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和德國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澳洲標誌性物種鳳頭鸚鵡能通過「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來掌握從垃圾桶中覓食的本領,並且「發明」出不同的打開垃圾桶蓋的方法。

綜合媒體報道,7月22日刊登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的研究報告顯示,該品種鳥類打開垃圾桶蓋覓食的行為可分為五個階段,首先是用喙撬開蓋子;第二步,向側面扭轉脖子然後跳到垃圾桶邊緣;接著,使用喙或爪子頂住蓋子;然後,沿著垃圾桶邊緣走;最後就能成功打開桶蓋。

研究還發現,鳳頭鸚鵡不僅互相學習如何開垃圾桶蓋覓食,還展現「創新意識」,發明出不同的開蓋法。悉尼北部一隻鳳頭鸚鵡2018年年底發明了一種新的開蓋技巧後,很快就傳播到附近郊區的其它鳳頭鸚鵡身上。

報告主筆、澳洲博物館首席科學家理查德.梅傑(Richard Major)在一份聲明中說,這些鳳頭鸚鵡在不同地區以不同方式打開垃圾桶蓋,證明這種行為是通過觀察人類而學會的,也證明動物能學習、分享和發展不同的亞文化。

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澳洲標誌性物種鳳頭鸚鵡能通過「社會學習」來掌握從垃圾桶中覓食的本領。(Barbara Klump/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AFP)
近期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澳洲標誌性物種鳳頭鸚鵡能通過「社會學習」來掌握從垃圾桶中覓食的本領。(Barbara Klump/Max Planck Institute of Animal Behavior/AFP)

梅傑幾年前在悉尼拍到一隻鸚鵡用喙和爪子打開垃圾桶蓋以獲取桶內食物,很快便吸引了他的朋友、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動物學家克朗普(Barbara Klump)和阿普林(Lucy Aplin)的目光,他們立刻共同投入研究,而在最近有了階段性成果。

梅傑在報告中說,因為澳洲使用的都是「標準規格的公共垃圾桶」,因此要對鳳頭鸚鵡執行模仿覓食的研究會比較方便,有數百萬的悉尼居民能協助觀察。

研究發現,在2018年之前,僅有三個郊區發生此狀況,但到了2019年底,有44個郊區居民都有通報此情形。進一步分析數據證實,這些技能首先傳播到與最初郊區相鄰的區域,接著隨著時間進一步向外擴散,進而確認這種行為並非在城市中隨機出現。

點擊這裏觀看影片

克朗普表示,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社會學習」,「它們真的會關注彼此,相互學習並傳遞知識,在這些方面與我們人類非常相似,真的很有意思。」

此外,研究人員還對具備垃圾桶覓食能力的鳳頭鸚鵡點上油漆做記號,以便紀錄哪些鸚鵡習得此行為,結果發現僅有10%的鳥類,學會打開垃圾桶蓋,其餘的鸚鵡則會在一旁默默等待,等到夥伴打開後,再開始覓食。

研究還發現,84%的打開垃圾桶的鸚鵡都是雄性,掌握這種技能的鸚鵡在鳥群中更具有統治力,社交範圍也更廣。還有更多鸚鵡處在學習技能的階段,一些鸚鵡在學習過程中還能不斷更新技能,找到更省力更好用的方法。

科研人員說,這項發現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動物適應城市化進程的方式,以及為甚麼有些物種更能適應城市生活。#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 回顧2024專題報道👇🏻
https://hk.epochtimes.com/tag/回顧2024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