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日前公佈2020年財報,雖然營收額和淨利潤符合先前微幅增長的預期,但年增率卻陷10年來低谷,凸顯出華為受美國禁令和疫情影響,海外市場大幅縮水與囤貨損及周轉能力,令其難以維持高增長。

華為財報顯示,去年營收8,914億(人民幣,下同),年增3.8%;淨利潤646億元,年增3.2%。受美國制裁之前幾年,華為營收年增率都維持30%以上,但2019年放緩至19%。

表面上,華為業績尚有增長,但去年第四季營運利潤僅為725億,較上年同期比減少10.3%。也就是說,如果僅計算營運利潤,華為2020年的業績實則出現倒退趨勢。

據虎嗅網一文中分析,華為的難為之處,體現在其業務的區域性。儘管華為受到美國進一步制裁前,已經向台積電大量囤貨晶片,但無法使用谷歌移動服務(Google Mobile Services),使手機業務受到不少衝擊;營運商業務也多次受到擠壓,歐洲國家大多拒絕採用華為的5G基站。

華為2020年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業務,年增3.3%,佔總營收的一半以上。但有分析師指出,華為去年第四季的智能手機出貨量跌幅超過四成。

此外,華為海外市場營收均下跌,其中美洲地區衰退最嚴重,年減四分之一;亞太區略跌8.7%、歐洲中東非洲地區則下滑12.2%。

雖然中國區收入增長15.4%,勉強彌補了全球各區內的業務缺口,使得中國區業績佔了整個集團營收的65%以上。這已經與華為過去的全球形象背道而馳。

華為另一個值得憂慮的問題,是營運能力受損,主要因囤貨使現金流壓力沉重。

2020年華為現金流降幅達61.5%,由2019年的913.8億元跌至352.2億元;總借款額也增加了26.4%,至141.8億元。此外,為了應對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而大量囤貨,2020年存貨金高達167.7億元,也讓華為現金流增添了不少壓力。

再一個影響華為周轉能力的因素,是應付帳款周轉天數由2019年的91天劇減至43天。市場分析,可能是因華為被美國列入制裁實體清單,供應商不願提供更長的帳期。也可能是華為需要更大規模的囤貨,必須提早付清供應商的貨款,因而使現金流壓力更加沉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