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式帶收藏家Paul與好友鍾燕齊(Willie)談論起新開幕的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展示的一個80年代卡式錄音機,Willie哈哈一笑,指著他擺滿卡式機的櫃子說:「我一櫃子都是!」兩人相談甚歡,萌生了新的想法,希望延續M+博物館的80年代收藏品,在Willie主理的「銀の冰室」作為場地延伸,舉辦全年的80年代生活回憶展,每個主題的展期約1個半月。打頭炮的展品就是80年代影響香港的電子產品系列。

身為策展人和文具、玩具收藏家的Willie(右一),聯合兩位同樣喜歡收藏舊物的朋友Eric(左二)和Paul(右二),舉辦「Eric, Paul & Willie 80s生活回憶」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身為策展人和文具、玩具收藏家的Willie(右一),聯合兩位同樣喜歡收藏舊物的朋友Eric(左二)和Paul(右二),舉辦「Eric, Paul & Willie 80s生活回憶」展覽。(陳仲明/大紀元)

在還沒有智能手機的年代,遊戲娛樂與音樂需要另外的載體,電子錶、卡式錄音帶、卡式錄音機、Walkman(隨身聽)、舊式電子遊戲機等等,見證著一個時代的縮影。身為策展人和文具、玩具收藏家的Willie,聯合兩位同樣喜歡收藏舊物的朋友Eric和Paul,舉辦「Eric, Paul & Willie 80s生活回憶」展覽,承載著80年代生活的娛樂回憶,也是一代人的舊香港情懷。

「銀の冰室」目前正舉辦80年代生活回憶展。(陳仲明/大紀元)
「銀の冰室」目前正舉辦80年代生活回憶展。(陳仲明/大紀元)

面對當下流行的「復刻」概念,Willie認為很多舊物重新生產已做不回當時的那種質感:「那時候的產物真的是一個時代的代表,不只是文化層面的,而是從產品設計和生產整體去看。」

回味卡式帶時代 一代人粵語流行曲的記憶

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受日本流行音樂影響,展覽展出一系列80年代日本歌手的卡式帶。(陳仲明/大紀元)
80年代的香港流行音樂受日本流行音樂影響,展覽展出一系列80年代日本歌手的卡式帶。(陳仲明/大紀元)

Paul是80後,並非生活在卡式錄音帶最為盛行的年代,對卡式帶略知一二,但自從三年前在日本地攤買了人生第一部卡式錄音機後,他就「返唔到轉頭」,開始愛上收藏卡式機、卡式帶。如今也有一些年青人對卡式帶感興趣,卡式帶的收藏和推廣在當下有重新抬頭的跡象。

卡式錄音帶。(陳仲明/大紀元)
卡式錄音帶。(陳仲明/大紀元)

60後的Eric講述,卡式帶是屬於他本人生活的年代,因為年青人未接觸過,對他們來說一來感到新鮮,二來聲音的質感較為特別。在Eric看來:「不單單是音質、玩的情懷,是感覺。聲音質素高不高是其次,我原來發覺除情懷之外,我們從這部古舊的機器、古舊的帶中聆聽到的聲音,完全是另一個世界。」Willie補充,卡式帶是較為平民的音樂載體,售價較為便宜,而且可以重錄新歌,具有較大的自主性,因此較受大眾歡迎。黑膠唱片價格較高,多在中產階層流行,經濟水平一般的年青人就買卡式帶。

卡式帶是一代港人的回憶。(陳仲明/大紀元)
卡式帶是一代港人的回憶。(陳仲明/大紀元)

七十年代日本的流行文化開始進入香港,日劇流行熱潮後,流行音樂也開始在香港盛行,許多粵語歌都是改編自日本流行曲。回憶當年的「十大中文金曲」,眾人都有所共鳴,這些卡式帶記錄了粵語流行曲鼎盛的時光,大量粵語流行曲歌手在當時出現,一個充滿生機的粵語樂壇在那個時代漸漸發酵、壯大。

回憶當年的「十大中文金曲」,眾人都有所共鳴,這些卡式帶記錄了粵語流行曲鼎盛的時光。(陳仲明/大紀元)
回憶當年的「十大中文金曲」,眾人都有所共鳴,這些卡式帶記錄了粵語流行曲鼎盛的時光。(陳仲明/大紀元)

