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在2月4日開幕,我沒看,但閱報得悉,開幕主題居然是李白一句詩,就令我大感興趣了。
新華社日前訪問「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張說:「有人問我開幕式最大伏筆是甚麼,我回答『是一朵雪花的故事』。」隨後他引用兩句名言來形容,分別是李白詩「燕山雪花大如席」和西方俗語「世界上沒有兩片雪花是相同的」,並說:「這是我們精心設計的一種貫穿,每一朵雪花、每一個國家和地區彙聚在北京,就會成為一朵最璀璨的雪花。」
開幕後,《人民日報》報道標題是「太美了!鳥巢上演燕山雪花大如席」。但到底甚麼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呢?這是李白名句,前文下理說甚麼,很多大陸人心中有數,更何況張大導表明「精心設計」,就更不可能沒做資料蒐集。
「燕山雪花大如席」,出自李白寫於天寶十一年的《北風行》,寫幽州婦人思念戰死沙場的丈夫。當時唐玄宗好大喜功,不斷開邊拓境,更寵信胡人邊將安祿山,任由他連年招兵買馬,向契丹發動戰爭。安祿山是范陽節度使,大都督府正是設於幽州。
可見《北風行》一詩,雖明寫幽州思婦,實際是暗寫安祿山、唐玄宗的野心,導致百姓家破人亡。任何唸過《北風行》的人,都能感受到李白筆下的哀傷。不信的話,請看看全首詩: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全詩譯成白話,大意是:「傳說中燭龍所棲息的寒門,猶有光明的白晝。但這裏卻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只有呼嘯怒號的北風從天上吹來。燕山雪花像席一樣大,片片吹落到軒轅台。在這陰鬱的十二月,幽州一個婦人思念出征的丈夫,不歌不笑,愁眉深鎖。她倚門望著行人,想到丈夫在長城打仗,苦寒難當,一定很悽慘了。」
「他臨別時提劍說要保衛邊疆,只留下一個虎皮金箭袋。裏頭有一雙白羽箭,已結滿蛛網,沾上塵埃。箭空在,人卻戰死不歸了。我不忍看見它,便將它燒成灰燼。黃河之水雖多,也可捧泥土去堵塞它,但如今這挾著北風雨雪的悠悠之恨,卻無論如何是剪不斷的。」
「燕山雪花大如席」就是在這種語境下寫的,任誰也看得出不是吉祥話。習近平是否洞悉這麼大的「伏筆」,我不敢說,但張藝謀和許多官媒畢竟有點墨水,沒理由不知道。如果真的連這句話也不懂,就請勿再自認是中國文化代表了好不好?
「燕山雪花大如席」此句,其實古往今來都有人批評它太誇張,不合情理。「席」是用草或竹編成的墊子,世上雪花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當然,這是李白的誇張手法,用來渲染燕山一帶的苦寒,跟詩末「黃河捧土尚可塞」的誇張,互相呼應。兩句話都是透過現實的不可能,形容現實那種不近人情的殘酷。
最可圈可點是「席」字。李白為甚麼用「席」來比喻雪的大小呢?從前注家(如王琦)都沒解釋。以我猜測,李白是用了《後漢書.梁鴻傳》的典故:「父讓⋯⋯寓於北地而卒。鴻時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末四字「卷席而葬」後來變了成語,指草草埋葬。李白詩的大雪花,落到陣亡的征夫身上,就發揮了席的功能。
張藝謀的「伏筆」並不難察覺,比如說,中共山東省委機關報《大眾日報》,昨日就刊出一篇〈「燕山雪花大如席」,這「席」字該怎麼解釋?〉,作者指「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讓冬奧會開幕式增添浪漫詩意」,又稱此句話多為後人所用,「到北宋,用之於喜慶場合」,更引用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其中一首為例:
燕山雪花大如席,與兒洗面作光澤。 怳然天地半夜白,閨中只是空相憶。 點注桃花舒小紅,與兒洗面作華容。欲問平安無使來,桃花依舊笑春風。
作者接著解釋:王安石這首詩將燕山雪花用之於小兒洗面,終以「桃花依舊笑如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息撲面而來。哈哈哈,王安石此詩,跟李白詩的意旨根本一樣,怎可能是「喜慶場合」?「桃花依舊笑春風」來自崔護詩,原詩上一句是「人面不知何處去」,何來「輕鬆愉快的氣息」?
張藝謀精心設計了一句觸霉頭的標語,然後各大黨報接力玩「高級黑」,集體舉起書包來砸領導人的腳,反了!反了!順帶一提,「席」的普通話讀音,也是xi。◇(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