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汽車因車用晶片短缺,在大陸的銷量銳減。而全球車用晶片不足的現狀也凸顯大陸這一行業的嚴重缺陷,如今大陸正面臨自主產量低;歐美可能停止供貨;外企恐撤離的窘境。

大眾汽車中國區行政總裁馮思翰(Stephan Wöllenstein)1月20日表示,由於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影響其生產,該公司2020年12月在大陸的銷量減少了數萬輛。

根據路透社的消息,大眾汽車是大陸市場最大的外國汽車製造商。另外,福特、豐田、日產等汽車製造商也表示,由於晶片短缺,1月份將被迫削減產量。

此前,日本豐田汽車在大陸的合資企業廣汽豐田從1月11日開始一度暫停大陸的一部份生產線,原因也是晶片不足。

當時日本經濟新聞引述知情人透露,廣汽豐田1月份的產量可能比預定計劃減少30%,豐田的轎車和SUV產量正在減少。目前已向一部份供應商透露了停工4天的計劃。

大陸媒體1月20日報道,因應全球汽車行業的晶片短缺問題,歐美正在起草方案,要求半導體製造商全面停止向大陸汽車廠家提供晶片。

有消息說,跨國汽車製造商在大陸的合資公司被迫進行調整,特別是以德國為主的歐洲汽車製造商,可能會徹底或部份退出大陸汽車市場。

據悉,目前大陸雖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但2019年車用晶片的自主生產規模僅佔全球的4.5%,其餘部份都高度依賴從歐美國家進口。

中國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向《國際金融報》表示,大陸「沒有高端晶片」。

汽車業分析師張翔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說,目前大陸「做不了汽車晶片」,因為「工藝不行」,集成度達不到國際要求。

目前普通的汽車至少需要40種以上的車用晶片產品,有的品牌車型需要150種。歐洲、美國、日本是關鍵車用晶片產品的主要生產國,重要大廠包括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半導體(NXP)、瑞薩電子(Renesas Electronic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等。

中國汽車晶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的數據顯示,大陸汽車用晶片的進口率超過90%,先進感應器、車載網絡、三電系統、底盤電控、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等關鍵系統晶片均過度依賴進口。

以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為例,這是電動汽車中價值僅次於動力電池的部件,但大陸98%以上的IGBT需要從國外進口,且價格是國外的1.2倍至1.8倍,國際主要生產IGBT的企業是英飛凌、瑞薩、安森美、仙童、東芝等。#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