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自毀長城」的意思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毀掉自己的優勢,而最早發出這一痛心之語的乃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第一名將檀道濟。他在被冤殺前怒斥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事實上他一語成讖。

檀道濟,大約生於東晉晚期,祖籍山東高平金鄉,祖輩應屬於北方淪陷時南逃的難民。他出生在江蘇鎮江,幼年時父母雙亡,他的上面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們都由堂叔撫育成人。檀道濟很小就懂事知禮,侍奉兄長和姐姐以和藹謹慎著稱,因此為當地人所稱道。

東晉末年,權臣桓玄起兵叛亂,迫使晉安帝禪位,自己在健康(今南京)建立了楚政權。彼時,身為彭城內史的劉裕,也就是後來劉宋朝的開國皇帝,發兵討伐桓玄。這大概是在公元404年。就在這一年,檀道濟跟隨兩個哥哥檀韶、檀祗投奔了劉裕,一同在劉裕的建武將軍府中參謀軍事。

初露鋒芒

檀道濟引起劉裕重視是在討伐桓玄的戰爭爆發後。當時很多部將都勸說劉裕火速進兵,繞過防禦,直逼健康,但檀道濟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桓玄篡位,本身根基不穩,因此各派勢力都在觀望。如果劉裕貿然進攻,一旦失敗會前功盡棄。他建議可徐徐圖之。

劉裕採納了他的建議,一方面擺出大舉進攻健康的架勢,一方面卻緩慢推進,並派人到處昭告桓玄的罪狀,對其展開心理戰。果不其然,在幾次小規模戰鬥失利後,桓玄退出了健康,挾持晉安帝逃到了江陵。劉裕沒費多大力氣就進入了健康。

如此沒費多大勁的勝利,讓劉裕手下的部將熱血沸騰,要求繼續追擊桓玄,攻打其大本營江陵,但還是檀道濟站出來反對。他認為,當下健康人心未定,首要做的事是穩住陣腳,況且桓玄經營江陵多年,非短期內可以攻下。他推測,桓玄一定不會甘心丟掉健康,會在恢復實力後主動進攻。

劉裕再次接受了檀道濟的建議。不出他所料,沒多久,桓玄率軍攻打健康,被劉裕大敗,桓玄也在逃亡路上被殺。其後,檀道濟又助劉裕軍拿下魯山、江陵,擒獲桓玄的兒子桓振。晉安帝復位,劉裕掌握了軍政大權。因為軍功,檀道濟被授予輔國參軍、南陽太守之職,其後因跟隨劉裕起兵建有功勳,被封為吳興縣五等侯。

此後在差不多十年中,檀道濟為劉裕東征西戰,平息叛亂。他善於用兵,其用兵最大特點是讓敵人無法摸清自己的真實實力和意圖,且常常有出人意料之舉。據說這是因為他喜讀兵書,並善於總結。他讀的最多的兵書是《孫子兵法》,而如今廣為人知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熟讀兵書後總結出來的。既然能夠總結出來,自然也可以很嫻熟地在戰爭中運用三十六計。

不僅如此,在戰鬥中,他還身先士卒,並所向披靡。因為屢立戰功,所以官職也是越來越高,被封為唐縣男,食邑四百戶,他也越加得到劉裕的器重。

公元415年,檀道濟參加了平定荊州(今屬湖北)刺史司馬休之的作戰。司馬休之是東晉王室最後一支比較有實力的力量,但還是敗給了劉裕。

檀道濟讀的最多的兵書是《孫子兵法》,而如今廣為人知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熟讀兵書後總結出來的。圖為《孫子兵法》譯本竹簡,河濱加利福尼亞大學藏書。(維基百科提供)
檀道濟讀的最多的兵書是《孫子兵法》,而如今廣為人知的「三十六計」就是他在熟讀兵書後總結出來的。圖為《孫子兵法》譯本竹簡,河濱加利福尼亞大學藏書。(維基百科提供)

