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的財政司長剛於星期三發表他的財政預算案,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於星期三下午至晚上進行的「財政預算案即時調查」,市民對這一份財政預算案的反應傾向正面,表示滿意的有42%,表示不滿的佔27%,滿意淨值是15%。被訪者對預算案的評分是51.8分,是陳茂波任財政司長以來評分第二高的一份預算案,比去年的36.4分,可說是大幅度反彈。而對陳茂波作為財政司長的評分,也有即時的改善,最新評分是47.6,比一月初時上升了5.3分。

在特區政府的特首及三位司長中,財政司長陳茂波的評分算是比較好的一位,但仍然長期處於正數與負數的邊緣。而他就任以來發表的六份財政預算案,除了2020年的第四份評分比較好之外,其餘四份都不甚理想,去年2021那一份財政預算案更是自1998年以來財政預算案的最低支持,支持淨值是負36。但到了剛發表這一份,評分及支持率都大幅度反彈了。

但這並不是這份預算案有什麼重大的進步,很多老問題其實沒有解決,香港公共財政的結構性缺陷更是一個重大的危機。如果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今年這份預算有什麼大的突破,更大的可能性只是反映市民期望變得很低。在特區政府近幾年的高壓政治下,香港人對政府的施政已經不抱期望,對於很多潛藏的社會及經濟問題,都不再特別上心。長遠而言,這絕對不是香港之福。

這一份最新的預算案能夠令能香港市民較為滿意,大抵不外乎兩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因為特區政府的財政轉虧為盈,令加稅及削減開支的憂慮稍為舒緩。香港過去一年經濟並不理想,在疫情打擊下很多行業都近乎熔斷。旅遊業、零售業、飲食業的情況,到近期更是每況愈下。但意外地,政府的公共財政不但沒有出現虧損,還有大額的盈餘,令人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細看政府的財務表,當知道這些都是財政司長作為一個專業會計師,善用一些會計技術做靚盤數有關。把房屋發展基金回撥、把未來基金的累積收益提早入帳、把政府發行債券的金額撥入收入項目,都令政府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政府去年賣地的收益比預計理想,為政府增加了超過400億元的收入。政府有些工作及工程被拖慢,也令政府減少了接近300億元的開支。這些都令政府的財政表面上有改善,年度終結的累積財政儲備由去年的8,600億,回升到9,400億元。

如果沒有這種回升,香港的財政儲備可能就會跌到只等同於13個月政府總開支的金額,對於一個小型開放的經濟體如香港,可以說就會到達危險水平了。現在回升至大約相等於16個月的總開支,只可以說是危機稍為舒緩,但卻不表示危機已經過去。可惜一般香港市民可能還未意識到香港公共財政的脆弱性。又或者,他們已經對此不再關心了。

政府有盈餘,又在經濟狀況仍然欠佳的情況下,難免要在財政預算案向市民有點表示,或者也可以挽回一點人心。有人甚至會揣測,陳茂波也是新一任特首的黑馬人選,有可能是要透過這份預算案來提升自己的民望。什麼原因都好,在公眾並不抱有太大期望的情況下,財政司長宣布分兩期向每人派發一萬元的消費券,令部份市民感到驚喜,似乎也是令財政預算案評分較好的另一原因。

由此可見,其實香港人今天對政府的期望已經很低,不期望政府有能力針對長遠的問題作出改善。2011年時的財政司長曾俊華宣布向每一個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到後來改為派發現金,但當時市民的反應卻不是完全歡迎。有不少人甚至表示,政府財政有盈餘,就應該用來解決一些長遠的問題,投放更多資源於一些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的項目上,而反對學澳門政府那樣放煙花式的派錢。但十一年之後,大家對政府已經不再抱有期望,關心長遠發展的人也越來越少,差不多是一股腦兒的要求政府派錢。

有人可能說香港人變得現實短視,事實是更多人對政府已經不抱期望,對香港的長遠也沒有什麼期許。如果明知政府只是大花筒,也不會回應市民的訴求,不斷把錢花費在一些大白象式的項目上,公共工程差不多個個都嚴重超支,問責官員個個都高薪厚祿,但表現令人反感,甚至成為壓在人民頭上的悍吏,那就不如現實一些,要政府攤派盈餘更實際。這其實是一種又失望到絕望的情緒反應。

如果把今年這一份財政預算案與陳茂波去年最低分的那份預算案的內容來作個比較,就更能看得出市民這一種對政府由失望演變到再不關心的情緒。今年這份預算案的內容,實際上與去年那份沒有多大分別,與過去二十年的大部份預算案比較,也不見得有什麼新意,與施政報告其實也有頗多重複的地方。

去年那一份,主要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講抗疫及復興經濟,第二部份講提振經濟及為發展定位,第三部份講建設宜居城市。到今年這一份,除了最後用了少許篇幅講解公共財政的情況之外,四個部份包括了「攜手抗疫」、「提升經濟韌力,豐富產業發展」、「創造容量」、及「建設宜居城市」。其中第三部份的所謂的「創造容量」,實際上可以分拆擺放於第二部份「提升經濟韌力」及第四部份「建設宜居城市」兩項之中。這樣的話兩份預算案的內容大致相同,可見整份預算案根本沒有什麼新意。至於內容大部份都是泛泛之談,20多年來在施政報告及財政報告中都已經不斷重複。今年再講,也不見得可以在當前的社會氣氛及疫情打擊下有機會加以落實,要實現更是難言要等到幾時。

至於財政結構中的一些長期問題,例如「經常性開支增長的幅度」長期高於「經常性收入增長的幅度」,實際上等同於「結構性財政赤字」這個問題,仍然得不到正視,今年的經常性開支增長仍然高達13.8%。這反映政府對公共財政開支及收入增長的落差失控,已經是束手無策。至於教育開支差不多等於沒增長,而用於警隊的開支竟然是眾多部門中增幅最高,也說明了香港現在已經變成一個怎樣的社會。也由此可見,香港市民情願政府派錢,也高興見到政府派錢,是絕對有原因的,絕對不能說香港市民短視。只能說明特區政府的施政及長遠財政健康已經沒有多少人有興趣去管。這顯然更能說明特區政府已經是一個典型的失敗政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