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有益身心,但是登山安全及在荒野如何應對是需要事先學習的。(shutterstock)
登山有益身心,但是登山安全及在荒野如何應對是需要事先學習的。(shutterstock)

為了能安全、快樂地登山,我們必須熟悉各種登山技巧。我們得知道進入荒野時該帶甚麼衣物、裝備與糧食,以及如何在野外平安過夜。我們也必須知道如何在只能依靠自己所背東西的狀況下,順利地在荒野裏做長距離的移動,並在沒路可跟、找不到路跡時,依然可以定位。

我們需要熟練各種攀登技巧,如確保(belaying,當一起攀登的繩伴墜落時,保護他不致摔落的技巧)、垂降(rappelling,使用繩索下降)等等,以順利攀上、爬下要攀登的山峰。我們也必須具備特殊的攀登技巧,不論是冰攀、雪攀或攀岩。

雖然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但在山野行走時可能遭遇的危機,是無法完全預防的。所以,每位登山者都應該接受登山安全教育,學習野外急救與救難的技巧,以實現真正能在山中自主的能力。

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shutterstock)
所有登山者一定都會想把自己和隊友的危險降至最低。(shutterstock)

調適體能

登山是需要高度體能的活動。幾乎所有的攀登活動都越來越像是運動競技,特別是難度等級較高的攀登活動。今日的登山者已能完成一些以前被視為不可能達成的壯舉;不論是攀岩、雪攀或高海拔攀登,新的標準和紀錄一再地被刷新。人們不但突破了上攀的極限,也打開了下爬的限制。從前覺得很難爬上,或根本上不去的陡坡,如今靠著雪橇與雪板,一下就衝下來了。在登山風貌的種種轉變中,最為顯著的莫過於絕壁冰攀(steep ice climbing)與混合地形(mixed,含有結冰面和岩石面的地形)攀登的進展與盛行。雖然大部份的人只是在旁欣賞這些超越極限的成就,不過,一旦新的紀錄形成後,往往都是由業餘登山者將標準再往上提升。

不管我們的技術層級是高是低,想攀爬的山峰是難是易,體能調適都是非常重要的。體能愈好,可以選擇的攀登地點自然也就愈多。而且當體能好時,我們便能盡情享受登山的種種樂趣,不會只是一路忍受登山的疲累。更重要的是,一支登山隊伍的平安與否,往往取決於其中一位隊員的體能好壞。

健全的心理準備

如同體能調適在登山活動中的重要性,登山的心態往往也是登山隊成敗的重要關鍵。冷靜清醒的頭腦,是在做出該強行通過困難地形或撤退的決斷時所不可或缺的。登山者要有一顆自信但實際的心,而且要對自己誠實。若沒有實際評估自己的狀況與周遭的環境,我們往往會過度自信,讓自己陷入險境。登山前輩常說,登山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自己的心。或許這也正是登山活動的魅力之一:當我們享受縱情山林之樂時,我們同樣也在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

儲備判斷力與經驗

與健全的心理準備和態度同樣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和做出最佳判斷的能力。所以,基於各種登山知識與經驗所做出的明智決定,可能是一位登山者最值得珍惜與驕傲的本領。

我們常說登山者必須具備應變與解決問題的技巧。這些技巧包含了應付許多外在因素的能力,像是惡劣天氣、長途跋涉與登山意外,當然也必須含括處理內在因素的能力,諸如恐懼、疲累與慾望。在歷經這些考驗後,我們會有更好的決策能力,也增添了在未來會相當有用的經驗與判斷力。

然而,登山過程中總是會有新的狀況發生,因此,我們必須仰賴細心的判斷,不能只靠本能反應。雖然大家可能都習於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做出當下的決定,不過相同的狀況其實不大可能會再次發生。雖然這種不確定性是登山的挑戰與魅力所在,但也有可能會因此釀出悲劇。

可以說,許多狀況都涵蓋了風險、挑戰,還有隨之而來的成就。如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在 1957 年的《敞開的門》(TheOpen Door )一書中觀察到的:「安全考慮幾乎成了一種迷信。安全原是不存在的,就像尚未經歷任何危險的小孩,他們並不知道甚麼叫作安全。我們終會發現,與其避免危險,還不如坦蕩地迎接它。生命就該是場勇敢大膽的冒險,不然,它就甚麼都不是了。」

愛護荒野

人類正以驚人的速度消耗大自然,對自然造成無可挽救的改變。為了彌補這項過錯,登山者與野外活動的愛好者開始採取一系列保護山林的原則—我們稱為「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


登山者與野外活動的愛好者採取一系列保護山林的原則—我們稱為「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shutterstock)
登山者與野外活動的愛好者採取一系列保護山林的原則—我們稱為「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shutterstock)

山並不是為了提供人們休閒娛樂而存在的。山既不欠我們甚麼,也對我們一無所求。首攀麥肯尼峰(Mount McKinley)的登山隊成員哈德遜.史塔克(HudsonStuck),曾經非常深情地述說:「我和所有的夥伴,都感受到上蒼賜予我們『與高山心靈相通』的恩典。」所以,在遊歷荒野時,我們該回饋給山的其實就是讓山保有原貌,不留痕跡。登山前必須充份了解想要造訪的地區,並熟知哪裏易受破壞。而在當地紮營、行進和攀登時,也要確實做到不留痕跡。

