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史書上記載,在他即位的頭三年,每日都是吃喝玩樂,荒於政事,下令說「有敢諫者死無赦」。

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的楚莊王像(公有領域)
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中的楚莊王像(公有領域)

一個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就以隱喻的方法進諫道:「臣聽說楚國的高地上有一隻大鳥,棲息三年,不飛不鳴,不知是甚麼鳥?」聰明的楚莊王聽出了諷喻的意思,就回答說:「大鳥三年不飛,飛則沖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

然而,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依然我行我素,依舊吃喝玩樂。另一位叫蘇從的大臣再次冒死進言,莊王終於聽從了勸告,誅殺身邊的小人,任用賢能,勵精圖治,推行法治,還興修水利,重視耕作,使得楚國的國力日益強盛,並成為了春秋的霸主。

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當時,周代諸侯宮廷南面的宮門,稱作「雉門」,又稱作「茅門」。為了管理雉門,楚莊王制定了有關法令,稱作「茅門之法」。

春秋時代馬戰車構造圖(公有領域)
春秋時代馬戰車構造圖(公有領域)

根據茅門之法,「群臣大夫諸公子入朝,馬蹄踐溜者,廷斬其輈、戮其御。」意思是說,群臣諸大夫和公子們到宮廷來朝拜楚王時,誰的馬蹄踐踏了茅門外的散水,就由宮廷裏的執法官把他的車轅砍斷,車夫處死。

一天,太子入朝,馬蹄踐踏了散水,執法官就按照法律規定,砍了太子的車轅,殺了太子的車夫。太子很憤怒,到宮廷裏對楚莊王哭訴道:「請父親為我殺死那個執法官。」

楚莊王告訴兒子:「法令是用以敬宗廟尊社稷的,因此凡是能立法守法、尊敬社稷的,都是國家應該器重的臣子,這樣的人怎麼可以把他處死呢?違犯法律、不聽從命令、不尊敬社稷,那就意味著臣子凌駕在君王之上。臣子凌駕在君王之上,那麼君王就失去權威;下面的人喜歡計較報復,那麼上面的君王就會受到威脅。權威喪失,君位危險,國家就會保不住。那我拿甚麼留給子孫後代呢?」

太子聽後,很羞愧,立即退下了。

與當代縱容子女利用職權攫取利益、為非作歹的官員相對照,楚莊王之言、之行怎不讓今人慨歎!

更讓人欽佩的是楚莊王對於武功的理解。公元前五九七年的邲之戰擊敗了強大的晉國後,楚國已經沒有了敵手。有大臣在戰爭結束後建議莊王建造軍營炫耀武功,收集晉國士兵的首級堆起高冢,以此表明不忘記武功。

甲骨文「武」(公有領域)
甲骨文「武」(公有領域)

可是楚莊王卻說:「說到文字,止戈二字合起來是個武字。武王打敗殷商後作《周頌》,裏邊有詩句說:『收拾干戈,包藏弓箭。我追求美德,成就王業而保有天下。』『先王的美德而加以發揚,我前去征討只是為了求得安定。』『安定萬邦,常有豐年。』」

「武功,是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使大眾和順、豐富財物的,現在我讓晉楚兩國士兵暴露屍骨,炫耀武力以使諸侯畏懼,不消滅戰爭,哪裏能夠保持強大?百姓如何能夠安定?沒有德行而勉強和諸侯相爭,用甚麼使大眾和順?趁人之危作為自己的利益,趁人之亂作為自己的安定,如何能豐富財物?武功具有七種美德,我對晉國用兵卻沒有一項美德,用甚麼來昭示子孫後代?還是為楚國的先君修建宗廟,把成功的事祭告先君罷了。用武不是我追求的功業。古代聖明的君王征伐對上不恭敬的國家,抓住它的罪魁禍首殺掉埋葬以懲戒罪惡。現在我並不能明確指出晉國的罪惡在哪裏,士卒不過是盡忠為執行國君的命令而死,怎麼能建造高冢懲戒他們呢?」

楚莊王之語道出了「武」的根本含義,那就是「止戈」,而要做到「止戈」,不盲目追求武功、修行德業是非常重要的。◇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