱自己為始皇帝,中國從此進入了中華帝國時代。秦始皇開創的帝國統治模式被漢朝繼承,並代代延續。秦始皇所作的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改革成果,也都因為帝國體制的延續而得以保留,源自三皇五帝時代的中華儒道文明能夠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之後,繼續以強大的姿態延續兩千多年一直傳承到中華民國時代,華夏民族(漢族)能夠成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說漢語的人數能夠成為全球第一,秦始皇開創的中華帝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而歷史上統治疆域遼闊的蒙古帝國,則因為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中央集權體系,帝國最終分崩離析,蒙古文化也沒有成為一種主流文化。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國,並開始向周邊擴張,先後征服西伯利亞、東歐平原、中亞、西亞、以及東亞地區,一度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領土最大的國家。蒙古國在成吉思汗時代實行的是封建貴族制,在成吉思汗之後實行的是貴族共和制+封建貴族制這樣一種混合統治模式,通過「忽裏台大會」選舉大汗。但是這種貴族共和制並不可靠,很快就因為內部矛盾而瓦解,蒙古國後來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
四大汗國都實行封建貴族制,只有在中國境內建立的元朝是仿傚漢制建立了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帝國體制),其原因是當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之際,中國的君主帝制模式已經運作了約1500年,元朝再落後也不可能不會照抄宋朝的工作。1303年在經過一系列戰爭和妥協後,四大汗國終於承認元朝為宗主國,承認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汗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元朝皇帝對四大汗國只有名義上的宗主權,並沒有實際的統治權。此時的元朝加上四大汗國拼湊成一個脆弱而殘缺的蒙古帝國,以1368年元朝的滅亡為標誌,這個殘缺的蒙古帝國也不復存在。在元朝滅亡之際,四大汗國也基本上只剩下統治東歐平原和中亞地區的金帳汗國。
幅員遼闊的蒙古帝國為甚麼沒有像羅馬帝國以及中華帝國那樣國運長久,並以輝煌文明的姿態對世界歷史產生長遠影響呢?原因在於兩個方面:一是蒙古屬於遊牧民族,本身沒有一個先進的核心文化系統,在蒙古內部,有的部落信仰藏傳佛教,有的部落信仰薩滿教,有的部落信仰伊斯蘭教,蒙古部落在歷史上都是接受外來文化,自己本身不創造先進文化;其次是蒙古帝國在軍事征服取得成功後,沒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央集權制度,蒙古人實行的封建貴族制+軍民一體的軍事化管理體制,對一個國家的控制力在歷史上向來都只具有短期效果,時間一長很容易分崩離析。文化上缺乏凝聚力,政治上沒有強有力的行政控制體系,這是蒙古帝國先天不足的兩大缺陷。
在蒙古人征服的土地上,蒙古貴族的統治維繫時間最長的地區就是位於今天中亞地區、俄羅斯西部以及烏克蘭地區的金帳汗國。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率領西征大軍攻陷了基輔,滅亡了當時俄羅斯人的母國——羅斯公國(後世稱為基輔羅斯公國),1242年,拔都建立了金帳汗國(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的歷史維繫了大約260年,對俄羅斯民族的統治長達240年。在經過約兩個半世紀的蒙古人統治之後,蒙古體制對俄羅斯影響深遠,對俄羅斯民族的性格和發展模式,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蒙古人好戰和侵略擴張的基因不僅以通婚的形式進入俄羅斯人的身體,也深深植入俄羅斯的民族心理。
回到本章節的開頭部份,1502年「莫斯科公國」滅亡了金帳汗國,1547年,伊凡四世將「莫斯科公國」改國號為「俄羅斯沙王國」,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使俄羅斯走向帝國時代。此後,伊凡四世向東擴張領土,先後吞併了原金帳汗國分離出來的一系列汗國,如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在伊凡四世之後,俄國歷代沙王秉承先帝遺志,不斷通過武力向外擴張領土,至19世紀末,俄羅斯的領土東到太平洋沿岸,南部與大清帝國接壤,西部抵達中歐地區與德國接壤,西北擴張到波羅的海沿海,西南佔領克里米亞獲得黑海出海口,在中亞地帶佔領了今天中亞五國的領土,與大英帝國的印度殖民地隔阿富汗相望,領土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曾經的蒙古帝國。
