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帳號〈光遠看經濟〉在4月10日拋出話題:誰把家長逼成了這樣?引起網民的熱議。
北京大學教授,社會學專家鄭也夫教授,不久前發表文章表示,他說中國教育是一個天大的問題,不是說我們有多大的本領把它辦得多麽好,而是我們居然可以把它辦得這樣糟,這是一個很沉痛的話題。
鄭也夫教授認為,現在這種教育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任何願望良好的能力訓練,到最後都變成了應試工具。素質教育提倡音、體、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項目,根本不會有人重視。
大陸家長經常說,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多大年齡算是起跑線呢?7歲? 10歲?可能都晚了。所以從幼兒園就開始識字,學英語,學舞蹈,上補習班。而或在西方國家日本、澳州等,幼兒園不用識字,上小學沒有作業。是因為小孩子心智在這個階段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能給孩子增加負擔。
具有5年教師經驗的犇樹力(化名)教師在接受大紀元記者采訪時表示,現行的教育模式誤人子弟,所有的模式都要聽上一層的,教師聽校長的,校長聽教育局的,即使認為某個講課模式更適應孩子,基本上不會有教師去實驗,因為會招來各種聲音:「唱高調、突出自己、不聽話等。」,老師也不想惹麻煩,這是其一。課堂上教師注重學習好的學生,往往忽視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家長只能在課外各種培訓機構裏給孩子補習。
犇老師說:「學校、家庭,攀比的意似都越來越強烈,在學校,老師互相之間比班級的考試成績,誰的班級學習總成績高,該班班主任就高興,學生考試沒考好,有的老師會說你拖後腿。」,「孩子在這種教育環境下長大,腦袋不活躍了,不用說大學,很多拿著碩士文憑的都找不到工作。」
大連的孫嘉梅(化名)是一個有2個孩子的媽媽,2個孩子都在上小學。她表示,家長們互相之間也會攀比,因為家長們更知道走入社會後根本不能靠勞動安居樂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所以才要督促孩子拼命學,生怕孩子落下而窮苦一生。在家庭,家長們互相之間看誰的孩子成績好,誰的孩子懂得多等等。
她認爲,很少有人考慮學生的需求,作為孩子需要的是什麽?都在自我考慮,「學生成了機器。體育教育、道德教育、自立能力教育都沒有」,「只要孩子學習好,家長可以做一切能做的。」
在中國大陸,現在的學生戴眼鏡的年齡越來越小,學習的壓力越來越大,反思產生這種需求的原因,是社會的大環境和制度造成的。
孫嘉梅說:「現在的教育系統,哪裏是在教育人?拋開洗腦不說,就說教育制度安排。老師把表格發到微信群裏讓父母填寫,佈置的作業不是讓小孩完成,而是讓父母完成,上課的時候不講,得到家庭補習班才講,就是為斂財。」
天津的馬洪翔接受採訪時說:「並不是把責任歸到培訓機構上。如果沒有這種需求,也不會有那麽多培訓班。如果原因不找到,僅僅打擊培訓機構,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你看航空機械博士教授那麽多,發動機為什麽做不好,醫學博士那麽多為什麽醫療技術比不上日本,原因始終找不到,是教育體制的問題。」,「現在是教育產業化,醫療產業化。孩子們從小就被這種教育體制成為了各種教育機構的搖錢樹。」
有網民說,「歸根結底絕對和制度掛鉤,這些惡果絕不是突然出現的,邪惡制度,沒有人性(先不論人性的好壞)的制度,讓人無法追求真理,不能求真,不能說實話的世界,能讓人有什麽追求?自我自立從何而來?」
「是家長的需求催生了校外培訓班,家長之所以有需求,是因為公立學校洗腦式教育令人失望」
「不是校外培訓把家長逼瘋了,是社會現狀帶來的焦慮把家長逼瘋了,階層之間巨大鴻溝,底層生活絕望,家長唯恐孩子會跌入最底層。」
有學生家長認為,政府開辦學校用的是納稅人的錢,不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責任推給家長,美其名曰「教育孩子是家長和學校的共同責任」,問題是你盡責了嗎?在體制不改的情況下,禁止課外輔導班是頭疼醫腳。矛頭該指向誰,才是大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