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生中,如何能夠追求尋到快樂呢?金錢能不能買到快樂呢?快樂與內心的慾望之間到底是一種甚麼關係呢?香港大律師查錫我先生在4月23號的【錫我的心靈空間】第13集中,與觀眾分享了他對上述問題的個人看法。

有希望就能繼續走下去

很多人說,人的一生就是在不停的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查先生在聊到有關快樂的話題之前,他先分享了他對「痛苦」和「死亡」的一些領悟。

查先生提到,「千古艱難惟一死」,生與死是人生必經階段。如果我們願意認真思考人人都要面對的死亡問題,也許就可以明白該如何好好的活著。而有的人因為各種原因,覺得人生太痛苦,活著太沒意思了,產生了離開塵世的想法。這些人以為只要脫離這個世界,就可以擺脫痛苦。

查先生表示,如果你身邊有親友表現出自殺的傾向,請不要以為他們只是隨口說笑而已,應該重視起來,好好的跟他們聊聊,耐心的聽聽他們的傾訴,看看他們為甚麼苦惱、有甚麼心結,想辦法幫助他們。查先生曾經在預防自殺協會裏面做過輔導員,幫助過不少有自殺念頭的求助人士。他認為,「聆聽他人的苦惱也是非常有幫助和療效的方式,用心聆聽就能幫助到很多人。如缺乏聆聽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去找專業人士或機構幫忙介入,而千萬不要當做沒一回事。」

另一個方法就是幫助求助者與外界、親友建立聯繫,如果遇到有的求助者沒有親人,孤苦伶仃,也可以聯繫他們的朋友,「重要的是幫助求助者怎麼在這一刻看到生的希望,幫助他與這個世界再度連繫上,若他能在這方面看到希望,那麼就能避免他走上絕路。若一個人喪失了希望,就很容易崩潰。世上的人因為有希望,才能在人生裏走下去。」

此外,查先生也談到,有人因為痛得受不了而產生離世的想法。在查先生看來,「痛」是人的肉身的生理反應,而現在已經有很多藥物可以減輕人體對痛感的敏感度。查先生在醫院陪伴過許多即將離世的病人渡過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親眼看到醫生給病人開的藥物能夠有效的減輕病人的痛感。因此他建議一些因為「痛不欲生」而產生自殺念頭的人士可以向醫生尋求幫助。

「苦與不苦」就看你的心

查先生認為,人的「苦」,與自己的思想、精神,也就是與「心」有關。

查先生很欣賞中國明代的哲學家王陽明,提到了王陽明的「龍場悟道」。

1506年,原本在朝廷擔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為冒死上書,為被冤判死刑的官員辯護,觸怒宦官劉瑾,被廷杖40,謫貶至貴州龍場,充當沒有品級的驛丞。

龍場極其貧瘠荒涼,而且蛇虺魍魎,蟲毒瘴癘。王陽明到達的時候,連房子都沒有,只能住在山洞裏,砍柴挑水。

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王陽明一直尋思:「如果聖人在這種環境裏會怎麼樣呢?」到了1508年,一天夜裏,他忽然悟出儒家經典《大學》關於「格物致知」的道理,提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思想,後來又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論,成為繼南宋陸九淵之後的心學大師。

這就是中國思想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認為,「心」是萬事萬物之本源,世上的一切都由「心」推演得來,受「心」的支配。

查先生從王陽明的學說中領悟出一個道理:苦是因為人在思想上(心)覺得苦,如果你的心不把苦當作苦,沒有了心中的苦,也沒有肉體上的痛,「當人覺得既不痛也不苦的狀態時,其實就是快樂。」快樂就是這麼簡單的事情。

擺脫慾望 獲得快樂

查先生表示,「我的定義很簡單:身體沒有痛,思想(心)沒有苦,就是快樂。」

很多人可能會說,我的身體也不痛,也不去想其它複雜的事情,可是依然感覺不到快樂。

查先生建議這樣的人士,可以問問自己是不是被慾望控制了。「我們不妨去學習怎樣控制我們的慾望,使得我們不要被慾望牽著走。」

查先生認為金錢是可以買到快樂,但卻是短暫的。他舉例說,當一個人想擁有一輛單車,通過努力工作掙錢,終於有一天買到了心儀的單車,騎在單車上的那一刻,內心是多麼的快樂。

「問題是,那種快樂的感覺是否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呢?一定不會。因為慢慢的你會想要一輛電單車;以後可能想要一輛四輪的轎車;然後,你可能想要一輛名牌車,最好是寶馬、Benz、勞斯萊斯;等這些都擁有了以後,也許想要私人遊艇,但有了遊艇你可能想要架飛機……」

「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人永遠都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我們應該學會控制我們的慾望,使自己不被這些慾望牽著走。」

當你想要擁有某種東西的時候,可以多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東西?或者只是「想要」。「需要和想要」是不同的。

接著,再問問自己:為甚麼要擁有這樣東西。查先生舉例說,比如,有的人認為戴著一隻鑽石勞力士錶,開著勞斯萊斯,就能以此證明自己是成功人士,外人就會對自己另眼相看,這樣活著才覺得有意思。

查先生表示:人家認為你成功與不成功,對你有甚麼重要呢?你所謂的活著才覺得有意思指的是哪一方面呢?我們應該經常審視自己的人生,多問問自己:「甚麼是我們需要的,甚麼是我們不需要的;甚麼樣的人生才能讓我們的生命活得有價值?借此提醒自己不要被慾望操控,不要隨波逐流,也不要被其他人的目光影響了自己。要經常這樣反問自己,反思自己的選擇,這樣你才會走向快樂之門。」

查先生還談到,心靈的空間、人生、逆境、順境、快樂、痛苦等等這類話題,聽起來好像是一個「高大尚」的話題,是中產階級才會談論的話題。其實不然,「住劏房的人是不是不可以快樂呢?住天橋底的人是不是不可以快樂呢?就算三餐不繼的人是不是都註定不可以快樂呢?快樂與不快樂就是你的想法。如果你的心靈空間很窄,那你擁有快樂的機會就沒有那麼高;但如果你能夠將心靈的空間拓闊一點,就算你睡在天橋底下、就算你住劏房,你都可以快樂。」

與查先生一起合作「錫我的心靈空間」節目的大紀元記者陳榮泰(泰哥),對此表示贊同。他舉例說,他有一位好朋友快必,目前正在坐冤獄。快必在自己的臉書上說:「你覺得這次判得重不重呢?不重,都不是死刑。」但是,冤獄一天都是多的。這就是快必的心境,沒有負面的想法。

泰哥還提到,他認識的一些區議員,因為被DQ(被取消議員資格)或被迫辭職,他們中有的人現在去做搬運工,有的在酒吧工作,他們沒有覺得自己背著議員的名字從事現在的工作會被人看不起。

泰哥說:「你在順境時當然不需要問自己行不行,但在逆境時你千萬不要對自己有所質疑,應該相信自己是可以的,要給自己信心。」@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