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盛夏陽光明媚,也是大家去戶外遊樂的好日子,雖然現時受疫情影響,大家未能出國旅行,但大家無需灰心,今日就等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個位於西貢的好地方。
鹽田梓又名「鹽田仔」,因為以前島上的村民以曬鹽維生而得名。可是後來製鹽業式微、村民外遷,自1998年起,島上已經無人居住。但經過修復工程後,小島已成為現時香港的一個郊遊好去處。
剛剛結束的「鹽田梓藝術節」於4月17日至7月16日舉行,但部份藝術品仍留在島上可讓市民參觀。延續過去兩屆藝術節「天」和「地」的概念,今屆藝術節以「人」為主題。透過本地及海外藝術家、年輕人與村民共同創作多元的藝術作品,讓鹽田梓成為一所開放式博物館,展現鹽田梓島上「天、地、人」三者和諧共存的一面。
藝術節中部分作品:
1. 《歸家》為彩色的「風鈴」,以簡約優美的造型,在鹽田梓碼頭歡迎每一位遊客,以及回鄉的村民。造型雖然簡單卻富有深意,波浪形的線條模仿了鹽田梓的地勢,合共200支的管子亦象徵200篇聖母經。管子在風中互相撞擊發出清脆的聲響,演繹出前聖若瑟小堂的鐘聲,至今已成為小島的地標之一。
2. 《花聚》花帶是客家女性的象徵。藝術家以花帶點綴鹽田梓傳統客家村屋,用懸掛方式在村屋前展示編織中的大型花帶造型,向客家女性的美學及傳統手藝致敬。
3. 藝術屋《恩等・藍衫帶》活化了島上的一間士多,屋外掛有藍布,內裏有以特製鋁線製成的藝術作品及一件台灣客家人的服飾——藍衫,衫中唯一裝飾是領緣上的刺繡圖騰,圖案具祝福含意。「恩等」是客語中「我們」的意思,在此作品裏指客家親子,創作者希望藉作品回應「恩等」矛盾卻充滿愛的互動關係。
鹽田附近的藝術作品
4. 《山水・人》是個融合鹽田梓自然環境的藝術裝置,也是一處不受天氣影響的製鹽場所,作品內以鹽鋪砌出一幅山水景緻,表現鹽田梓的好山好水及探討當地的人文歷史。
5. 《生之禮頌》以竹藝及紮作技巧創造出這作品,蘊含着大地孕育萬物之意, 以感恩大自然的恩賜及奇妙。
6. 《鹽光之所》以藝術作品作為實驗室,在作品內展示鹽結晶的各種藝術形態,探討鹽的各樣可能性。
7. 三個不同造型的「鹽田仔」,訴說不同時代鹽田梓村民的故事。它們豎立於海旁附近,像是在默默地守護著這小島。
除了藝術節中展示的作品外,鹽田梓還有很多特色景點:
聖若瑟小堂
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為羅馬式建築物,外牆漆成簡約的白色,帶有純樸自然的感覺。其樓梯「善牧」,讓朝聖者行樓梯時,聯想到牧人與他同行。 在聖堂內走廊的兩旁,展示出由法國藝術家德詩雅修女所創作的《創世初見:從混沌到秩序‧光明之源》的作品,展示天地創造的奇妙。
鹽田梓文物陳列室
在聖堂的旁邊是鹽田梓文物陳列室,前身為村內唯一一所小學—澄波學校,現今變成展示鹽田梓村的文物博物館,陳列着由鹽田梓的舊屋中所尋獲的文物。
客家村屋
島上的村屋大多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但隨著村民遷離,現已成了荒廢的村屋。
玉帶橋
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以來往滘西洲,由於以前島上村民的生活資源較為匱乏,所以希望透過大橋到滘西洲開拓資源和耕作,於是他們動員全村人的力量來建造這座連接兩島的橋樑。在橋上能拍到廣闊蔚藍的天空、綠油油的大地,是個打卡一流的地方。如果天氣好的話更能看到天空之鏡呢~
溫馨提示:
1. 由於鹽田梓是郊區景點,所以會有蚊蟲出沒,特別是在林中舊村屋一帶的位置較多蚊,所以大家記得要做足防蚊措施呀!
2. 途中的路段有時會有碎石或較為凹凸不平,所以建議大家不要穿着鞋底較薄的鞋。
3. 天氣炎熱,為防中暑大家緊記帶備充足的水及做好防曬措施!
鹽田梓
交通:由西貢碼頭乘搭往鹽田梓的街渡直接到達
船期:星期一至日及公眾假期 10:00 - 15:00(每小時1班)
鹽田梓藝術節網站:https://yimtintsaiartsfestival.hk/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