北伐再建軍功 以德服人

416年,北方的後秦政權侵擾東晉邊境,劉裕率五路大軍北伐,檀道濟出任先鋒。檀道濟軍從淮河、肥水出發,進軍後秦防守最嚴密的河南許昌地區。他一路走來,遇到的都是後秦的精銳部隊,但他攻無不克,所經各城紛紛投降。許昌之戰,俘獲後秦寧朔將軍、潁州主守姚坦以及大將楊業。

十月,檀道濟軍與另一路王鎮惡大軍在成皋會師,兗州刺史投降。至此,河南大部份地區盡收晉軍囊中。大軍兵鋒隨後劍指後秦重鎮洛陽,守軍在檀道濟的心理戰下,在援軍到來前投降,援軍後在包圍下也被迫投降。

對於洛陽投降的俘虜,王鎮惡主張全部殺死,但檀道濟卻說:「討伐罪人、慰撫民眾,正在今日。」他下令將俘虜全部釋放。人們聽說後,人心大定,漢族人和少數民族軍隊紛紛臣服。河南初定。

417年,穩定中原後的劉裕決定徹底消滅後秦,以佔領關中地區。戰功赫赫的檀道濟再被委以重任,先攻下潼關,又與其它兩路王鎮惡和沈林子大軍合兵,苦戰五個月,攻佔了後秦都城長安,後秦末帝投降,後秦滅亡。檀道濟因功被任命為征虜將軍、琅琊內史。在劉裕的世子劉義符將去鎮守江陵時,檀道濟又被任命為西中郎司馬、持節、南蠻校尉,遷宋國侍中,領世子中庶子、兗州大中正。

420年,劉裕稱帝,建立劉宋政權,是為宋武帝,南北朝對峙時期正式開始。作為開國功臣的檀道濟深得信任,繼續高昇,以護軍身份,加散騎常侍,兼領石頭戍事駐守京城。又因他輔佐創業的功勞,劉裕改封他為永修縣公,食邑二千戶,徙官為丹陽尹,護軍不變。他的哥哥左將軍檀韶亦是開國功臣之一,另一個哥哥右將軍檀祗也是屢有戰功,但在418年病逝。

成為顧命大臣 回擊北魏

後劉裕身體不適,給檀道濟配備了儀仗二十人,並讓其出任為監南徐、兗之江北、淮南諸郡軍事、鎮北將軍、南兗州刺史,防備北魏政權的南下。

422年五月,劉裕駕崩,臨終前,任命了四位顧命大臣輔佐太子劉義符,這四人是檀道濟、徐羨之、付亮和謝晦,檀道濟是唯一的武將。

劉裕委以重任給檀道濟是非常正確的。當北魏聽說劉裕病逝的消息後,北魏皇帝拓跋嗣率幾十萬大軍進攻劉宋,劉宋在山東及河南的大片地區很快淪陷,這也是南北朝史上南北雙方的首次軍事對抗。

423年,北魏軍隊在東陽城包圍了青州刺史竺夔,竺夔告急,另外虎牢也被圍困,檀道濟挺身而出,與王仲德一同率兵救援。未到東陽時,北魏第一名將叔孫建聽說檀道濟將至,遂令魏軍燒掉營房、攻具離開,前去增援虎牢,青州圍解。本打算追擊的檀道濟,因糧草問題作罷。其後,虎牢失守,檀道濟回軍,仍鎮守廣陵。

檀道濟此次北拒北魏,雖然沒有收復國土,但卻在劉裕離世後穩定了劉宋政權,而意識到劉宋實力的北魏,也在隨後幾年中沒有輕舉妄動。

劉裕像(公有領域)
劉裕像(公有領域)

