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後,約有25,900噸與大流行病有關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其中大部份是來自亞洲醫院的醫療廢棄物。
周一(11月8日),線上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PDF),自疫情爆發至今年8月23日,全球193個國家共產生了約840萬噸塑料垃圾,其中約2.59萬噸被釋放到全球海洋中。
研究人員表示,塑料垃圾的數量遠超過各國處理垃圾的能力。他們指出,這種大流行病導致了一次性塑料的需求大增,加劇了「已失控的全球塑料垃圾問題」。
研究指出,醫院廢物佔全球排放物的大部份,約73%。亞洲是最主要的污染來源,佔全球排放量的約72%。
研究人員使用了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MITgcm環流模型,來模擬塑料垃圾的去向。模型預測,在3年內,許多塑料碎片將累積在海灘和海床上。另外受洋流影響,在北極海床上,塑料脆片將形成一個環極地的塑料聚集區。
他們說:「塑料可在海洋中長途運輸,遇到海洋野生動物,可能導致其受傷甚至死亡。」
「這要求發展中國家更妥善管理醫療廢棄物。」報告寫道。
報告說,截至2021年8月23日,全球約有2.12億人感染了COVID-19,美洲(47.6%)和亞洲(31.22%)的確診個案最多,其次是歐洲(17.26%)。
報告中寫道:「住院病人數量的激增和病毒檢測,大幅增加塑料醫療廢物的數量。為維持個人防護設備的巨大需求,許多一次性塑料(SUP)立法被撤銷或推遲。」
此外,由於民眾被要求居家防疫,遵守社交距離規定和公共聚會的限制,前所未有地增加了人們對網上購物的依賴,其包裝材料往往含有塑料。
根據這項研究,排放大流行相關垃圾的前三大河流,是伊拉克東南部的阿拉伯河(5,200噸)、發源於西藏西部的印度河(4,000噸)以及長江(3,700噸)。
研究人員寫道:「這些發現突出了在塑料垃圾管理方面需要特別關注的重點河流和流域。」
他們指出,總體而言,排名前十的河流佔到了大範圍塑料排放的79%。
該研究認為,北冰洋似乎是塑料垃圾的死胡同。由於溫鹽環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北部份支,約80%的塑料碎屑進入北冰洋後將迅速下沉,極地塑料預計到2025年形成聚集帶。
研究人員表示,在全球範圍內,需要提高公眾對個人防護用品和其它塑料產品的認識。
他們補充說:「需要推廣創新技術,以更好地收集、分類、處理和回收塑料廢物,並開發更多環境友好材料。」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上個月公布的一項評估(超連結),到2030年,海洋和其它水體中的塑料污染可能翻倍。
英文大紀元記者Isabel Van Brugen對本報道有所貢獻。#
------------------
負片世界見真實色彩
一起走過20年 共度艱難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