如果不算中國的領土,蒙古人曾經統治的大部份區域都被後來的俄羅斯帝國佔領,尤其是金帳汗國的領土幾乎全部歸屬了俄羅斯。從地理上來看,俄羅斯是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在政治上,從伊凡四世開始到彼得大帝以及亞歷山大一世,俄羅斯逐步建立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制,對統治下的帝國領土實現了有效和長久的控制;在文化上,俄羅斯人早在它的祖國羅斯公國時代就立東正教為國教,擁有自己的核心文化系統。
也就是說,蒙古帝國當年先天不足的兩大缺陷,在俄羅斯帝國這裏都已被克服,而蒙古人勇武好戰、侵略擴張的戰鬥基因則被俄羅斯完整的繼承下去。此外,俄羅斯貴族與蒙古貴族一直保持通婚,俄羅斯貴族很多都具有蒙古血統。以此來看,俄羅斯帝國實質就是一個以東正教為核心文化而發展出的2.0版本的蒙古帝國。
活躍在20世紀初的歐亞主義哲學家特魯別茨科伊(Nikolai Trubetzkoy)在他的經典著作《論俄羅斯文化中的圖蘭成份》指出,從本質上說,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蒙古國家。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響,有大量蒙古語借字、郵政、稅收、服飾也受蒙古影響,軍法制度也是從蒙古學的。
體制落後 窮兵黷武 俄羅斯帝國由盛轉衰
作為蒙古2.0版的俄羅斯帝國雖然結合東正教文明與中央集權制支撐起了一個真帝國的框架,但是這個帝國從裏到外都是非常落後的,一直都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
公元988年,位於東西方文化交匯地帶的羅斯公國接受了拜占庭的基督教信仰——東正教,東斯拉夫人從此成為了基督教世界的東翼。高度發達的拜占庭文化固然為後來的俄羅斯帝國注入了強大的發展動力,但是,選擇東正教也導致了與羅馬天主教的疏離,使俄羅斯喪失了吸收羅馬天主教文明成果的機會,進一步拉開了與拉丁文明及西歐的距離。
14世紀至17世紀,正是西方經歷深刻變革的時代,文藝復興如火如荼,宗教改革和資本主義商業革命也接踵而至,西歐的發展正處於上升時期,而俄羅斯由於受到蒙古的侵略而與這場時代變革失之交臂。蒙古人的到來割斷了俄羅斯與歐洲其它大部份地區的聯繫,這種隔絕持續了兩個多世紀,直到15世紀中葉伊凡三世的時代,俄羅斯才恢復了與歐洲國家的往來。當1480年蒙古人的統治結束之後,俄羅斯的文明已經和西歐文明拉開了很大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在未來的歲月裏一直沒有彌合,反而越趨擴大。
俄羅斯征服的亞洲區域大部份都是遊牧民族居住的草原與森林地帶,且維度高,氣候寒冷,經濟本身就非常落後。在帝國的早期時代,俄羅斯人民一直都沒有土地所有權,全國的土地都屬於沙王,直到十八世紀末葉,俄國才實行土地私有制,但僅限於貴族,只有貴族才能領有土地。相比之下,從中古時代起,西歐大部份的土地就已經是歸私人所有了。此外,俄羅斯的農業生產實行的是農奴制度,帝國境內的絕大多數人口都被定義為農奴,被剝奪了人身自由,完全束縛在土地上,既沒有產財權,也沒有司法權,直到19世紀60年代俄國才開始廢除農奴制,農奴制也導致俄羅斯的工業發展緩慢。
在政治體制方面,俄羅斯雖然建立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對整個帝國的控制,但是沙王的中央集權是歷史上最專制的那種模式。中國在秦漢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後,一直都有君臣共治、內閣分權這種模式,皇帝的權力受到很多限制;其次,中國的儒家文明締造了一個掌管文化權力和道德審判權力的獨立士大夫階層,以天命觀下的天子崗位職責教育,對皇權構成巨大的制約。在歐洲,從古希臘到羅馬都有民主及共和傳統,議會體制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一直非常發達,被稱為「議會制之母」的英國,早在1264年就召集過一次議會(被稱為西門會議),讓騎士以及社會更底層的市民走上全國政治舞台,在經過了十七世紀中期的清教徒革命以後,英國正式確立了代議制民主政體,成為現代民主政體的開端;此外,在西羅馬滅亡之後,在西方天主教文明體系下,教權和王權處於一種二元衝突狀態,形成政教之爭,也使得教權對王權構成了限制。