電子錶收藏品 見證香港鐘錶業的發展

在今次的展覽中,Eric帶來了一系列70、80年代的電子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今次的展覽中,Eric帶來了一系列70、80年代的電子錶藏品。(陳仲明/大紀元)

在今次的展覽中,Eric帶來了一系列70、80年代的電子錶藏品,他介紹,香港鐘錶業的發展由70年代末開始,80年代到達鼎盛時期:「那時候生產的電子錶有好多不同的類型,如有計數機功能、有計時功能、或者有遊戲功能。」

電子錶最初推出時,價格昂貴,Eric展示一款1975年精工(Seiko)出產的電子錶,這是世界第一款具有多功能的數位腕錶,具有碼錶計時功能,據說當時的價格比高端手錶OMEGA Speedmaster Professional的價格還貴,沒有甚麼人買得起。但後期隨著電子錶的普及,到了80年代,很多中低端的電子錶大量推出,價格也隨之下降。Willie介紹,在觀塘區設有大量電子錶生產的工廠,最便宜的電子錶價格大概10港元就能買到,鐘錶業是當年香港輕工業的一個重要產業。

香港鐘錶業的發展由70年代末開始,80年代到達鼎盛時期。(陳仲明/大紀元)
香港鐘錶業的發展由70年代末開始,80年代到達鼎盛時期。(陳仲明/大紀元)

日本遊戲與動畫來源與二戰後情況相關

回顧港人80年代的流行文化,Willie分享:「香港的文化好獨特的地方,就是它包含了好多個亞洲的國家和世界文化,日本文化正正是在80年影響我們最重的,無論音樂、雜誌、動漫、電子遊戲,種種所有東西,包括運動服飾,都是受它的影響。」

過去遊戲機的手柄設計,一個手指就能操控不同的方位,其實對當今的設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仲明/大紀元)
過去遊戲機的手柄設計,一個手指就能操控不同的方位,其實對當今的設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仲明/大紀元)

談及日本影響香港乃至世界的娛樂文化,多年研究玩具的Willie分析認為與二戰相關:「美軍撤離了日本後,留下了軍事物資,日本利用這些物資生產玩具,參考歐美的卡通人物,設計出一些人物角色。」適逢二戰後電影、電視普及,配合市場需要,這些卡通人物角色就變成了電影、電視中的形象,也引致生產了很多不同類型的產品。有了角色,也繼而引發電子遊戲的發展,漸漸就演變成今天的情況。另一方面,日本的娛樂文化在當時迅速發展壯大,Willie認為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氣氛相關:「娛樂其實是政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經濟蕭條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在一個壓抑的氣氛中時,政府就要想一些辦法去舒緩他們的壓力,娛樂是最好的方式。」

Willie從分析發現日本遊戲與動畫來源其實與二戰後的情況相關。(陳仲明/大紀元)
Willie從分析發現日本遊戲與動畫來源其實與二戰後的情況相關。(陳仲明/大紀元)

如今走訪懷舊小店,許多80年代流行的玩具、遊戲、文具,多數是日本進口的產品。Willie對當中的設計欣賞有加,例如過去遊戲機的手柄設計,一個手指就能操控不同的方位,其實對當今的設計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Eric舉例,雖說過去的遊戲卡片機至今已被淘汰,但它們在電子產品的發明歷史上是具有一定的地位的,日本人設計的遊戲機,有的制式沿用至今,對後期的電子產品發展都有影響。

80年代日本文具的收錄集。(陳仲明/大紀元)
80年代日本文具的收錄集。(陳仲明/大紀元)

*********

觀賞著一件件已在當下日常生活中消失的生活舊物,短短40年間已成為一代人的回憶。Willie認為,可能有人覺得這些應該送入垃圾桶,清理房間的時候丟棄它們,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可能是寶貝,當中隱藏著一些故事,也是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見證,一個來自80年代的情懷。◇

Willie認為希望透過展覽,與大家分享生活舊物中隱藏的故事,體會來自80年代的情懷。(陳仲明/大紀元)
Willie認為希望透過展覽,與大家分享生活舊物中隱藏的故事,體會來自80年代的情懷。(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