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疫情反彈之際,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宣佈將如期在7月19日解除防疫限制,包括重開商舖及活動場所,但一改之前對口罩令的強硬,建議民眾繼續在室內人多地方戴口罩,並促請民眾仍然要「高度謹慎」(extreme caution)看待疫情。外界紛紛質疑政府的決定,質疑當局是否已凖備好並能夠應對未知的風險,有專家發聯署警告,指今次過早解除防疫限制,可能會超越至年初的單日6萬人高峰水平,並日增逾200人死亡,可能造成災難後果。另外,對移居當地的港人(亞洲人)而言,他們習慣主動防疫,跟當地人面對疫情的心態不一樣,心理上如何適應?他們又如何看待當局的決定呢?

雖然堅持解封,但首相約翰遜仍然強調,疫情大流行仍未結束,又呼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開始學習與這種病毒共存」(Learn to Live with Covid)和「鍛煉判斷力」(exercise judgement)。即將上任的衞生大臣賈偉德(Sajid Javid)亦表示,辯稱解封的一步永不會有完美的時間,政府堅信是時候讓民眾重過接近正常的生活,因為「根本無法根除這種病毒」。故官方這種冷淡的評估已反映疫情已經無法「清零」,直言人類要學會與病毒共存。這正正符合英國人的現實主義。

但是,與病毒共存意味著什麼?曾共同主持2003年香港政府非典肺炎調查的香港中文大學名譽教授格菲斯(Siân Griffiths)表示,人們要在知道病毒存在並需要處理之間建立一個新的平衡,以及用知識讓我們需要回到一種不格外關注病毒的生活。 他認為,「我們不會生活在一個受限制的社會中,而要進入一個更加謹慎的社會,是一個人們了解科學和過程,並從大流行的創傷中吸取教訓的社會」。

英國專家各抒己見

對於當局的解封決定,專家各抒己見,但大多都批評當局解封決定過急。120名國際專家在致期刊《刺針》的信中發起聯署,表示英國的解封過早。 信中指出,一個地方要做到群體免疫,最少需要逾七成的國民完成接種,以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但目前當地只有一半的國民完成接種。因此,如當局如期解除防疫措施,只會令感染人數進一步上升。另外,因應中共的變種病毒(Delta)高傳染力,估計新一輪的疫情爆發後,將很有可能超越至年初的單日6萬人高峰水平。 

參與聯署的英國醫學會名譽副主席昌德(Kailash Chand)表示,雖然目前英國因染疫住院的數字只有1%,但因感染人數上升,住院的人數也會隨之提升。同時會對國民保健署(NHS)的醫療系統造成龐大壓力。

英國緊急情況科學諮詢小組(SAGE)亦估計,解封後預計單日約有1,000至2,000宗重症須入院,單日死亡人數亦可能高達200人。SAGE更直言,中共的變種病毒威脅英國的疫苗效用,警告會同時威脅全球。

從香港移居新加坡,不願透露姓名的物理學博士向本報表示,估計,英國解除封鎖之後,確診人數一定會「狂升」,但死亡人數未必會大增。 他指,英國的數據已證明,疫苗是有效保命的工具,雖然仍會感染及傳播,但目前有六成人免疫,直言「英國已經將疫情視作感冒。」 然而,當前情況下,最高危的會是年長及有長期病而又未接種疫苗的人,「病毒仍然周圍傳播,已接種人有保護力,但未接種就非常高危。」 

被問及接種時的身體情況,他指要視乎個人健康,如有三高、長期病、過敏症等,都就先向醫生作進一步查詢。 

對於當地有港人仍使用香港的防疫標準,該位博士指英國人是實際主義,一直跟科學證據走,對待疫情就如對付二戰德國空襲般沉著。認為港人不宜用在香港的習慣去批判別人,因為英國人已經用行動及數據證明不同抗疫文化的高低。

港英抗疫文化差異大 在英港人:應入鄉隨俗

今次疫情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衝突。西方人被指一開始抗拒口罩,認為侵犯人權和自由。圖為倫敦地鐵車廂,乘客都戴上口罩。(文苳晴/大紀元)
今次疫情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衝突。西方人被指一開始抗拒口罩,認為侵犯人權和自由。圖為倫敦地鐵車廂,乘客都戴上口罩。(文苳晴/大紀元)

中共病毒讓人們體驗一次東西方抗疫文化差異。東方人一直不理解西方人不帶口罩還肆意外出。西方人則覺得封城造成民眾慌張是侵犯人權和自由,大到國家,小到個人,更出現文化衝突的情況。對移居當地的港人(亞洲人)而言,他們習慣主動防疫,只要外出就戴口罩,跟當地人面對疫情的心態差天共地。那麼港人的心理上如何適應?他們又如何看待當局的決定?
 
