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轉基因食品,人們大多都不陌生。但提到基因編輯食品(Genome edited foods),許多人可能就沒有概念了。最近日本一種被基因編輯的紅鯛魚已獲得批准上市,使其可食用部分比天然的魚增加了兩成多。

所謂基因編輯技術(Genome editing),簡單講就是利用生物技術手段將動物或植物體內特定功能的基因片段切掉,人為地對品種進行改良。比如上面提到的紅鯛魚,就是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降低了其體內「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的作用,從而增加了魚肉的產量。

日本有關部門在本月初批准了區域魚類公司(Regional Fish)基因編輯的這種紅鯛魚。該公司在給日本厚生勞動省和農林水產省提交的通報中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款經過國家程序批准上市的基因編輯動物食品。

通報說,這種經過基因編輯的紅鯛魚,可食用部分增加了2成以上,最高的可增加6成,飼料利用率也提高了14%,而且這種魚的繁殖速度也更快,大幅提高了養殖效率和盈利能力。目前該公司還未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基因編輯的紅鯛魚,而是先透過眾籌平臺進行鯛魚飯、醃製鯛魚等產品試銷,其產品會貼上基因編輯食品的標識。

通報中還說,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將紅鯛魚的選擇性育種時間從30年大幅縮短到了2年。

所謂傳統的育種方法是讓作物在自然狀況下,藉由雜交等手段產生基因重組,達到對遺傳物質的改變。這種方法需要一代代的選種、育種,常常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培育出來一個新品種。

稍早些時候,日本於今年9月份批准了首個植物基因編輯食品——一種可以抑制血壓升高的番茄,並且已經上市。

科研人員將普通番茄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具有抑制血壓上升、緩解壓力的作用)的含量,通過基因編輯技術提高了5倍。目前這種番茄賣的很貴,價格大約是每公斤22-26.6美元。而且該公司正打算再推出一款番茄醬。

在美國賓州切斯特縣(Chester),2016年時當地的蘑菇種植者每天生產110萬磅的蘑菇,但是,一些蘑菇在商店貨架上很快變成褐色並腐爛,就沒有人要了。當賓州大學研究者展示了他們在2015年開發出的一款基因編輯蘑菇時,當地生產者立刻明白了其中巨大的利益,因爲這種基因編輯蘑菇不容易變色。

研究者將蘑菇基因組中6個導致變色的氧化酵素基因剔除掉了一個,酵素的活性就減弱了30%,從而減緩了蘑菇褐化的速度。

2019年2月時,美國一家小型初創公司Calyxt推出了一款基因編輯大豆油。這款大豆油含有高達80%的油酸與20%的飽和脂肪酸,且不含反式脂肪酸(被認爲容易導致高血脂),並且已在美國上市銷售。

轉基因與基因編輯的區別

轉基因(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是通過引入外源基因對農作物或水果進行改造。而基因編輯,則是對農作物或是畜禽魚類做簡單的DNA修改,因此被認爲與傳統改良品種類似。

在審批方面,相關部門對轉基因的農作物或水果的檢測非常嚴格,審批時間很長。比如在美國,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前至少需要經過農業部、環保署與食品藥品管理局(FDA)三個部門的嚴格審核,因此整個審核過程通常都需要幾年時間。

而基因編輯食品的審批就非常簡便,大大縮短了廠家申請上市的時間。美國農業部(USDA)2018年的聲明說,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且與傳統育種產物無法區分的產品,將不會加以管制。只要在上市前向農業部提交產品資訊、詢問是否受到管制即可。

在日本,厚生勞動省2019年10月啟動了基因編輯食品通知系統,其中規定,通過破壞特定基因而去除特定功能的基因編輯食品,只需上報通知即可銷售,無需安全檢查。而且是否標識基因編輯產品也採取自願的原則。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將基因編輯生物視爲非基因改造生物(GMO)。歐洲法院在2018年判定基因編輯屬於基因改造,不過歐盟的一些機構和部分成員國持不同意見,目前歐盟已開始重新審視相關規定和定義。

中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基因編輯生物的管理政策,但有20多個實驗室也在開發基因編輯作物。

基因編輯食品的安全性問題 

當前,由於轉基因食品或基因編輯食品對於人體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都缺乏數據進行判斷,因此對於其安全性的認知,存在著巨大爭議。

因為利益驅動,產業界越來越接納基因編輯技術,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其安全性感到擔憂,畢竟這種基因改變不是自然形成的。根據皮尤在2018年11月發布的調查報告,有49%的美國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比非轉基因食品對健康更加有害。而皮尤在2016年的調查中,該比例只有39%。

日本東京大學在2018年5月到6月間的一份網絡調查(3.8萬人回應)也顯示,有43%的受訪者表示不會食用以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的農作物;53%的人表示其不會食用基因編輯的家畜禽;僅有不到10%的人表示,可能會購買基因編輯食品。

反對基因編輯食品的人相信,被編輯後的蔬果或動物存在不可控性和不可逆性等諸多風險,一旦基因編輯食品進入到商業化推廣階段,其可能造成的後果就是不可估計也不可逆轉的。

也確實有試驗顯示,基因編輯給生物帶來了意外的不良後果。

2015年6月30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了一款基因編輯豬的創造過程。當時,研究者認為,瘦肉豬有著巨大市場,而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開發的瘦肉豬,有可能獲得寬鬆審核,從而快速上市。

研究者將豬隻細胞中抑制肌肉生長的MSTN基因切掉、來增加新品種豬的瘦肉量。他們用這種辦法最終創造出了32頭肌肉發達的克隆「健美豬」。但是,這些豬隻到8個月後只剩下13頭;到報告發表時,只剩了2頭健美豬,而且其中只有一頭是健康的。

學者:脫靶效應不可避免

從理論上講,只要找到某種特性的基因片段,對其進行修改、刪除,就能獲得相應的變化。但實際操作中,基因編輯技術很難達到如此精準的改變,甚至會帶來很多不希望的改變。這種預期外的改變也稱爲脫靶效應。

在國際科學期刊《自然·方法》2017年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基因編輯技術在受試的小鼠的基因中引發了數以百計的非期望突變,打破了基因編輯精準安全的神話。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對使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缺陷基因修改後的小鼠作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兩只接受治療的小鼠的基因組出現了超過1500個單核苷酸突變和超過100個較大的基因刪除和插入,而研究人員常用的篩查脫靶效應的方法,卻未能預測出任何一個這樣的突變。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醫學和分子遺傳學系的邁克爾·安東尼奧(Michael Antoniou)博士說,基因編輯過程中完全沒有脫靶現象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現在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到底會出現多少脫靶突變,而不是脫靶現像是否存在。

他說,這些脫靶突變,有的可能沒有影響,但是也有許多影響很大,並一直影響到最終上市的產品,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 @

------------------

【 堅守真相重傳統 】

📍收睇全新直播節目《紀元新聞7點鐘》:
https://bit.ly/2GoCw6Y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