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劇《魷魚遊戲》充滿人性內心交戰,喜歡心理學的你又怎能錯過?今天想和大家談論一位配角,她的內心刻劃自然而顯著,類似她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倒常見。她就是自稱「韓美女」的其中一位參加遊戲者,外貌極之普通的中年女士。
單是自稱韓美女,編劇已表達她自信不足。正是欠缺自信,才用上「韓美女」,哄騙自己,使自己「真的」更加吸引。劇中參加者為了保住自己性命,爭相加入各群組當中,以便互相支援。韓美女一眼看中黑社會大哥(德秀),貪其孔武有力,視他為能夠保護自己的巨人。但德秀認為參與遊戲的優勢是體力,他認為韓美女這「弱勢社群」減低他的勝算,不願接納她為組員。在一次椪糖遊戲中,韓美女幫助德秀成功過關。為了回報她,德秀讓她加入自己的群組。韓美女知道德秀不大樂於接受她為夥伴。於是她以性來鞏固彼此的連繫,希望藉此保護自己性命並贏取獎金。可惜事與願違。大會要求參加者分成十人一組。德秀事前得知這回合是「拔河遊戲」,需要消耗體力,便毅然拒絕韓美女加入。韓美女懷恨在心。終於在另一場遊戲中,她抱著他一起死去。劇中貴賓還引用莎士比亞名句:受蔑視的女人,仇恨之火比地獄之火更厲害。
韓美女與德秀實踐了心理學之互惠規範(Norm of Reciprocity)。最早期是由Gouldner於1960年提出。簡單而言即是甲方給予乙方一份禮物,乙方也應該送贈甲方價值差不多的禮物(1)。韓美女給予德秀性歡愉,她期望的回報是德秀可以保護自己,從遊戲中勝出。若這份付出得不到回報,她便認為不公平,因而感到憤怒。此外,由於韓美女被德秀拒絕接納為夥伴(他認為她是弱者,包括身體及精神方面),又得不到巨人的依靠,她感到受蔑視及本身性命受威脅而產生挫敗感。根據挫敗與暴力定說(Frustration-aggression hypothesis)(2) 人們對挫敗感的反應是使出暴力。加上付出沒回報的憤慨,韓美女不惜把挫敗感轉化成針對德秀的武力。即使犧牲自己性命也與他同歸於盡。
Reference:
Gouldner, A. W. (1960). The norm of reciprocity: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5, 161-178.
Berkowitz, L. (1993). Aggression: Its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New York: McGraw-Hill.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