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軍艦「莫斯科號」14日遭烏克蘭軍隊擊沉,時事評論員吳嘉隆分析說,此事給台灣帶來四個啟示。曾在NASA工作的台灣經緯航太董事長羅正方也指出,烏克蘭此次能持久抗俄給台灣很大啟示,就是國防自主不能沒有民間龐大的軍工供應鏈。

克宮拒透露傷亡細節

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Moskva),艦上的防空作戰系統包括8座「雷聲」SA-N-6導彈發射裝置(S-300的艦載型),2座雙聯SA-N-4「壁虎」導彈(導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以及電子對抗系統等。

這艘12,490公噸的巨型戰艦,14日卻遭烏克蘭發射的兩顆海王星(Neptune)反艦導彈擊沉,俄軍估計損失高達7.5億美元。面對俄軍家屬要求說明艦上官兵下落,克里姆林宮19日拒絕透露任何傷亡相關細節。

時事評論員吳嘉隆在Facebook表示,「莫斯科號」被烏克蘭用兩枚機動岸射的海王星導彈打中,彈藥庫爆炸起火燃燒,最後沉沒了。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大的一艘在戰鬥中被擊沉的戰艦。

吳嘉隆分析,烏克蘭打沉了俄國的驕傲「莫斯科號」,帶給台灣四個啟示。

第一,俄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像「莫斯科號」這樣的頂級戰艦,仍然有弱點,也就仍然可以被精準打擊。烏克蘭顯示的是,小國完全有對抗大國的空間,只要能抓到對手的罩門。

第二,精準打擊的基礎,在於精準的情報。情報的來源,則可以由美國來提供。

第三,烏克蘭部隊是第一線的部隊,在前線作戰,但北約在後方提供強大的支援,包括情報、通訊、指揮與後勤運補。合起來烏克蘭與北約構成了一個作戰系統,使得俄國與烏克蘭的戰爭,其實是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戰爭。

美國這次不出兵,只出手透過北約撐起了烏克蘭這邊的系統,這是一種新型態的戰爭模式。在烏克蘭試驗成功之後,將來肯定會套用在其它戰場上,就是地面作戰部隊由當地國來承擔,後面的整個作戰系統可以由美國來出手與協調。

第四,原來制海權不是全靠海面上的軍艦,包括潛艦與航母,而是陸地上機動發射的反艦導彈也很關鍵。這意味著台灣海峽的制海權一樣,也可以從陸地發射的反艦導彈來掌握。可以想見將來跨兵種聯合作戰對台灣來講很重要。

他指出,綜合來看,台灣可以從烏克蘭戰爭中得到很多的啟發,真的是事在人為。美國根本不需要出兵,而是只要在台灣維持新的作戰系統,展開系統對系統的對決就夠了。

吳嘉隆:小國有精準打擊能力 可針對大型武器弱點打擊對抗大國

吳嘉隆表示,烏克蘭的經驗顯示,只要有精準打擊能力,小國完全可以針對大型武器的弱點加以打擊,於是可以有效地對抗大國。

「對台灣來講,精準打擊的能力才是王道!」他說,台灣的導彈防禦系統,不只要針對入侵的戰鬥機與各種導彈,做到精準打擊,而且更要針對海面上來的各種船隻,用反艦導彈將企圖搶灘登陸的武力擊沉在海裏。

他說,由於海面艦隻有脆弱性,美國的海軍將避免進入中共的反艦導彈射程內。所以,如果台灣期待美國的海軍能來援助,那可能要先把中共的反艦導彈基地解決掉,幫美國海軍排除障礙。

羅正方:俄羅斯的航母與許多戰艦都生產自烏克蘭

無人機專家羅正方在Facebook發文「軍工產業戰時的軍需動員,才是烏克蘭能打持久戰的關鍵成因」指出,遠自蘇聯尚未解體之前,烏克蘭的國防工業就已是蘇聯軍工複合體的主要支撐核心,蘇維埃共產帝國三成以上的軍火生產自烏克蘭。

羅正方說,蘇聯在長期全球冷戰的軍武競賽下,有四成的前瞻發展是來自烏克蘭的科研機構。事實上,大部份蘇聯的長程戰略洲際導彈,生產自烏克蘭的第四大城第聶伯羅(Dnipro)的尤茲瑪什(Yuzhmash)工廠,不只中共藉由烏克蘭取得航空母艦的技術發展源頭,俄羅斯的航母與許多戰艦都生產自烏克蘭。

2014年爆發克里米亞戰爭,他指出,烏克蘭終於清楚了國家生存的最大威脅就是俄羅斯,生產與輸送了各式零件後,竟然變成幫助俄國入侵攻打自己的幫兇,因此烏克蘭把整個國防產業的重心開始調整為內需化導向。

他表示,此後八年在烏克蘭東南部頓巴斯的長期拉鋸戰,烏克蘭開始強化與西方陣營的戰略銜接,美軍與北約的教官們,早就進入烏克蘭協助軍事改革,烏軍在頓巴斯的實戰,其實就是在長期驗證美軍的新式戰術思維,而美軍與北約各國也藉由軍事交流,認真研擬俄製武器與戰術的破解之道。

羅正方指出,俄軍的地面部隊遲滯不前,充份顯現烏克蘭把大部份的燃油彈藥補給,都藏在俄軍找不到的安全之處,俄軍需要的維修零件也早就進行轉移藏匿。反之,尚能修復與堪用的俄軍遺留錙重武器,烏克蘭隱匿的龐大軍工體系,卻還能快速修整轉給烏軍使用,這才是烏軍能夠打上持久戰的關鍵原因之一。

羅正方:啟示台灣需建構自主的軍工供應鏈

「烏克蘭此次能持久抗俄」,他說,給了台灣很大的啟示,就是國防自主不能沒有民間龐大的軍工供應鏈!台灣雖然能由盟國購買先進的武器系統,但是常因後送零件回去原廠修復,經常曠日廢時而影響裝備的妥善性,這在戰時是無法想像的時間風險。

他表示,台灣歷經軍事組織精實,要彌補裁撤聯勤總部後的空缺,就是要擴大「軍機商維」,將台灣具備軍工能量的企業,來納入維護、保養、翻修的後勤整備體系。

羅正方指出,政府在對美採購先進武器系統上,不但要善用工業合作機制(ICP),將軍事採購合約加註技術移轉條款,並重點扶植台灣產業界具備軍民通用的能量,在自製國產武器上也必須形成真正的國防產業鏈。對於退役有專長的技術人員,也有出路轉移到民間企業來保存對應的人力資源。

他說,未來台海若發生入侵戰役,台灣想有能力打持久戰,不只國軍在戰力保存上需有完善的準備,台灣的國防產業體系,也必須如水銀落地般,將後勤補給的製造與維修能量,藏在台灣民間的所有角落。唯有建構自主的軍工供應鏈,並在戰時能有效地達成軍需整體動員,這已是台灣當前生存上刻不容緩的國家課題。#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