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默克藥廠在本月1日公布新冠病毒(中共病毒)口服藥物Molnupiravir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藥物可明顯降低五成住院或死亡風險。有傳媒前日引述消息指,醫管局擬向藥廠購買500個療程。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表示,涉及龐大開支,委員會或需討論。

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日前向《香港01》表示,Molnupiravir未在香港註冊,醫管局計劃購買500個療程,並考慮增購。根據美國政府早前與藥廠簽署的協議,每個療程為700美元,即約5,500港元,許樹昌認為這是一個龐大開支,衛生署轄下的科學委員會或需就此討論。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表示,該藥物是針對病情輕度或中度嚴重的患者,對重症患者則無作用。他又指,現時雖有針對輕度病情的「瑞德西韋」藥物,不過是針劑,需由醫護人員注射;新藥可讓病人在家服用毋須入院,減少對病床的需求。

根據默克藥廠公布的資料,有775名患者參與了藥物的第三期臨床試驗,他們均有至少一項高風險元素,包括肥胖、還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等。而且有近八成人帶有Delta、Gamma或Mu變種病毒。

在服用了藥物的患者中,29日內有7.3%的人需要住院,安慰劑組則有14.1%的人住院或死亡。另外,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中無人死亡,安慰劑組有8宗死亡個案。藥廠表示,計劃根據今次的研究結果儘快向美國政府申請緊急使用授權,並會向全球各地提出申請。

當局撥逾五億助抗疫研究

另外,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昨日在網誌表示,食衛局和醫療衛生研究基金在2020年4月至今年9月,共批出3輪撥款合共5.13億元,支持本地大學進行67項針對新冠病毒的醫學研究項目,包括研究血清流行病學、監測環境中的病毒量、研究港產鼻噴式新冠疫苗,以及變種病毒進行基因組測序等等。陳肇始說,結合學術界、醫護專業人員和政府部門的努力,相關研究有助持續進行的抗疫工作及提升社區對大流行的抗疫能力。

以監測環境中的病毒量為例,項目團隊開發有效的污水監測方法,並取樣檢測覆蓋約400萬人口,有助檢視社區隱性傳播鏈。另外,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在本港對其與大陸合作研發的一款鼻噴式疫苗「衛活苗一號」展開安全性一期臨床測試。該疫苗是目前已獲准開展一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候選疫苗中,最先採用鼻腔噴霧接種方式的疫苗。目前,30名自願參與者已完成一期臨床試驗。研究團隊現正審視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以評估更廣泛的免疫反應。

陳肇始指,獲資助的研究中,28個項目的部份成果已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刊登86篇論文,為本地和全球應對疫情的科學研究提供重大貢獻。團隊將於11月23日舉行的衛生醫護研討會公布研究的中期結果。

她又強調,政府十分重視醫療衛生方面的科研工作,在疫情爆發後,科研協助社會更了解病毒、更快找出傳播途徑、研發更有效和方便的疫苗,以致為康復者提供更適切的跟進護理等。當局會繼續透過委聘海外和本地專家和支持科研工作,提升本港的醫療成效及醫護質素,讓廣大市民得益。◇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