再戰北魏 唱籌量沙退兵

雖然來自北方的攻擊暫時解除,但劉宋內部卻出現了問題。424年,少帝劉義符被廢黜,劉裕的第三個兒子劉義隆被立為皇帝,這就是締造了元嘉盛世的宋文帝。

劉義隆即位後,封檀道濟為征北將軍、加散騎常侍,賞給鼓吹樂隊一部,又增加督青州、徐州淮陽等五郡諸軍事。

過了一段時間後,謝晦起兵叛亂,文帝派中領軍到彥之為先鋒討伐謝晦,檀道濟作為後繼部隊。

此戰,到彥之兵敗,被迫退守隱圻。等檀道濟率軍趕到後,兩軍會合,士氣大振。最終謝晦兵敗被俘。戰後,檀道濟被改任為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江州刺史,持節,增封千戶。

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任命到彥之為主教練,決定大舉北伐。最初,在北魏主動撤退下,劉宋軍收復了河南,但不久即遭到北魏反攻,金墉、虎牢都失陷,朱脩之所守的滑台遭到圍攻。到彥之見戰事不利,軍中有疾,自己眼疾發作,只好退兵。文帝遂加檀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率軍北伐。

檀道濟出馬後,很快殺到山東境內,連續打了三十多場勝利,更殺了北魏濟州刺史。他本來計劃只要全軍反攻,不但可以一舉消滅敵人,還可能打到北魏境內。不過,等他進軍到歷城(今隸屬山東濟南)時,發現不僅城中糧草已被燒燬,而且劉宋其它幾支部隊已經撤退,自己已是孤軍,遂決定退兵。

在此困境下,有個劉宋士兵投降北魏,還把劉宋軍缺糧的軍情告訴了北魏將領。北魏馬上派兵追擊。看到敵軍追上來,劉宋士兵十分恐懼,但檀道濟卻命令將士就地紮營休息。當晚,他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北魏的密探報告主教練,說檀道濟營裏軍糧還綽綽有餘,深知檀道用兵詭異的北魏將領遂不敢進攻,還將投降者殺死。

事實上,檀道濟在營裏量的並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蓋著少量白米罷了。這就是成語「唱籌量沙」的由來。

在撤退時,檀道濟命將士走一路,停一會兒,慢慢悠悠。北魏軍隊因此害怕有埋伏,始終按兵不動。就這樣,檀道濟軍全身而退。回來後,被晉陞為司空,鎮守襄陽,檀道濟更是聲名大振。事後得知真相的北魏後悔不迭,由此還患上了「恐檀症」,不少北魏人家中都掛上檀道濟的畫像用於驅鬼。

當晚,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示意圖。(fotolia)
當晚,檀道濟親自帶領一批管糧的兵士在一個營寨裏查點糧食。一些兵士手裏拿著竹籌唱著計數,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示意圖。(fotolia)

蒙冤而死  臨終發「自毀長城」之嘆

檀道濟作為開國功臣,又履立戰功,朝中重臣對他有所忌憚,不斷在文帝面前說檀道濟謀反。436年,文帝最終還是聽信了讒言,將檀道濟逮捕下獄。被捕時,檀道濟悲憤異常,將頭巾狠狠摔在地上大喊道:「乃復壞汝萬里之長城!」意思是你們在毀壞自己的萬里長城啊。

隨後,檀道濟與其八個兒子及薛彤、高進之等親信將領被以「收羅叛賊、圖謀不軌」的罪名處死。當時的人們唱道:「可憐《白浮鳩》,枉殺檀江州。」檀道濟死的那天,健康地震,有白毛生長。

而檀道濟一語成讖。他被殺的消息傳到北魏後,北魏大臣們彈冠相慶:「檀道濟一死,南方就再沒有可畏懼的人了!」

在檀道濟被殺十五年後,宋文帝再次北伐,結果一敗再敗。北魏軍長驅直入,一度南征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登石頭城北望,長嘆道:「如果檀道濟還在,怎麼會到這個地步!」只是後悔有甚麼用呢?

檀道濟一生為國征戰,對劉宋來說確如長城一般,身後還留下了流傳至今、家喻戶曉的「三十六計」和「自毀長城」「目光如炬」「唱籌量沙」等成語,在漫漫歷史長河中,也算得上一個傳奇人物了。#

參考資料:
《宋書》
《南史》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