而反觀俄羅斯,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歐這些限制王權的文化和政治因素,在俄羅斯幾乎都不存在。俄羅斯的教育落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缺乏一個像中國儒家士大夫階層那樣的獨立知識階層,直到18世紀初彼得大帝進行西化改革,興辦大學,俄羅斯才有了近代教育體系,在意識形態上具有獨立性的知識階層才逐漸形成,而這些知識階層要對俄國政治發揮作用,直到19世紀後期才體現出來。而俄國用以節制沙王權力的代議制機構,最早在1906年才出現,比西歐國家議會制的建立晚了好幾百年。在教權與王權的關係方面,由於東羅馬帝國比西羅馬帝國的壽命長了約一千年,東正教會始終處於拜占庭帝王的掌控之下,大主教的任免,主教會議的召開,對教義的解釋等重大教會事務,均由帝王操控,這種政教體制也被俄羅斯帝國繼承,使得沙王掌握了俄羅斯帝國的教權。
在俄羅斯的專制政體下,沙王不僅享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而且也確確實實是整個國家的主人,沙王可以任意使用臣民的勞力,任意處理國家的自然資源,國內一切土地、資源、財產都由沙王一人支配。這種政體,德國社會學家韋伯稱之為「家長式的專制政體」,它限制了國內大貴族的權力,使君主權力達到了頂峰。
俄羅斯帝國的這些制度弊端在19世紀之前,並沒有對俄國造成毀滅性的影響。俄羅斯的歷代沙王,都是一方面用專制鐵腕維持其在國內的統治,另一方面熱衷於對外發動戰爭,侵略別國的土地。19世紀初,是俄羅斯帝國的最巔峰時刻,1812年沙王亞歷山大一世擊敗了法國拿破侖一世,恢復了被拿破侖打倒的歐洲諸王室,被稱為拯救歐洲的「神聖王」,俄羅斯成為主宰歐洲秩序的五大國之一。此時,俄國國力蒸蒸日上,不斷插手歐洲事務,幫助各國鎮壓民主和民族革命,維護君主權力,被稱為「歐洲憲兵」。在鎮壓了1848年的歐洲革命以後,沙王尼古拉一世曾經傲慢地宣稱:「俄國的君主是全歐洲的主人,沒有一個國家敢於擋住俄國的道路。」而隨後在19世紀中葉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尼古拉一世統治下的俄國軍隊在本土作戰的情況下,敗給勞師遠征的英法聯軍,這標誌著俄羅斯帝國由盛轉衰,開始走向末路。
前文講過,當俄羅斯從蒙古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建立帝國向外擴張的時候,西方正在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國家在新大陸和全球各地展開殖民貿易,使資本主義商業文明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17世紀後半葉英國最早進行了現代民主制度的轉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和完善的文官制度,使英國國會能夠嚴格監督政府的財政支出,這為英國發展國債市場提供了制度保障,而國債市場的成功,也引發了民間的股票市場、企業債券市場等現代金融體系的建立,西方經濟學家將這些金融變革稱為「金融革命」。英國金融制度的現代化,為發展鋼鐵、紡織、鐵路等資本密集型的工業行業提供了強大的資本保障,使英國在18世紀60年代最早開始了第一波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和美國最早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實現了工業化,成為工業強國。而俄羅斯由於農奴體制、專制政體以及對歐洲文化的強烈抵制,沒有跟上第一波工業革命的步伐,與英法兩國拉開了差距。
1853年,俄羅斯意圖吞併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取得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引發英國和法國的干涉,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這場戰爭基本上是兩大工業化強國吊打一個工業化起步國,戰爭持續到1856年以俄羅斯的失敗而結束。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很多新技術在這場戰爭被首次運用,如英法海軍使用了蒸汽動力的鐵甲戰艦,使用鐵路火車運送補給和增援,使用有線電報進行指揮,建立氣象站為軍隊提供天氣預報,法軍和英軍還裝備了射程更遠更精準的米尼線膛槍。而俄軍在軍事裝備上非常落後,沒有鐵路做運輸支持,裝備的槍枝大部份是拿破侖戰爭時代的滑膛槍,射程和精確度與英法的米尼步槍差了整整一代。此外,俄軍士兵都是沒有文化的農奴, 軍隊質素與責任感都非常差。
