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一的倪瓚是和黃公望一同加入全真教的,不僅是道友更是丹青知己。黃公望也頗為欣賞同門的「放逸」派畫家方壺道人(方從義)「高曠清遠」的畫作。擅長畫墨蘭的詩人鄭思肖,借道教儀式超度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他的著作《太極祭煉內法》是黃公望幫忙刊刻發行的。黃公望多次與詩壇領袖、鐵笛道人楊維楨月夜泛舟一起吹笛,「嘯引紫鳳朝蓬萊」。他與南方道教中高士、自稱「儒仙」的詩文家張雨交往甚密,晚年結廬筲箕泉,比鄰而居,開窗論藝。

在江浙一帶和太湖流域散落隱匿著很多文化精英。常在此雲遊傳道的黃公望與研習黃老學說的畫家曹知白、不願入朝為官的大學者杜本、文學家袁易、陶宗儀、詩人王逢等唱和往來,以詩畫相酬。

玉山草堂雅集是元末規模最大的真正的文人盛會,玉山主人是「儒衣僧帽道人鞋」、多才多藝的富豪顧瑛,他宴集天下文人名士,逍遙於嘉花美木、蒼石清溪之間,聽曲品茗,把酒言歡,吟詩潑墨,援琴雅歌,揮塵談玄⋯⋯楊維楨、張雨、袁華等詩人都是常客,吳中碩儒鄭元祐、白鹿洞書院山長熊夢祥、書法家陳基、詞作家李孝光、學者張翥是座上賓,元四家的三家黃公望、倪瓚、王蒙參與其中,畫竹大家柯九思、墨梅名家王冕、擅畫仙人的張渥也出入過玉山草堂。那種自在逍遙、率真豪邁的風雅意趣,令後世無不嚮往。連清朝學者紀曉嵐都不由地慕歎:「文采風流,照映一世。數百年後,猶想而見之。」

在元朝種族歧視的政策下,在戰亂動盪中,被邊緣化的元代知識份子的精神沒有垮掉,他們另闢蹊徑,辛勤耕耘,或為村塾的教師、鄉紳、醫生、隱士、出家人、戲劇家、農夫,也有以商養文的⋯⋯ 繼續傳承和發展著華夏文化,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民眾喜聞樂見的元曲和高標逸韻的元畫。

元曲四大家多為北方人,暫且不述。在富庶的江南,狀元之鄉—江浙一帶富有創造力的畫家群備受矚目。仕進無門,還能潛心深耕詩詞書畫的都是酷愛,並且家學淵源、文化底蘊深厚,有些人雖不出家,但卻慕仙求道,道家思想和審美觀對他們的畫風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由於元朝取消了五代、兩宋的畫院制度,這些隱沒民間成長的文人畫家,反而沒匠氣,少雕飾,追求筆墨寫意和真情表達,頗有曠野氣息。他們寄樂於畫,以畫會友,互相題贈,切磋探討,啟迪共鳴,激發出靈感的火花。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自發地聚合,由衷地欣賞,坦誠相見,藝術至上,反而更純粹了。

梅花道人吳鎮(元四家之一)擅畫松竹,尤喜畫漁隱題材的山水畫,他的代表作《漁父圖》,淳厚中含悠遊天趣,從容裏蘊出世清音。倪瓚的《漁莊秋霽圖》乾淨澄澈,蕭散空寂卻超然秀拔,簡約疏淡而耐人回味,那種孤潔清逸的綽約風姿,一如他「逸筆草草,聊寫胸中逸氣」的美學觀。王蒙筆力雄健,構圖繁密,他的《夏山高隱圖》奇峰險峻,林巒蒼鬱,瀑布飛瀉,隱士靜坐,境界深邃又開闊,有炎夏清涼之意。

元代畫家吳鎮的《漁父圖》(公有領域)
元代畫家吳鎮的《漁父圖》(公有領域)

晚年的黃公望道學深邃,畫藝更是爐火純青。他不吝給後輩晚生指教,不僅提高了群體的創作技能,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投入其中。黃公望曠達浪漫,有顆赤子之心,往來吳越間,到處都有他的故友新知,忘年交也不少。

「千古淵明避俗翁」,這是黃公望為張渥畫的《淵明小像》上的題讚。元代文人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尤為尊崇,他不僅是隱逸文化的代表,更是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象徵。歸隱山林、寄情山水的隱逸之風盛行,詩書畫印合一、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元代山水畫蓬勃發展。

