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病毒學專家林曉旭博士是前美國陸軍研究所病毒系實驗室主任,他在9月26日新唐人戶外健康展中,主講「疫苗防感染?防傳播?還是防重症?防死亡?」

美國病毒學專家、前美國陸軍研究所病毒系實驗室主任林曉旭博士在健康展講座主講「疫苗防感染?防傳播?還是防重症?防死亡?」專題。(周翰音/大紀元)
美國病毒學專家、前美國陸軍研究所病毒系實驗室主任林曉旭博士在健康展講座主講「疫苗防感染?防傳播?還是防重症?防死亡?」專題。(周翰音/大紀元)

本文統整林曉旭博士當日演講與採訪中,有關民眾對於COVID-19疫苗的三種認識誤區。

誤區一、所有人都應該打疫苗?

林曉旭博士:疫苗不是對所有人都合適,有些人有基礎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糖等,打疫苗風險會增加,尤其是打第3針、4針,本身基礎病可能會惡化。打疫苗前最好是和家庭醫生溝通,老年人打疫苗應該更謹慎。還有一些人被感染過恢復了,那麼其實他自身的免疫力超過了疫苗激發的免疫力,這些人本來就不需要打疫苗。

二戰時納粹很多醫生直接參與了用人體做實驗,之後紐倫堡審判定下了一個原則,人類如果參加醫療實驗的話,一定要是自願的。在疫苗的很多副作用不清楚的情況下、這些疫苗還是處於試驗期間,現在政府用強制(行政命令)、利誘(發獎金鼓勵打疫苗)和變相強制(未打疫苗者不能去規定場所、特定場所,未打疫苗人員需每周檢測)方式強力推動打疫苗,一是違背醫學倫理,二是不科學。很多人打疫苗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健康,而是為了工作的便利、進出餐館的便利。

誤區二、打過疫苗之後就不用防疫措施?

林曉旭博士:很多人因為打過疫苗,覺得不用防護,放鬆基本防疫措施,這樣反而不好。全民推廣疫苗相當於埋了很多雷管,以後病毒如果真的有一個很強的突變出來,打過疫苗的人更具感染風險。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容易產生抗體依賴的增強效應,即當抗體不足以殺死體內變種的更強病毒時,病毒反而可以自動開發機制,讓抗體的Fc片段有可能會幫助病毒侵入細胞,使體內細胞更易感染。變種病毒一般會具備更強的免疫逃逸(Immune Escape)功能。

目前Delta變種病毒只是傳播性更強,也具備一些免疫逃逸功能,病毒本身沒有達到使抗體產生依賴的增強效應,但是這也是人們目前所擔心的。

誤區三、染疫或發病期間打疫苗?

林曉旭博士:已經被感染了、發病期間,不要打疫苗。疫苗的作用主要在於減少(人體)感染病毒後,發展成重症的機會,疫苗不是治療藥物。被感染後,身體已經面臨病毒挑戰,不要再注入假病毒了,因為疫苗就好像一個假的病毒一樣。

現在的COVID-19疫苗的副作用包括可能會造成年輕人得心肌炎、心周炎,造成微血栓擴大化以及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嚴重可導致腦血栓、心臟休克等等。是否出現副作用、出現何種副作用因人而異。因為政府強推疫苗,主流媒體不報道一線醫生的建議,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些風險。主流媒體這樣做,在誤導群眾上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在紐約一些地方,直接有人上街抗議強制打疫苗,但他們的聲音傳不出去。但是現在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還是能看到一些一線醫生的建議。#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