克里米亞戰爭使俄國的落後性暴露無遺,沙王看到了先進技術和工業化對戰爭的巨大影響,以及農奴組成的軍隊與英國、法國自由民組成的軍隊之間的差異,終於意識到俄國在制度上落後於西方先進國家,於是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開啟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861年似乎是世界史的一個分水嶺。當今世界的三大軍事強權美中俄,都在幾乎同一時期開啟了走向現代化的內部改革。在俄國是廢除農奴制,在美國是為了廢除奴隸制而引發了南北戰爭,在中國則開啟了走向現代化的洋務運動。
美國當時已經是相對成熟的共和制國家,需要解決的是建國之初遺留的奴隸制導致的一國兩制和南北分離的問題,經過南北戰爭後,美國人以犧牲數十萬人的代價切割了附在國家肌體上的奴隸制腫瘤,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從此煥發出神聖的生命光彩,一路高歌猛進地發展成為全球最自由、最民主、最強大和最講道理的文明國家,成為未來全球秩序的維護者。在中國,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建立了鐵路、工廠等近代工業,中國開啟洋務運動的目標是為了趕上工業國家,以加強自身的防務能力,而不是為了侵略別國。在洋務運動的風氣帶領之下,中國出現了要求政治體制改革的聲音,經過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促成清帝退位,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
在俄羅斯,沙王的改革則是為了繼續在全球擴張自己的勢力,侵略別國的領土。1858年至1864年期間,就在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的前後幾年,俄國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搶走了中國1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900年3萬名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執行消滅義和團、解決受困使館外交人員的任務,而俄羅斯則利用這個機會繼續侵佔中國土地,陳兵20萬佔領了中國東三省。1900年7月16日,俄國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被帝俄軍隊殺害, 7月17日至21日,俄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人的跳入黑龍江,只有極少人泅水逃生。在清政府與西方國家達成庚子賠款簽署《辛丑條約》後,西方其它國家都撤走了軍隊,而俄羅斯仍有十萬大軍繼續盤踞東北,最終與日本發生衝突,導致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1905年這場戰爭以俄羅斯慘敗收場,俄羅斯損失了維持其帝國的強大軍事力量,從此一蹶不振。
蘇聯的實質:俄羅斯帝國的殭屍+共產主義附體
受19世紀中期歐洲革命風潮影響,俄羅斯帝國內部出現了反對沙王專制的革命浪潮,俄羅斯近代以來形成的獨立知識份子階層首次登上歷史舞台,人民要求建立共和體制、甚至讓少數民族獨立,俄羅斯帝國在尼古拉一世期間確立的「東正教+君主專制+俄羅斯民族」的三維官方意識形態理論受到挑戰。1905年日俄戰爭戰敗,引爆了1905年俄國爆發的第一次革命風潮,意味著俄羅斯帝國已經走入風雨飄搖的時代。
在俄羅斯帝國的晚期,多種政治力量都在醞釀推翻沙王的統治,其中包括自由派和社會主義政黨。1914年,窮兵黷武的俄羅斯帝國捲入當時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成為壓垮俄羅斯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戰中,俄羅斯與當時正在崛起的工業強國德國血戰三年,付出了上百萬人傷亡的代價,丟掉了最富庶和人口最稠密的帝國西部地區,財政上負債纍纍,政府舉步維艱,尤其是城市居民深受嚴重的通貨膨脹之苦,而且由於鐵路運輸越來越糟糕,造成食品和燃料的短缺,首都彼得格勒(大戰爆發後,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 的供應短缺的情況尤其嚴重。1917年在戰爭仍然在僵持之際,首都彼得格勒爆發了民主派領導的二月革命,終結了沙王君主專制統治,俄羅斯帝國宣告滅亡,俄羅斯進入短暫的共和時代。然而不幸的是,僅七個月後列寧就發動了十月革命,俄羅斯帝國的專制殭屍在形體上再度復活,只不過換了一個更加邪惡的靈魂——共產主義。
1917年11月至1922年10月,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與民主派組建的臨時政權在俄羅斯帝國的土地上爆發了內戰,蘇維埃政權最終在這場內戰中獲勝。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政權控制下的俄國、烏克蘭、白羅斯以及外高加索簽署協議,組建了蘇聯,這是歷史上第一個一黨專政的國家。蘇聯的邪惡以及它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和摧毀,本文就不詳細敘述了,本文偏重的是蘇聯這種邪惡的體制為何能生長在俄羅斯的土壤裏。