陶淵明是隱逸文化的代表,是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象徵。被中國文人尤其是元代文人所尊崇。圖為明朝李在的畫作《歸去來兮—臨清流而賦詩》。(公有領域)
陶淵明是隱逸文化的代表,是人格獨立和精神自由的象徵。被中國文人尤其是元代文人所尊崇。圖為明朝李在的畫作《歸去來兮—臨清流而賦詩》。(公有領域)

在廣泛的交遊中,黃公望捕捉的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迎來了又一創作高峰。《水閣清幽圖》、《九峰雪霽圖》、《剡溪訪戴圖》為黃公望八十一歲高齡之作。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曠世傑作《富春山居圖》。

《九峰雪霽圖》為黃公望八十一高齡之作,是畫給元代著名文士班惟志的。(公有領域)
《九峰雪霽圖》為黃公望八十一高齡之作,是畫給元代著名文士班惟志的。(公有領域)

「以簡逸之韻,勝前代工麗之作」,元代山水畫一躍為中國畫各科之冠,也成了後世難以逾越的高峰,而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黃公望,故畫界有「山水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之謂。元朝(一二七一~一三六八年)是個短命的朝代,但在繪畫史上卻意義非凡,人才濟濟,名家輩出,「元四家」對明、清影響巨大。

八十五歲時,霜雪盈頭的他還與倪瓚合作了《溪山深遠圖》。與畫中天地邂逅的是洗盡鉛華、最真實的大癡本色,是歲月淬煉下寧靜安祥的心。次年,黃公望在杭州仙逝。

富春山居圖

一三四七年,應同門好友無用師(鄭樗)之求,七十八歲的黃公望開始準備畫富春山水。他穿芒鞋、戴竹笠、攜鐵杖,奔波於富春江兩岸,煙雲變幻之奇,江山釣灘之勝,勾勒描畫,點滴在心頭,為創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他結廬江畔山間,守望著這片旖旎風光,「當晨嵐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他並不急於完工,興之所至才揮毫點染。大多是在靜觀,在琢磨。

富春江的傳奇要從協助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嚴子陵說起,他功成身退,堅決不仕,隱身富春山耕讀垂釣而聞名天下。嚴子陵釣台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城南十五公里的富春山麓。

從此,富春江(從桐廬經富陽進入錢塘江)浸染著隱逸風采,它「風煙俱淨,天山共色」的秀美,令人「望峰息心,窺谷忘返」。李白、駱賓王、蘇軾、范仲淹、陸游、朱熹、李清照⋯⋯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在富春江畔憑弔、吟頌過他們的精神偶像—嚴子陵。最言簡意賅的是范仲淹那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南宋詩人謝翱在嚴子陵釣台哭祭文天祥,成為元代文人共同的民族記憶,更增添了富春山水的內涵。

自許由、巢父、伯夷、叔齊以來,隱士文化成為中國社會的一道獨特風景。「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高風亮節的品格、淡泊寧靜的人生,贏得朝野一致的欽佩欣賞。正史中有二十一本史書專門為隱士立傳。

中國山水畫與隱逸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山水畫形成於三教互相滲透、隱士隊伍壯大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山水畫成為中國畫獨立的重要畫科,分為南、北兩大畫派。五代、兩宋時趨於成熟,元代至鼎盛。山水畫的主創人及發展者,多是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隱士及准隱士。模山範水,參禪悟道,成為他們超越苦悶人生、返璞歸真的慈航。

富春山水彷彿橫亙在黃公望面前的參悟模板。他的個人際遇,先儒後道、由仕而隱的人生,是元代知識份子的集體命運,冥冥中,與富春山水相依相融的神秘緣份,與山水心靈對話的那份神交默契⋯⋯他打坐入定,漫步沉思,並不刻意安排進度,外出雲遊就放下一段日子⋯⋯這樣時畫時停,不斷修訂補充,那麼耐心平和,好像知道老天讓他畫好才能走似的。歷時四年(另一說是七年),他才最後竣稿。畫卷用了八張紙相接,總長為八百四十九點二厘米。

(未完,下周四續)◇

黃公望歷時數年完成了曠世傑作《富春山居圖》(公有領域)
黃公望歷時數年完成了曠世傑作《富春山居圖》(公有領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