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焦慮案例
⑴ .
一位22歲的女大學生,父母告知在她畢業後不再協助生活費。她原本就有找工作的壓力,也不確定要找哪一類的工作,再加上與父母的求職觀念衝突,因此心中非常糾結,導致焦躁、憂慮、易怒、失眠、精神不濟、注意力無法集中,因而求助於學校輔導室。輔導員評估後,建議她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焦慮症和睡眠障礙,立即給予藥物和心理治療,症狀才逐漸改善。
⑵ .
一位24歲的單身男性,去年畢業後待業3個多月才找到一份薪資不高的工作,而且非自己的興趣和專項;當他想轉換工作時,遇到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接著公司放無薪假,頓時經濟壓力大增,投遞了近百份履歷,多數石沉大海,造成焦慮失眠、無法專注的情況持續數月。待疫情稍緩,前往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焦慮症,目前持續於門診治療。
⑶ .
一位33歲的上班族男性,工作還算順利,但是他一直有自行創業的夢想。
今年年初決定離職與友人共創餐飲業,沒想到5月遇到疫情爆發,收入大減,擔憂自己的店要面臨轉型或倒閉,不但噩夢連連,也擔心會染疫,整個情緒緊繃;與合夥友人則是經常爭執,白天易怒、焦躁不安,夜間失眠。於是前往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焦慮症,目前持續於門診治療。
評估焦慮症的2個標準
要如何才能得知焦慮症已經上身?施妍安說,焦慮症的評估標準為下列2項,民眾可以自我進行評估。
1. 焦慮和擔憂伴隨著下列症狀至少3項:坐立不安、感覺緊張、心情不定、容易疲倦、無法集中注意力、易怒、肌肉緊繃、睡眠障礙,而且焦慮和擔憂的情緒或相關症狀已經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職業功能。
2. 對於很多事件、活動過度焦慮和擔憂,而且難以控制此種情緒,情況持續超過6個月,其中有症狀的天數比無症狀的天數多。
年輕族群出現焦慮的原因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施妍安表示,近期門診觀察發現,求診的年輕族群(20~40歲)較以往增加約30%,多數出現焦慮、失眠的原因是職場相關問題造成。
在年輕族群當中,有的是畢業正好遇上疫情爆發,就業市場的職缺數下降,面試的機會減少;有的是對自己所學、興趣和職場文化所需之間,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過大,找不到依歸和平衡,或是對未來缺失方向感、安全感,又缺乏自信心。
再加上現實的經濟壓力,求職、轉職又不似以往容易,但又不甘於只要有工作就好,都期待能找到內容合意,薪資又滿意的工作。還有一類是自由工作者,收入不穩定,沒有固定雇主,和以往其父母的年代,通常經歷1~3份固定工作就做到退休的情況大不相同,因此和長輩之間也容易出現世代想法差異而產生衝突。
施妍安指出,由於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層面廣,今年的情況比去年更加嚴重,首先受到衝擊的就是工作和經濟問題,收入減少直接影響生活,所以年輕族群對未來更加充滿不確定感,不知道要如何規劃未來。
此外,因為居家防疫,家人相處時間增長,更容易放大相處問題,爭執衝突的頻率也隨之增加,以及擔心染疫的可能,以上種種都是造成壓力、引起焦慮的主要因素。
陷入焦慮的6個自救方法
當覺察自己陷入焦慮時, 應該如何自救?施妍安提出,下列的6 個自救方法,民眾可以嘗試。
1.轉移注意力
適度放下心中的焦慮,將注意力轉移至運動,或是培養其它興趣。
2.培養正向思考
從正面的角度思考,建立正確的方向和自信。
3.找朋友聊聊
尋求親友支援,藉由了解親友的工作情況,及其相關產業狀況,進而增加求職、轉職的機會。
4.多給自己機會
可以多方面去嘗試,允許有錯誤或失敗的機會,並給予一段時間摸索找尋自我定位,以了解自己想要的工作。
5.提升競爭力
安排進修、考證照、參加政府補助的培訓課程,或是參加因應疫情興起的各類線上課程,都是提升競爭力的方法。
6.善用網路資源
善用網路上的各項資源,深入了解個人性向和就業管道,例如:線上的職業性向評估、各類徵才網站、政府徵才資訊等。
自救不成應尋求專業治療
施妍安補充說,中共病毒(武漢肺炎、新冠病毒 )疫情仍然持續延燒,已經影響至社會各層面,如果就業選擇過度多元化,職缺就會相對減少,對於尚不確定職涯方向、想求職、計劃轉職或創業的年輕族群來說,更是一大挑戰。
當發現對於求職、轉職會有焦慮不安的情況時,可嘗試用前述6個方法自救,如果焦慮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最好儘早就醫尋求外援;藉由藥物幫助緩解症狀,以及專業的心理治療協談,能增加對自我的掌握、了解自己的專項、提升適應能力,並從旁協助找到正確方向。◇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