共產黨信奉的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理論早在19世紀中葉就在歐洲大地上流傳,按照其創始人馬克思的觀點,共產革命首先應該在工業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可是歷史的事實卻是一個最落後的東歐農業國首先爆發了共產革命,建立了共產黨政權,其原因恰恰在於俄國的歷史文化土壤,適應馬克思主義的存活和生長。社會主義理論在俄羅斯被反覆解釋為國家對公民及其財產具有無限的支配權,這正是沙王專制政體的最壞特徵;此外,俄羅斯底層的農奴和農民普遍崇拜強權和強勢領導人,他們看不起民主派領導人的所謂軟弱。沙王專制傳統加上社會底層的奴化心理,使得共產主義這種改頭換面的極權專制很快得以在俄羅斯帝國的殭屍上再度復活。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不僅僅是工業體系發達,更重要的是國民文明程度的發達,在西方國家,人們遵守法律,尊重財產權,國家保障人民的自由權並提供社會服務,人民與國家是一種平等互惠的契約關係,這讓西方文明具有避免了共產主義暴力革命的自動防範機制,就像是對共產革命的病毒產生了免疫能力。
蘇聯的領土與俄羅斯帝國鼎盛時的領土大致相當,蘇聯的實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種子撒在了俄國沙王專制主義的土壤上,最後長出了蘇維埃式的極權體制。也就是說,共產主義借屍還魂,附在了剛剛嚥氣的俄羅斯帝國的軀體之上。
這裏有一個史實需要特別明確:1920年當俄國內戰還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蘇聯還沒有建立的時候,俄國共產黨就已經開始向外輸出革命,在中國建立了它的遠東支部——中國共產黨。蘇聯的建立以及對外瘋狂輸出共產革命,讓共產主義瘟疫席捲了全球,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形成了二戰結束後兩大對立陣營半個世紀的冷戰格局。
俄烏之戰 俄羅斯帝國即將散去的最後榮光
蘇聯建立後,利用共產黨一黨專制高度集權的便利,集中國家資源不惜一切代價發展重工業,包括能源、鋼鐵、機械、軍火,並利用30年代大蕭條期間英美資本的輸入,使蘇聯在二戰前夕成為一個工業化強國。二戰中,蘇聯依靠廣袤的領土作為戰略縱深,加上來自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強大工業國源源不斷輸入的戰爭資源,最終與美英盟國一起戰勝了德國,並成為二戰後與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
蘇聯的國家戰略是輸出革命,在全球建立一個由蘇聯共產黨主宰的新世界,它的工業體系的配置一直是以發動和贏得戰爭為目標,偏重軍工和重工業,導致其與民生相關的輕工業非常落後。蘇聯的經濟高度依靠石油和軍火出口,受石油價格的影響非常大,這也埋下了其覆亡的禍根。1980年代初期,美國與沙特結盟,說服沙特提高石油產量,導致國際油價大幅下跌,蘇聯的石油出口額因此大幅縮水。另一方面,窮兵黷武的蘇聯當時深陷阿富汗戰爭的泥潭,因70年代世界油價大漲而積累的那點國力正在消耗殆盡,蘇聯陷入了經濟危機。1985年蘇聯領導人戈巴卓夫提出經濟復甦計劃,1986年在經濟改革受挫後,戈巴卓夫不得不進行政治改革,隨著蘇共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東歐的共產黨國家也在尋求擺脫蘇聯以及共產黨的控制,而隨著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不斷被揭露,蘇共逐漸失去民心。
1989年6月4日,波蘭團結工會贏得全國大選,拉開了東歐共產國家轉型的歷史大幕,隨後的近兩年內,東歐共產政權相繼垮台。1990年3月份,作為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的立陶宛首先宣布獨立,蘇聯進入解體倒計時,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布解體,蘇聯的所有15個加盟共和國都恢復了主權國家的地位,其中包括了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等。1991年12月26日,俄羅斯聯邦共和國宣告成立,這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二個共和國,繼承了1917年二月革命後那個俄羅斯共和國的法統。
