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吟:「小寒進臘月,大寒又一年」。

大寒節氣是黃曆十二月中氣,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節氣。入了大寒,寒冬準備收藏、一年將盡。「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畢藏。」見漢董仲舒《春秋繁露 陰陽出入上下》。

唐 元稹《詠廿四氣詩 大寒十二月中》吟:

臘酒自盈罇,金爐獸炭溫。

大寒宜近火,無事莫開門。

冬與春交替,星周月詎存?

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梅花開是冬春交替的表徵。(黃淑貞/大紀元)
梅花開是冬春交替的表徵。(黃淑貞/大紀元)

就說臘月裏「大寒」時節冷颼颼,寒氣盡往門縫中鑽。然而,此時已是冬與春交替之際,觀察天空中星宿,視運動中的年周期將盡,梅花、柳樹已經等待著陽春的來臨。

大寒物候

「大寒」在二十四節氣中是最後一個冬季節氣,春回大地舉目可望。每年在陽曆一月二十一日前後到下個節氣「立春」前的這半個月期間。

古書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也。」見魏晉遺書《三禮義宗》。大寒時,寒氣盡出於地,天地凜冽萬里蕭條。

《逸周書.時訓解》記載大寒物候,這麼說:「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一個節氣有三候,每五日一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進一步解析黃河流域「大寒」三候。雞是陽禽,對陽氣肇生很敏感,大寒之日,雞群已經開始準備生育下一代;又五日後,鷹隼之屬的猛禽,已經長得猛厲了;再五日,河中川裏,冰凍成堅冰。

大寒,準備好過年

有一句諺語說:「大寒過年」。天地大寒,人間順應自然天象,農事休息準備過年。中國傳統民俗中,一年中最大的節日-除夕,一般就落在大寒節氣中。

皇曆十二月別稱「臘月」,中國古來有在臘月祭祀神明告歲成的傳統,在農業社會臘八算是中國傳統過年系列節俗的開端。

臘月祀神告歲成

「臘」起源於中國古代,在一年將終的冬藏季節,天子準備豐盛精緻的祭品,肅穆誠敬以享天地各方的神靈,感謝天神和各方神靈的賜福,農事順利收成。《風俗通義.祀典》記錄夏商周三代臘祭名稱各不相同,然而臘月裏冬將盡,「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的目的則相通。

後來佛教文化傳入中國,佛教中的「臘八」浴佛法會和施粥風氣盛行於中土,於是,中國傳統臘月祭祀就和佛教儀式發生了混合,臘月初八日成了固定的祭祀日 。

晉代時裴秀的〈大臘〉詩,就是臘月祭祀天神、神靈的詩篇,報告一年農事告成、感謝神的保佑: 「……歲事告成,八蜡報勤。……報勤伊何,農功是歸。 」

清朝民俗 入臘寫春聯

過年過節作對聯、寫春聯是中國人的習俗之一,這其中蘊藏幾千年來中國漢字和中國文學的神妙和智慧。對聯一直添加著中國民俗的精采,展現無限的生活詩趣。

迎新歲:春風及第福氣盈門。(李歐/大紀元)
迎新歲:春風及第福氣盈門。(李歐/大紀元)

明朝時皇帝朱元璋以政府行令在中央官府、各地普及了春聯,那時律令中都是用「桃符」這個詞。到了清代,現代人熟知的「春聯」這詞兒大抵代替了「桃符」的說法。清朝時「寫春聯」在一整個臘月(皇曆十二月)都很熱絡,在市井渲染了過年節景的氣氛。

台灣基隆推動成為書法之都,文化局舉辦的名家揮毫贈春聯活動。(周美晴/大紀元)
台灣基隆推動成為書法之都,文化局舉辦的名家揮毫贈春聯活動。(周美晴/大紀元)

清代民俗錄《燕京歲時記》記載一入臘月,文人墨客執筆寫春聯、圖潤筆過年的熱況:

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黏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或用朱箋,或用紅紙,唯內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紙。

正值歲末星移歲轉,心中有願:

順天行善,華夏兒女奮發再興中華傳統文化;

紅朝夢覺,神州大陸回歸天人喜迎錦繡厚生。◇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