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五湖祖厝」,是大稻埕迪化街第一間街屋,建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是商人林藍田當年為了躲避海盜,於是從基隆遷居大稻埕而興建。當時一共蓋了三間街屋,也就是現在門牌為迪化街一段154、156和158號所在的位置。
林家十七代子孫林正欣表示,現在只有154號和156號保存下來,林五湖祖厝(156號)則由林家後人在民國98年(2009)花費新台幣2,200萬元整修後,才開放給大眾參觀。
走訪古厝 閱讀一頁頁滄桑史
這座擁有172年歷史的祖厝,被認列為歷史古蹟後,保留原來60%的建材,並採用很多傳統的建築手法修復,像是用插銷、卡榫接合樑柱等木結構,從頭到尾不使用一根釘子。
林正欣說,訪客一進門,抬頭看見的幾根大樑柱,就是保存了172年的福州杉,閣樓的木欄杆則是新的建材。而大門兩旁的大木窗,還搭配特別的裝置,窗前兩塊可以輕鬆收合的大木板,拉出後可架成一面小長桌,除了擺設販售的商品,還可放上大茶壺來招待過往客人。這種聰明組合的木窗,總讓訪客覺得相當有趣。
木門上的神秘小木窗
大門上方的兩個小木窗,有甚麼用意呢?往往遊客最好奇的地方,莫過於此。
林正欣一邊解釋,一邊語帶心酸的說起這兩個小窗的故事。他說,其實這是當時艱難的環境造成的。因為生活在海盜肆虐的年代,街屋的四周全是稻田,荒涼的郊野,夜晚時最怕海盜從淡水河乘船來搶劫,因此商店在天黑前就得關上門窗。
但是,為了方便晚上讓臨時需要購買商品的客人,同時考慮店家安全,老闆便打開門上的小木窗,往外觀察虛實。如果真是生意上門,就會垂掛一隻小竹籃,收取現金後,再把客人要買的商品送下來,所以這兩面小門窗,就是商家進行秘密交易的重要基地。
百年繁華 從兩根福州杉說起
當訪客走入林五湖祖厝的敞亮樓井時,彷彿回到百年前的大稻埕。林正欣就從跨廊左側廊道下的兩根福州杉說起。
百年前的淡水河,日夜停泊著滿載貨物的商船,運來的貨品用馬匹載進大稻埕的商家裏,跨廊的兩根福州杉就是拴馬的橫木。
福州杉經過百年來的日曬雨淋,依然完好如初,而這兩根福州木中間的石板,則是傳說中的「壓艙石」。
甚麼是壓艙石?在很多古厝都可以看到這種飄洋過海來台灣的特殊石頭。林正欣說,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必須經過水流湍急、風浪險惡的黑水溝,為了讓空船過海峽的船隻能平穩航行,很多的船艙底下都放著沉重的石頭增加重量。順利登岸後,就把多餘的壓艙石搬下來堆放在碼頭,再載著滿船的蔗糖、茶葉、稻米回航。
然而,這些堆放在碼頭的大石頭卻沒人敢去搬運,直到建築房舍的建築師在做地基工程時,才想到利用這些大石,因此台灣很多的古厝建築都看得到壓艙石的蹤跡。
六尺深花崗石地基
說到地基,林五湖祖厝的地基深入地下六尺。地底六尺深處,堆放的都是堅硬的花崗石。林正欣特別強調,這些來自泉州的花崗石,越吸水越沉重。百年來,大稻埕發生過幾百次的水災,水漫過淡水河邊的街屋,常常淹至胸腰,整個大稻埕都浸泡在水裏,一泡好幾天洪水才會退去。
迪化街三、四十家的閩南建築,在一次次的水災中被淹沒傾倒,而林家的三棟街屋卻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就是受這深達六尺的花崗石地基的庇護。
百年火燒磚 師法古人態度
走過跨廊來到正廳前,訪客會先到廊下的茶廳,茶廳裏擺放著一個圓桌,以前林家的客人大都在此等候會見主人,除非是非常重要的客人才請入大廳。
林正欣總是特別為參觀的民眾介紹大廳的門牆,敲打著鏗鏘作響的火燒磚。談到這些百年前燒製的火燒磚,就又開啟百年前用炭火燒磚的故事。
他娓娓訴說,當時的火燒磚用炭火慢慢燒,由低溫到高溫燒製三個星期才能出廠販售,因此堅硬如石,百年不壞。但是在2009年台灣房地產起飛的年代,很多營造商趕工建造,磚窯廠不再使用炭火而是用煤氣快速燒磚,高溫快火一天就燒成的磚塊,卻是比較脆弱的。
林正欣感嘆百年的世道變遷,前人做事的態度從燒磚的功夫就可以看出,按部就班,每一步扎扎實實的去做,在追求功利的現代社會已被棄如敝屣,一切強調快速、簡便。如今,想要一夜致富、不計代價的想法,正在腐蝕著人類的社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