蘇聯解體也意味著冷戰的結束,與自由世界對抗的共產主義陣營在歐洲已經不復存在,全球進入了一個和平發展年代,而俄羅斯也進入了真正向民主體制轉型的時代。但是三十年過後,俄羅斯的民主發展並不順利,在政治上,俄羅斯在民主外衣下形成了總統普京獨裁的寡頭統治局面。作為東正教信徒的普京,也許不喜歡共產主義的無神論意識形態,但是卻喜歡共產黨的專制統治模式,懷念蘇聯帝國稱霸全球的軍事實力,甚至將蘇聯的解體與俄羅斯帝國的命運相互聯繫,普京曾經哀嘆蘇聯的解體不僅是一場災難,也是「歷史上的俄羅斯」的滅亡。可見,出身於蘇聯情報部門的普京,唸唸叨叨不忘的是那些曾經的強大帝國——無論是俄羅斯帝國,還是蘇聯帝國。這種蘇俄舊思維顯然影響了俄羅斯轉型為真正的共和國。
在經濟方面,與全球主要經濟體相比,俄羅斯的經濟實力依然落後,國家的主要收入來自石油和天然氣的出口。2021年,俄羅斯GDP1.7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而南韓GDP是1.79萬億美元,排名第10位。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和資源與南韓從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但是擁有龐大領土和資源的俄羅斯,其經濟實力僅與南韓相當。俄羅斯在科技和工業領域的馳名世界品牌非常少,而南韓有三星、海力士,台灣有台積電等,在全球科技產業的格局中,俄羅斯的地位遠遠不如南韓和台灣,更無法與發達的西方工業大國相提並論。
在蘇聯解體以及冷戰結束的30年後,俄羅斯沒有完成從共產主義向自由開放社會的轉型,在經濟和政治體制上都形成了寡頭壟斷模式,在文化上沒有清除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共產主義的思維模式在俄羅斯依然強大,甚至影響著普京政權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從伊凡四世開創俄羅斯帝國到普京總統執掌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武庫,歷經500年風雲變幻,俄羅斯唯一能炫耀的就是帝國時代積聚的武力。而2022年2月份爆發的俄烏戰爭,預計將耗盡俄羅斯頭頂上的這道最後一絲帝國榮光。
這場俄烏戰爭,無論從戰場、戰爭爆發的地緣政治因素、還是戰爭的預計結果,都與1853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大致相同,俄羅斯落後的政治經濟體制以及落後的軍事科技,通過又一場「克里米亞戰爭」在世人面前暴露無遺。俄烏戰爭是一場由新科技主導的新一代戰爭,是人類此前從未經歷的戰爭模式。衛星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指揮系統+先進的無人機和精確制導武器,使得戰爭的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小股精英部隊依靠無人機和先進的單兵武器就可以對敵人的坦克部隊、戰機以及地面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在人工智能先進運算能力的幫助下,普通的火箭、榴彈都可以變成精確打擊武器,依靠這些精確打擊就可以左右戰局的發展。而能進行這種新戰爭模式的國家,當今世界上只有美國一個國家,而烏克蘭的部隊正是在美國的培訓下,在美國提供的情報支持下,以及擁有美國提供的高技術武器的基礎上,與俄羅斯進行了這場不對稱的新技術戰爭。
另一方面,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因為發動戰爭而引發了全球主要大國的聯合經濟制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這個時代,這樣的經濟制裁對俄羅斯造成的打擊甚至不低於戰爭本身。如果這樣局面持續下去,俄羅斯的衰敗將不可避免,未來的俄羅斯,除了擁有核武器之外,將對全球沒有任何重大影響力,成為一個大號的北韓。
面對美國幫助下的擁有不對稱作戰優勢的烏克蘭軍隊,俄羅斯在戰場上不斷失利,而在經濟營運中又被踢出了全球經濟體系。俄羅斯發動這場戰爭也許讓自己徹底失去了與西方國家融為一體的機會,將自己的未來與中共、伊朗甚至北韓這些當今最獨裁專制也最邪惡的國家捆綁在一起,將可能成為歐洲文明的真正棄兒。
那麼,俄羅斯的未來還有救嗎?如今已經建立民主政體形式的俄羅斯,能放下恢復俄羅斯帝國或者蘇聯帝國的夢想嗎?在俄烏戰爭之後,在新的國際環境和文明體系下,俄羅斯能拋棄歷史中依靠侵略擴張而獲得帝國所謂生存空間的舊思維模式嗎?這些問題只能留待未來的俄羅斯人民去解決了,不過,因為俄羅斯已經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國家框架,筆者相信,未來留給俄羅斯解決這些歷史問題的大門一直是敞開的。#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