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一直不出兵,是因為要避免與俄國之間可能的核大戰。西方國家遏制烏克蘭戰爭的手段只剩下道義譴責和經濟制裁,而經濟制裁又因為西歐國家左派政黨拒絕放棄綠色能源方針而破功。這樣的國際局勢出乎多數民眾的意料,但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左禍害國。
一、烏克蘭戰爭,美國為何不出兵?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為何美國不出兵?迄今為止各國媒體並沒深入討論過這個問題。單純從軍事層面看,美國是否可以出兵烏克蘭?中共長期以來都在宣傳,美國是全世界的霸權國家,那為甚麼美國不對烏克蘭實行所謂的「霸權」?4月5日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舉行了聽證會,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Mark Milley)將軍回答如下:除非美軍部署到烏克蘭,否則普京不會被嚇倒;不過,要是提出將美軍部署到烏克蘭,他作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會表示反對,「我認為,這會冒與俄羅斯發生武裝衝突的風險,我當然不會建議這樣做」。米利給出了結論,但沒解釋為甚麼;其說法背後的意思是,不能與擁有核武器的俄國發生軍事對抗,以免引發核大戰。普京這次也事實上玩弄過核威脅,證明俄國會使用核威脅來達到軍事目的。那米利的話是否意味著,紅色大國(包括中國和民主化失敗又倒退回半蘇聯模式的俄羅斯)侵略周邊國家時,美國必然避戰?
有一種直觀的看法認為,美國曾經打過韓戰,也打過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為甚麼就不能打烏克蘭戰爭?每場戰爭的歷史背景都不同,需要具體分析。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對手是沒有核武器的薩達姆,而且他的常規軍沒有應對高科技戰術的能力,所以美軍打海灣戰爭比較輕鬆,也沒有後顧之憂。韓戰、越南戰爭與烏克蘭戰爭有明顯的相似之處,都是紅色大國發動的。從區域軍事格局的角度看,這三場戰爭都屬於區域性有限常規戰爭。為甚麼美軍敢打韓戰和越南戰爭,卻不打烏克蘭戰爭?其中的道理是,韓戰和越南戰爭中,美軍有把握把戰爭的規模限制在有限地域的常規戰爭範圍,不用考慮可能的核大戰;而烏克蘭戰爭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二、二戰後美國出兵的兩個歷史特點
二戰後核武器成了美國、蘇聯以及中國先後發展起來的戰略威懾手段。在這一背景下,美軍是否介入一場區域性常規戰爭,首先要考慮這場戰爭究竟是有限戰爭,還是可能隨時會擴大成核大戰。普京發動的烏克蘭戰爭是一場有限的區域戰爭,此刻對烏克蘭以外的歐洲國家尚未構成直接威脅;似乎普京當下也沒打算把戰場延伸到烏克蘭以外,他在烏克蘭戰場上仍沒完成戰役目標,也沒能力把地面戰爭進一步擴大到其它國家。
同樣是紅色大國發動試圖擴大勢力範圍的區域性常規戰爭,為甚麼美軍打了韓戰和越南戰爭,而不打烏克蘭戰爭?從美蘇冷戰時代的經驗來看,美國對付紅色大國發動的有限常規戰爭,通常都有兩個特點。一,只有在紅色大國不具備核威懾能力的情況下,美軍才出動;二,美軍出動時的作戰對像不是軍事實力最強的那個紅色大國,而是與紅色大國的代理人軍隊交戰。
打韓戰時蘇聯還沒有核武器,美國不用擔心戰爭擴大化而導致核大戰。當時支持這場戰爭的蘇聯軍事實力很強,但蘇軍從未出現在地面戰場,史太林小心地避免了這一點,只出動空軍幫助北韓和中國與美軍交戰;在地面戰場上美軍的作戰對象是弱勢的北韓和中國軍隊,蘇聯讓北韓和中國為史太林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打越南戰爭時中國雖然有了核武器,但只有短程運載工具,美國只要避免直接與中國軍隊發生地面戰爭,就可以避免戰爭擴大化,所以美國飛機只轟炸北越,卻從不靠近中國邊界。當時老毛也懂其中訣竅,很小心地避免與美國陸軍作戰,只出動高炮部隊在北越與美國海軍航空兵交戰。在南越戰場上,美軍作戰的對象是中國的代理人軍隊越共部隊,這還是一場代理人戰爭。
而烏克蘭戰爭就不同了,如果美軍出動,就必然與俄羅斯軍隊交戰,那將是美俄(蘇)兩國軍隊首次在地面戰場交戰。戰端一開,為了獲得地面戰場的勝利,紅色大國可能乞靈於戰術核武器,進而引發核大戰。這種局面是美軍必須要避免的。
三、歐俄經濟戰:烏克蘭危機的另一個側面
既然美軍不能出動,西方國家遏制烏克蘭戰爭的主要手段只剩下道義譴責和經濟制裁了。道義譴責只是個姿態,經濟制裁才是實質性手段。經濟制裁能不能有效遏制烏克蘭戰爭,瓦解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西方對俄羅斯採取經濟制裁之後,俄羅斯也採取了反制裁,焦點是勒緊歐洲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這樣歐洲和俄國之間又爆發了經濟戰。經濟戰與軍事侵略不同,從國際規則和道義看,軍隊入侵的是非不難明辨;而經濟戰就很難用道義來衡量,雙方都有經濟考慮,歐洲各國對俄羅斯反制裁的回應也各不相同。