80後張小姐帶同兩名子女3月持BNO簽證移英,現居白禮頓(Brighton)。她自己已經接受疫苗注射,坦言擔心當局解封後仍會受到感染,「我有2003年的經歷,所以很怕。」而在東方不同的抗疫文化上,她認為接種疫苗可以保護自己與身邊人,「疫苗是兩者較近的共識」。另外,張小姐的兩名子女目前已在英國上學,她指兩人在校內會戴上口罩,雖曾經被接放學家長指責製造恐慌,「但並非太多人這樣說」。

香港記者Will今年4月持BNO簽證移英,現居倫敦。今次歐國盃,他入場觀看英格蘭對丹麥的四強賽和對意大利的決賽。他指球場內外都沒有太多人戴口罩,特別是比賽期間,數萬人口水橫飛,確實會增加病毒傳播風險,坦言這是西方的文化,選擇不戴口罩是個人自由,「我在球場也不戴口罩。」

Will認為,在東西方完全不同的抗疫文化上,西方國家民眾自小接受民主和自由偵值,個人主義為重。他認為港人要退而求其次,畢竟港人來英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英國地方大,我出門外100米都沒有人,那我還戴口罩幹嘛?」。更反問,「自由民主不是港人追隨的嗎?你看到香港政府的防疫措施,包括封樓強驗,勞民傷財,怨聲載道。但成效有多大?」。

對於當局解封的決定,Will表示理解,認為只要注重個人衛生已經足夠,倫敦人在地鐵等室內場外大多都會遵守防疫規舉戴上口罩,「已經跨出一大步」。他又舉例指,雖然英國的疫情自6月中反彈感染數字急升,近日日均逾3萬宗感染個案,但死亡人數繼續維持十多人或以下。這點反映英國1月起主張打針的政策有效。他續指,每年流感在英國都會導致數千人死亡,但通過針對最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種運動,將死亡人數降至最低,「當局目前就是用這套方法去防疫,因為「清零」是不切實際。」。被問及如果不注射疫苗的不便,Will指會造成經濟上和日程上的不便,包括最多出國和返國時要接受更長時間隔離和多次病毒測試。

居住在李斯特(Leicester)的港人教師Levin表示,自己已經接種疫苗,考慮的因素在於日常生活,在無法戴口罩的情況下,例如健身、踢球、跑步時可以更為安心。另外,他補充指,旅行的方便性亦是考慮因素之一,因為可以避免隔離。當被問到會擔心受感染時,Levin坦言不會,唯擔心接種後,會傳染予未打齊兩針的同事或者小朋友。

Levin認為在東西方完全不同的抗疫文化上,港人應以入鄉隨俗來平衡心態,即接受英國的抗疫方法。但他指,當地實際上其實與香港無太大分別,都是自己保持個人衛生和戴口罩,並非如外界所言差別巨人。

當地民眾不會心存僥倖 但不容借防疫政策侵犯人權

當地民眾對疫情看法與港人截然不同。圖為5月29日倫敦反防疫示威。(文苳晴/大紀元)
當地民眾對疫情看法與港人截然不同。圖為5月29日倫敦反防疫示威。(文苳晴/大紀元)

至於當地民眾的防疫標準大多與港人截然不同,外出幾乎不戴口罩,甚至對防疫政策反感,過去曾發起多次示威。本報在5月29日曾採訪倫敦的反防疫示威,當時數以萬計的倫敦市民在市中心一帶發起示威遊行,抗議口罩、疫苗以及所有防疫管制,遊行人士沿途高叫「自由!」的口號,表示防疫政策侵犯人權。

Chris(黃衣者)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反對封城和疫苗護照。(文苳晴/大紀元)
Chris(黃衣者)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反對封城和疫苗護照。(文苳晴/大紀元)

示威民眾Chris Robson當日向本報表示,認為政府借推疫苗護照想加大警察執法權和侵犯人權,「我反對封城和疫苗護照,這是政府借病毒侵犯人權的動作。」

Chris補充指,疫情延燒一年多,但自己覺得這根本是一場騙局,防疫措施太過火,違反人權。他又指新聞媒體大肆報道印度變種病毒入侵,當局可能再推遲原定6月21日的解封措施,導致大批民眾怒火中燒,決定上街發聲。

居住英國11年的羅馬尼亞人Alex向本報表示,自己是不會接種疫苗,他指疫苗推出過急,過往一支疫苗開發過程要短則數年,長則十多年,故相信存在一定風險。早前有極少數人接種牛津疫苗後出現血栓,令他更加擔憂疫苗的副作用,「每款疫苗都有副作用,但最重要的是當局要開誠佈公地說清楚究竟是什麼回事。但政府沒有這樣做,仍不斷「谷針」,更限制你出入自由,包括場所和旅遊。」Alex又指,接種疫苗後仍須提供病毒測試報告和接受隔離是天方夜譚,「那我接種的意義是甚麼?不是正要恢復過往的生活嗎?」

至於英國人Jordan則持相反意見,他指家中有成員因染疫不幸身故,兄長更因嚴重感染,肺功能出現問題,至今仍有氣喘和咳嗽的情況。因此他在必要時,一定會戴上口罩保護自己,「我看過病毒的恐怖,因此我不會心存僥倖。」另外,他也接種兩劑疫苗,形容感覺與以往接種其他疫苗一樣,沒有太大問題。

Jordan指,東方人的防疫文化令他刮目相看,特別走進倫敦的唐人街,亞裔幾乎都是戴上口罩。他曾對比歐亞兩地的感染數據,發現後者較前者為低,「這已經顯示東方的防疫文化有一定作用,包括口罩。」@

-----------------------

【坦白如初 公義永存】

📍報紙銷售點: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