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一名納米技術教授將在波士頓聯邦法院John Joseph Moakley United States Courthouse接受聯邦審訊。他被指控謊報與中共招聘計劃的關係,並隱瞞從中共政府獲得資金。該教授表示不認罪。今天(美國時間12月14日),法官已經面試了陪審員和備選人員,確定出此案的陪審團。
哈佛大學化學系前系主任Charles Lieber是納米科學領域的一位先驅者。他於2020年1月被捕,並被指控針對參與中國人才招聘計劃以及他與武漢理工大學的隸屬關係,向美國當局撒謊。
波士頓陪審團將於美國時間12月15日返回法庭,聽取律師在Lieber案庭審中的開場陳述。
法官Rya W. Zobel14日解釋說,此案重點不在於哈佛大學或Lieber博士與中國的關係,而是在於Lieber未能向美國政府披露信息。
Lieber的律師美國時間14日在法庭裏表示,被告對他去了中國,給學生做演講,並得到一些補償沒有異議。被告對他是出於正常的學術原因前往中國沒有異議。政府聲稱Lieber博士前往中國是為了尋求一個合同,而被告不同意這一點。
根據政府遞交的法庭文件,政府沒有指控Lieber與與武漢理工大學和「千人計劃」的關係是非法的。
「本案所指控的罪行是源於被告對三個聯邦機構,即國防部、國家衛生研究所和國家稅務局–關於他與武漢理工大學和千人計劃關係的性質和程度的虛假陳述和重大遺漏。」政府文件說。
Lieber的研究得到了國防部、國家衛生研究所和其它聯邦機構的資助。
政府提交的文件還顯示,政府將出示的證據包括:1)Lieber和妻子Jennifer的個人報稅;2)Lieber提交給中國工商銀行的個人客戶業務申請表;3)檢察官和被告都認同,被告沒有提交外國銀行和金融帳戶的報告;4)Lieber和其他人之間的電子郵件的圖片。
根據被告遞交的法庭文件,62歲的Lieber對所有六項指控表示不認罪,包括虛假陳述和稅收指控。
被告方面稱,政府將無法證明Lieber「明知地、有意地或故意地行事,或作出任何重大虛假陳述」。
被告方面還稱,檢察官的證據包括大約123封電子郵件,其中65封是反映Lieber與在中國的一個人之間的交流。這些電子郵件沒被歸屬於證人名單中的任何人,這「帶來了嚴重的驗證問題和傳聞(證據)問題」。文件列出了幾個被告方面的證人。
Charles Lieber案回顧
根據司法部此前發布的文件,Lieber於2011年成為武漢理工大學的「戰略科學家」,之後,至少從2012年到2015年成為中國「千人計劃」的簽約參與者。
根據Lieber的「千人計劃」合同,武漢理工大學向Lieber提供超過15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建立一個中國實驗室,並同意每月支付給他5萬美元,外加15萬美元的年生活費。
檢察官說,Lieber就他參與該計劃向調查人員撒謊,還誤導了哈佛大學,哈佛在2019年告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Lieber沒有參與此計劃。
美國當局表示,中共利用該計劃吸引外國研究人員與中國分享他們的知識,以換取包括研究經費在內的津貼。
起訴書說,Lieber在2018年和2019年告訴國防部刑事調查處的特工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他從未被要求成為這一中國項目的一部份。
審判發生之際,司法部正在實施一項旨在阻止美國技術、研究和其它專有信息向中國轉移的舉措。這是司法部「中國倡議」行動的一部份。
檢察官指控十多名學者在申請美國聯邦經費時謊報他們與中國的關係。雖然這種關係並不違法,但檢察官表示,資助機構在決定支持哪些項目之前,需要對這些關係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檢察官說,根據Lieber的中國合同,他有義務「開展符合中國國家戰略發展要求的國家重要(關鍵)項目」。
Charles Lieber案可能引發重大影響
觀察人士認為,Lieber案不僅事關他的個人前途,可能也會影響到美國司法部的「中國倡議」計劃是否會存在下去。已有科學家、學術機構、政壇人士和國會議員呼籲拜登政府廢除「中國倡議」。
Lieber是在「中國倡議」下遭指控的為數極少的非華裔科學家。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知識產權法專家Mark A. Cohen告訴《The Harvard Crimson》,「中國倡議」啟動時,很像針對有中國血統的人,以及可能與中國合作的人。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鑒於Lieber不是中國公民,聯邦調查局對他進行調查是「不尋常的」。
如果Lieber在庭審中被定罪,最高可能面臨5年監禁、3年有監控的釋放以及25萬美元罰款。Lieber目前被哈佛大學放有薪假,但是所有的律師費都由他個人支付。
中國倡議的兩種爭議聲音
《華爾街日報》稍早報道說,司法部許多針對學者的案件都基於資助計劃或簽證表格欺詐的指控,而不是竊取商業機密。
2021年7月,檢察官撤銷了對五名被指控隱瞞與中共軍方關係的訪問學者的案件,稱撤銷對他們的指控符合司法正義。
報道說,司法部正面臨來自代表亞裔美國人團體和國會一些民主黨人越來越多的批評,他們指責司法部在調查美國撥款計劃中的欺詐指控時,可能不當針對中國學者。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對「中國倡議」的分析發現,90%以上的「中國倡議」被告是中國人。
另一方面,「中國倡議」行動在法庭上的定罪工作不怎麼成功。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美國司法部「中國倡議」計劃實施以來,一共有23名美國學者成為指控對象,另有幾十名在美國企業工作的科學家也遭聯邦調查人員追捕。
在過去兩年中,有8名學術界人士因選擇避免庭審而與檢方達成認罪協議,其中絕大多數人受到的指控是未能披露與中國機構的財務關係,這些人當中的最高刑期是30幾個月。
「中國倡議」的首案——加拿大華裔研究員胡安明案於2021年9月被判無罪。他之前被指控在申請NASA研究資助時,隱瞞與中國的關係。當時媒體報道說,該案的終結或令聯邦當局試圖監管——在提高中國競爭力的科學合作方面——面臨挑戰。
「華裔應堅持道德立場 不能損害美國國家利益」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前顧問Claude Barfield在接受《哈佛克里姆森報》採訪時說,無論最近的司法起訴記錄如何,「中國倡議」仍然是必要的。
「否則,你就會向自己敞開大門–一個從事大規模盜竊的國家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是通過偷竊你所擁有的東西來追趕(它國)。」他說。
「中國倡議」是特朗普總統任內,美國司法部為了打擊中國(中共)政府猖獗竊取美國產業和學術機密企圖,而在2018年11月提出的一項嚴打行動計劃。拜登總統主政以來,並未表示要放棄或修改這一計劃。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UCLA) 社會學和亞裔研究教授,亞太中心主任周敏稍早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華裔美國人應該擁有作為美國人的公民權利,政府應該為尊重華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利負起責任。另一方面,作為華裔美國科學家,我們應該堅持我們的道德立場,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身利益,也不能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
她表示,她不會停止跟中國學者的合作,但會很謹慎,並遵循程序確保「我所做的事情不會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也不會危及在中國的合作者的安全,因為他們也有風險」。#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