歐盟理事會3月1日就制裁俄羅斯銀行決定,把一部份俄羅斯銀行排除在國際支付系統SWIFT之外,但不包括俄羅斯最大的銀行Sberbank以及與俄國能源行業密切相關的銀行Gazprombank。此後西方國家又凍結了俄國存在歐美國家的外匯儲備,並實施了禁止與俄國經濟往來的一系列措施。
俄羅斯也採取了一些反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西方國家在俄羅斯投資的資產,扣留了數百架西方租賃公司租給俄國的民航飛機。普京3月31日簽署了與「不友好國家」天然氣貿易的法令,要求「不友好國家」從4月1日起必須用盧布支付從俄國進口的天然氣以及石油;這些國家的公司要先在俄羅斯銀行開設盧布帳戶,通過這個帳戶支付所購天然氣。4月1日之後俄羅斯供應的天然氣要在4月下半月和5月支付,屆時若歐盟國家拒絕如此支付,俄國可能會切斷天然氣供應。
普京的這個舉動是迫使依賴俄國天然氣的歐洲大國退出金融制裁,逼它們放棄不和俄國做金融交易的立場,讓歐洲國家為維持天然氣供應而在國際外匯市場上大量購買俄國貨幣盧布,用來支付天然氣開支。一旦德國這個歐洲大國這樣「下跪」,其他歐洲國家會紛紛跟進。如果普京達到目的,意味著西方國家在普京的經濟威脅面前「求饒」,而普京可以用歐洲國家購買俄國天然氣的付款,繼續支撐烏克蘭戰爭,也就不在乎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手段了。普京也籍此逼歐洲國家為俄羅斯送上巨額外匯,避免盧布匯率一瀉千里。
四、歐俄經濟戰:誰敗下陣來?
如果歐洲國家不但繼續購買俄國天然氣,且為此不斷購買相當於幾百億歐元的盧布,西方的金融制裁就破功了,俄國不會出現外匯短缺,頂多是已存在歐洲銀行的外匯儲備暫時不能動用,而俄國的國際收支不會發生困難。歐盟想讓全體成員國集體拒絕普京的上述要求,結果歐盟理事會投票時匈牙利反對。歐盟的議事規則是一票否決制,於是歐盟成員國集體拒絕普京新法令的議案就泡湯了。這意味著,歐盟成員國會自行其是。
歐洲許多國家都奉行西方左派的綠色能源方針,決心減少乃至停用煤炭發電與核電;按照這種方針,只有天然氣可以用,於是歐洲許多國家都改用天然氣發電。這樣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就成了歐洲許多國家能源來源的首選,因此也造成了歐洲國家主動建立的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烏克蘭戰爭以來,歐洲國家若經濟上制裁俄羅斯,就不能繼續購買俄國天然氣;而它們又不容易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一旦中斷,這些歐洲國家不但沒有供家庭取暖的天然氣了,而且工業用能源也沒了,會陷入經濟崩潰。
全球化工行業巨頭、德國的巴斯夫公司總裁布魯德姆勒(Martin Brudermuller)接受《法蘭克福匯報》採訪時,記者問他,德國購買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是不是等於為普京發動的戰爭提供資金,布魯德姆勒回答,事實是如此,但德國如果停止進口俄羅斯能源,將使「我們的富裕生活毀於一旦」。從這裏可以看到,歐盟國家對俄羅斯有天然氣依賴,又出於政治原因拒絕自我「打臉」、放棄綠色能源方針(參見我4月11日在《大紀元》的文章《波蘭為甚麼在烏克蘭戰爭中鶴立雞群?》一文的最後一節),從歐俄經濟戰中敗下陣來的恐怕不是俄羅斯,而是歐盟國家,特別是德國。
五、歐盟找不到天然氣的替代供應
如果歐盟能找到可替代的天然氣供應,或許就能既維持綠色能源方針,又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但這卻是不現實的幻想。目前全世界天然氣的出口大國當中,俄羅斯排名第一,排名在後的分別是美國、卡塔爾、挪威和澳洲。德國有媒體認為,歐洲未來從美國購買大量液化氣,就可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美國的天然氣能滿足歐洲的需要嗎?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和消費國,但美國的絕大部份天然氣都是供國內消費的,出口能力有限。歐洲如果要從美國購買天然氣,不能用管道天然氣,因為不存在跨大西洋的天然氣管道,只能進口美國的液化天然氣。
美國的天然氣資源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和阿拉斯加靠近北冰洋沿岸地區。過去20多年來,在「頁岩氣革命」的推動下,美國東部靠近賓夕凡尼亞州和西維珍尼亞州的地帶逐漸成為美國主要的頁岩氣生產區。美國的天然氣輸送網有11條管道,其中向美國東部地區送氣的管道只有6條。頁岩氣運到東部的液化工廠加工成昂貴的液化天然氣後,才能通過專門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出口歐洲。目前美國的天然氣液化能力已接近極限,對歐洲的出口受到限制。無論是修建天然氣管道,還是增加液化氣加工能力,還有建造液化氣運輸船,都需要時間,近期做不到。只有挪威可就近向歐洲增供天然氣,但挪威把天然氣產量提高到最大產能,也只能滿足德國十分之一家庭的全年需求,實屬杯水車薪。
