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垂千古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其撰寫的《大醫精誠》中闡述了行醫者應具備的德行。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

此言意在告誡後世學醫之人:是凡德行高尚的醫生,必是神志安定、沒有任何欲求的。作為具備大德的行醫者,必先發慈悲、惻隱之心,立誓發願要救人於病痛疾苦。若有人難忍病痛折磨前來求救時,無論其地位高低、錢財多寡、老幼美醜、關係遠近,又是否懂禮數、有才智,都應該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一視同仁。醫生給人看病時,不能瞻前顧後、只考慮自身的得失與吉凶,一味顧惜自己的身家性命。

在這些德行規範中,最難做到的,恐怕就是捨己為人了。然而,中國古代卻並不乏這種不顧自身得失與安危,一心只想著救治病人的良醫。他們醫術高明,既有身在宮廷的醫官,也有隱於民間的術士,其言行均不失大醫之風範。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其撰寫的《大醫精誠》中闡述了行醫者應具備的德行。圖為孫思邈像。(公有領域)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在其撰寫的《大醫精誠》中闡述了行醫者應具備的德行。圖為孫思邈像。(公有領域)

元朝范彬 救人先後不看貧富地位

元朝時,有范公諱彬,是安南國(今越南)陳朝英宗的太醫令,其家世代以行醫為業。范彬樂善好施,經常竭盡家裏的資產來購買大量的藥材和糧食;遇到孤苦的病人,就把他們請到家中居住,並提供粥飯,悉心為他們治療。

一日,有人急著來敲門告知,其家中有婦人突然血崩,血流如注、面色發青。范公聽了,便趕緊前往救治。不料剛出門,就遇上陳英王遣人來傳話,說:「宮裏有貴人染上了寒熱之症,要請您去診治。」范彬回答:「貴人的病不急,現在有患者性命攸關,我得先去救她,稍後再去宮裏。」

聽了這話,宮中派來的使者很生氣,對范彬說:「作為人臣,你怎能不守君臣之禮?你趕著去救別人的命,就不救你自己的命了嗎?」范彬說:「我固然有罪,但也沒辦法,我若不去救人,那人會有生命危險,就沒有生的希望了。至於我這條命,希望全在大王身上,若有幸被豁免死罪,我甘願領受一切責罰。」說完,就趕去救治那位婦人了,最後也把人救活了。

不久之後,范彬入宮覲見陳英王。在大王的責問下,他摘下官帽向王請罪,將自己急著救人性命的真意和盤托出。陳英王聽後,怒氣全消,還高興地誇讚他:「你真是名副其實的良醫,既有高明的醫術,又有仁愛之心。你如此體恤我的百姓,這正是我所希望的啊!」

不久之後,范彬入宮覲見陳英王。示意圖,圖為《養正圖冊》,清冷枚繪。(公有領域)
不久之後,范彬入宮覲見陳英王。示意圖,圖為《養正圖冊》,清冷枚繪。(公有領域)

唐朝民間術士 臨刑前還想著救人

唐朝末年,名將高駢鎮守揚州時,有位術士家起火,不料火勢蔓延,遭災的百姓多達數千戶。主事官員將此事記錄在案,隨即便讓那位術士認罪伏法了。臨刑前,術士對監刑者說:「我犯了這麼大的罪,僅用一死怎能抵消?我平生尚有一薄技,假如能傳授於一人,他以後可以救治很多病人,那我也就死而無憾了。」

監刑者聽了,便延緩行刑,並快馬加鞭地去向高駢稟報。隨後,高駢將術士召來親自審問。術士說:「我不懂其它的,只擅長醫治麻風病。」高駢問他:「怎麼核實你說的話呢?」術士回答:「可從福田院(醫療福利機構)找來一位病情最嚴重的麻風病人,讓我醫治看看。」

於是,高駢照他說的,找來一位麻風病人,將他安置在一個空房裏。術士先給他灌下好幾升能麻醉人的乳香酒,讓他昏迷、失去知覺;接著,用小尖刀在他腦門上劃開一條縫,從裏面挑出了一大捧2寸長的蟲子。隨後,術士在他腦門的傷口上抹上藥膏,又給他服用了別的藥,並不斷地調理他的飲食和睡眠。

十幾天後,這位病人的傷口就癒合了。最後用了一個月,他的眉須也長出來了,皮膚乾淨、透亮,像沒得過病一樣。高駢親見術士所說並非虛言,不僅免了他的死罪,還從此將他奉為上賓,禮敬有加。

這兩位一心只想著治病救人,將自身榮辱、吉凶甚至生死都置之度外的醫生不但醫好了病人,而且自身也化險為夷、因禍得福,這或許也是他們動善念、種善因而能得善報的緣故吧。

參考資料: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藥方》卷一《大醫精誠》

明‧黎澄《南翁夢錄》

五代‧王仁裕《玉堂閒話》#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