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報道顯示,中國今年「十一」期間,北京最難買的票,並非《長津湖》電影票,而是北京環球影城的門票,整個黃金周北京環球影城火爆得水洩不通。至此,中國主題樂園行業,上海迪士尼、北京環球影城「南北割據」局面儼然成形。遂有陸媒刊文感嘆:3,000多家中國樂園,為甚麼合起來也打不贏兩個洋和尚?
在吸金能力上,相關報道對北京環球影城的綜合評價是,北京環球影城帶來的紅利,遠不止主題樂園本身;北京環球影城的火爆,也帶動了其他主題公園遊客數量的增長;北京環球影城的開業無疑是為整個行業注入一針強心劑,主題公園和遊樂園的消費額預計將於2024年恢復至疫情前的水準。
而已於2016年開幕的上海迪士尼樂園,曾被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預言「20年盈不了利」,但據華特迪士尼公司財報,上海迪士尼在僅僅一年的營運後實現盈利,至今營收入超過400億元,這個數字,不知道超越了多少區縣的GDP。
在吸引客群方面,據同程研究院數據,北京環球影城的主要客群是20歲至39歲的中青年群體,佔比75.8%。與環球影城相比,上海迪士尼的年齡偏低一些,19歲以下人群佔比較環球影城高出2個百分點。換句話說,作為美國文化的代表,迪士尼和環球影城在中國的火爆,深受從低齡兒童、青少年到成年人的喜愛。
對於兩個「洋和尚」強大的吸金能力也是吸引人的關鍵,目前陸媒相關報道不約而同指出,無論是環球影城還是迪士尼,都擁有大量風靡全球的IP(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如《財經》專題報道採訪的多位年輕遊客均表示,他們想獲得的不僅是玩過山車的興奮感,也希望和IP人物角色互動,身臨到故事場景當中,追求沉浸式的精神體驗。
而中國一些本土主題公園被指普遍缺乏強大的IP,在《界面財經》「前有威震天後有樂高,本土主題樂園只能抄?」一文中就指出,總體來看,影響本土樂園取得更好發展的原因中,始終都有一個共因──缺乏文化內涵,走馬觀花的「文化大雜燴」,更像一個堆滿遊樂設施的大公園。
事實上,此前多有報道,「對標迪士尼」是中國文旅地產最喜歡的敘事方式,但是中國本土的主題公園大致「公園+地產」模式,原因是進軍旅遊景區投資領域的多為房地產開發商。經典案例莫過「建起即廢墟」的北京沃德蘭(wonderland)遊樂園,90年代末,北京市當局牽頭在昌平1,000多畝地將建成「亞洲最大的遊樂園」,鋒芒直逼迪士尼,因為開發商和資金周轉的問題,最終淪為「世界7大爛尾工程」。
而今從報道可知,不管是上海的迪士尼,還是北京的環球影城都是外國的品牌,動輒上千元的門票對一般家庭是筆不算小的開銷,在大陸仍趨之若鶩,也再一次說明了中國民間的文化消費需求的強盛。
與此同時,陸媒報道也藉此反思,這麼多年中國為甚麼造不出環球影城或迪士尼樂園。遺憾的是,陸媒雖敢報道是因為欠缺國產IP,卻不敢直言IP需要創意,創意需要開放空間。那意味著矛頭會指向中共廣電總局等官方機構,對文創事業審批限制越發嚴格,諸多新規定都是在扼殺創意、禁錮創作者的思維。就像中國大陸網友曾經批評到:「腦子裏塞滿注意事項,還有多少創作空間?」#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