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爆發期間,心臟病和中風患者的死亡人數大幅增加,提高了空氣污染和武漢肺炎的互動效應。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表明,生活在PM2.5(微細懸浮粒子)高濃度地區的人士,中風和急性心臟病的風險分別增加逾40%。該些人士「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增加8%,IMT被視作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指標。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球頭號疾病殺手,亦為現今社會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大量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與PM2.5空氣污染有關,唯問題過去被嚴重低估。
PM2.5空氣污染可引發肺炎 進而誘發血管炎症及粥樣硬化
中大醫學院分析了1996年至2007年收集的研究數據,數據涉及1,656名成年人,分別來自港澳及大陸多個省市。研究透過超聲波量度他們的「手臂動脈血流介導擴張(FMD)」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IMT和FMD都可作為早期血管硬化指標,用作預測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
研究團隊還透過衛星模型,估算參加者所接觸的PM2.5濃度,按地區污染程度將參加者分成不同組別。團隊發現曝露於最高PM2.5濃度的參加者,與最低的一組相比,頸動脈IMT厚度多8%,FMD的表現亦較差。
團隊參考荷蘭一項追蹤2至7年的研究報告,8%的 IMT差異將令中風機率增加41%,急性心臟病發生比率提高43%,相當於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成年人之間所見的IMT差異,反映PM2.5空氣污染長遠而言對健康有重大影響 。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教授表示:「PM2.5空氣污染可引發輕微的肺部炎症,繼而導致全身性血管炎症及誘發動脈粥樣硬化。透過介入預防方案可減低心臟病和中風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但治療效果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例如10至20年,才能顯現出來,研究成本因而很高;IMT這種預後早期指標的變化,則可在數個月內看到。這反映透過量度IMT作為評估針對PM2.5相關的動脈粥樣硬化預防計劃,是一種實際可行的創新方法。」
針對高空及污染環境的介入預防方案
為應對空氣污染和心血管疾病帶來的挑戰,研究團隊還將開展隨機安慰劑對照干預研究,目標招募從事曝露於高空氣污染環境的職業人士,如巴士或的士司機、廚師或建築地盤工人。參加者將被隨機分配服用肺部抗炎藥(montelukast)或安慰劑,為期半年,其後比較FMD及IMT這兩個動脈粥樣硬化替代指標的變化,以了解及早透過藥物預防高危人士因空氣污染引致血管硬化的功效負責有關研究的心臟科專科醫生、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客座教授胡錦生醫生表示:「我們的研究將進一步印證空氣污染與血管病變的關係,並為日後介入預防血管病變,提供有力依據,希望透過各界努力改善空氣污染問題,以減低血管硬化對患者造成的影響和醫療負擔。」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4.16 搶修復印 重返報攤
銷售點: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譴責暴力 絕不退縮】
請支持大紀元:
📍贊助大紀元: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ponsors
📍加入會員: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成為大紀元Patron,收睇無過濾嘅新聞影片:
https://www.patreon.com/epochtimesh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