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於1月30日突然改變本地感染個案的公布方法,當日下午疫情記者會上交代77宗個案,但當天新聞稿上僅顯示15宗本地個案。在新聞稿上被刪去的62宗「與早前個案相關的個案」中,實際上逾過半人數與本地個案相關。學者質疑,當局拆開本地個案數字可能是為了近期的中港通關,但此舉易使市民產生疫情趨緩的假象,若防疫鬆懈,則適得其反。
港府近日頻繁召開疫情記者會,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在以1月30日公布的感染個案中,共有4宗輸入個案、77宗本地個案;但同日晚間的新聞稿僅列出4宗輸入個案、15宗本地個案,其餘62宗為「與早前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個案」,相較於以往並未詳細說明有多少個案與稍早的輸入個案、本地個案相關。針對個案公布數量不一的情形,港府回應相關改變是讓當局可以更快向外界發放疫情資訊,續指詳細的個案分類已上傳到港府防疫專題網站。
香港理工大學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講師陳偉強推測,港府刻意拆開本地個案為不同分類,可能是擔憂與大陸通關無期,但此種公布方式易誤導市民認為疫情趨緩,對大眾而言,需自行查詢每日的感染資訊,資訊上相當不透明,並批評「用想早一點出稿做借口,根本不成理由」。@
------------------
請訂閱新官方YouTube頻道:
https://bit.ly/2XxPrsd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