六、歐盟國家因能源困境向普京妥協
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的能源困境是綠色能源方針造成的。為了「政治正確」而堅持綠色能源,就必需關閉燃煤發電廠和核能發電廠,只用天然氣,這不是市場需求造成的,而是人為的故意選擇。現在綠色能源方針成了歐洲左派政黨政治上「進步主義」的「合法性」來源之一,而綠色能源方針所造成的天然氣依賴,又形成了對俄國的能源依賴。
從經濟角度看,破解歐盟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方法非常簡單,恢復煤炭發電和核能發電,便可把這根「上吊繩」從「脖子」上解下來了。但歐洲能源危機的本質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對歐洲各國的左派政府來說,如果毀掉氣候政策這塊「政治正確」的神主牌,無異於政治自殺。因此歐洲各國現在才陷入了兩難困境:政治上不能否定綠色能源方針,經濟上不能繼續綠色能源方針。普京敢和歐盟博弈,是看準了歐盟國家跳進了陷阱。這就是今天歐洲國家在烏克蘭戰爭問題上左右為難的原因。
現在歐洲各國對烏克蘭危機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出現了各種根據自身經濟利益考慮的打算。一些較小的國家如北馬其頓和摩爾多瓦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供應;芬蘭、塞爾維亞和拉脫維亞等國九成天然氣從俄羅斯進口;匈牙利和保加利亞近八成天然氣來自俄羅斯;德國約一半天然氣進口自俄羅斯;意大利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率也達46%;希臘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是四成;法國只有四分之一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英國一半的天然氣來自國內,進口的天然氣主要來自挪威和卡塔爾;西班牙的能源供應來自阿爾及利亞和美國;希臘在烏克蘭戰爭之初就與阿塞拜疆和阿爾及利亞簽訂了天然氣供應合同;保加利亞從2011年開始修建1條從希臘通到保加利亞的天然氣管道,最近即將完工,可以把天然氣的來源從俄羅斯切換成其它國家。目前除波蘭對俄羅斯的立場比較強硬外,其他天然氣依賴度高的歐洲國家都反對能源制裁。這種利益導向的態度大大削弱了西方制裁俄羅斯的力度,客觀上支撐了普京的烏克蘭戰爭。
七、烏克蘭成了左禍德國的犧牲品
全球天然氣市場的期貨價格已經從2000年的1美元上漲到預期今年5月的5.7美元。天然氣價格的暴漲,除了直接導致電價漲到消費者難以承受和鋼鐵、化工企業瀕臨停產的地步,還傳達到各行各業,造成蔓延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拖拽各國經濟下行。
3月30日德國《婦女報(bildderfrau)》刊登篇文章《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凍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味著甚麼?》。文章說,俄羅斯天然氣對德國極為重要——不僅對經濟,而且對2000萬用天然氣供暖的德國家庭也是如此。所以總理朔爾茨一再強調,不能禁止進口俄國的天然氣和石油;否則,禁運俄國天然氣將對經濟和德國人民產生深遠的影響,導致公司倒閉和大規模失業……多年來聯邦政府一直在操縱自己進入這種依賴關係,今後,為應付可怕的帳單,一些德國消費者將不得不冬天在家裏穿上厚毛衣。
現在德國人對家庭定額限用天然氣、物價暴漲非常不滿,但他們自己也是綠色能源的擁護者,德國那些奉行左派政策的政黨正是大多數德國選民投票支持的。德國的許多左派民眾不想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就把能源價格暴漲的責任推到美國頭上。其實,綠色能源的發明權屬於歐洲,特別是德國,而美國直到拜登上台後才推行明確的綠色能源政策。德國作為歐盟的領導國,現在和今後將仍然陷在困境當中。德國多年來對俄政策是各左派政黨和左派政治人物的新馬克思主義價值觀之下的烏托邦理念所指使,這些政策已被烏克蘭戰爭的現實所否定。這個重大歷史錯誤涉及到德國政壇幾十年歷屆執政黨,不釐清其中的政治責任,就無法走出這個困境。這樣的重大錯誤讓現在和今後的德國將付出沉重的經濟代價,最終讓德國選民口袋裏的歐元大貶值。德國的政黨領導人不願認錯,選民的大多數也不願承認自己支持「政治正確」錯了,這就是迷戀馬克思主義的左派當道必然的後果。而左禍害國的後果還會溢出左禍國家的國界,烏克蘭就是這樣的例子。#
(大紀元首發)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