保育荒野

為了維護這種在山上才能享有的恩典,除了不留痕跡外,我們也得負起保存環境的責任。現在,登山活動還包括限制登山者進出山林的許可證制度、環境復舊計劃、藉由立法嚇阻破壞荒野的行為、和立場對立的利益團體進行協調,以及對道路、山徑或所有攀登山區採取關閉保護措施。

除了提醒自己爬山時要把腳步放輕外,登山者現在更必須大聲疾呼,請社會支持荒野保存、山林進出管制以及荒野審慎使用的各項作為。注意!我們不能再存著這樣的心態,認為人類生來就有探索山林的權利。如果我們想繼續享受這片一度讓人以為理應擁有的荒野,那麼在努力成為登山者、攀登好手或探險家外,我們更要全力支持荒野的保存。

登山守則

許多年前,登山協會曾制定一套綱要,協助民眾以自己的力量在山林裏安全活動。由於這套綱要出自對登山老手的詳細觀察,與對各類登山事故的細心分析。它不但讓登山者受益良多,也適用於所有在荒野裏活動的健行者。別把這些守則看成一成不變的教條,它們提供了有效與可行的指南,可以減少登山的風險。

所謂的登山守則,並不是要教我們如何一步步地登上山頂,或是怎樣按部就班地避免危險。相反地,這些守則是引導我們安全登山的方針,尤其適用於還無法從經驗中養成必要判斷力的初學者。登山老手通常會依實際情形更改綱要上的做法,並以他們對危險的了解與對技術的熟練度來做出判斷。

有時登山者不免會懷疑,像登山這種原本就沒甚麼正式規則的運動,需要訂定甚麼規則嗎?然而,若是有一些簡單的原則可以依循,許多嚴重的意外或許就不會發生,或者後果也就不會如此嚴重。這些登山守則的前提,是即使在路途危險、狀況不明時,登山者也希望在較為安全且較易成功的情形下前進。另外,如果誤判情勢,登山者也有較大的轉圜空間,不會馬上讓自己陷入險境。

★ 登山守則 內容

●  將登山行程交給留守人員。
●  每次上山,衣物、糧食和裝備都要帶足。
●  除非各項支援事先都安排妥當,否則一支隊伍不宜少於三人;攀登冰河時,最少要有兩組繩隊互相照應。
●  當身體暴露感高、在冰河上行進時,請結繩攀登,並固定所有的確保點。
●  讓隊伍保持團體行動;聽從領隊或遵守多數人的決定。
●  別冒險嘗試,不做自己能力不及與知識不及之事。
●  選擇走哪條路或考慮是否回頭時,千萬別因一時衝動而妄下決定。
●  採用口碑良好的書籍所提出的登山規範。
●  隨時隨地抱持對山友善的態度與行為,並信守「不留痕跡」原則。

登山者嚮往被山林、荒野環抱的感受。(shutterstock)
登山者嚮往被山林、荒野環抱的感受。(shutterstock)

享受縱情山林之樂

「徜徉山林的自由」的概念,除了身處山林所得到的純然樂趣,也包含了具有熟練技術、齊全裝備,以及從事不傷害自己、他人或環境之旅所需體力的種種能力。不過,山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容許登山者恣意縱情的。我們必須拿出紮實的訓練、妥善的準備和強烈的動機,山才會將縱情山林的權利給予我們。

我們身處一個得要自己清醒地作出決定,才能迴避文明科技與便利的時代。在現今這個數位時代中,幾乎每時每刻,許多人可以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得以聯繫到。只要有了適當配備,這種情況在地球上任何角落都可能發生。雖然我們不必為了上山而得放下所有文明產物,不過,對於那些想從這個機械與數位世界出走(就算只是短暫的)的人來說,山總是在那裏召喚著他們。

山給予我們與自然世界相通,並讓心靈富有的角落,是現代生活中的其他地方都找不到的。我們是在一個不以人類需求為重的環境下登山,因此,並非所有的人都願意為了身體與心靈的豐富報酬,而在登山活動中有所付出。

如果我們學著運用技巧攀登,學著安全地登山,讓身體和心靈與荒野一起律動,那麼,我們將會體會到約翰.繆爾(JohnMuir)的感受:「登山去吧!去聆聽山的聲響。自然裏的平和會流入你身、你心,如同陽光灑落林間。微風令人神清氣爽,暴風帶給你無窮能量,憂愁則如秋葉落地般,悄然離開。」而縱情山林之樂,也正如繆爾在《我們的國家公園》(Our National Parks )中所寫的:「靜靜地走向四方,品味登山者所懷抱的無限自由。」#

《登山聖經》書摘。(商周出版提供)
《登山聖經》書摘。(商周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登山聖經》,商周出版提供。

· 登山健行不難 帶孩子上山的5個理由
· 最喜歡翻山越嶺 女登山家詹喬愉攀登聖母峰
· 68歲才開始爬山 美國75歲老翁登上聖母峰

------------------

【噤聲時代,更需要真相】

一起守住心中最後的光:https://bit.ly/3t45Qni

✅立即支持訂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直接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成為我們的Patron: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