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受疫情重創近一年的紐約,其變化令人怵目驚心:無數商家倒閉、學生的學習被嚴重耽誤、失業率和犯罪率飆升、民眾的精神壓力加大……以及「世界的十字路口」——紐約市,如今變得宛如一座「死城」。截至目前,已有3萬多紐約人死於這場因中共掩蓋真相而肆虐全球的瘟疫。

儘管紐約州府已下令關閉室內用餐,和祭出限制公共場合人群聚集等嚴厲防疫措施,以及為20多萬人接種了疫苗,但疫情仍未見好轉,染疫人數還呈攀升趨勢。據州衛生廳12月31日最新疫情數據,紐約州已經有97萬4,214人感染中共病毒,30,040人染疫身亡。

另據州長庫默12月31日公佈的疫情數據,紐約州住院人數為7,935人,新增確診數為16,802人,確診率為7.76%,新增死亡人數為136人。

州衛生廳數據顯示,在紐約州65個報告中共病毒疫情的地區中,紐約市五個行政區位列染疫人數最多的十個地區;其中,皇后區和布碌崙的染疫身亡者皆超過10萬人,是紐約州染疫死亡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

紐約州染疫人數最多的十個地區為:紐約市皇后區(12萬3,533人)、紐約市布碌崙(12萬1,975人)、長島納蘇郡(87,904)、長島蘇福克郡(96,057)、紐約市布朗士(82,992)、紐約州威徹斯特郡(69,661)、紐約市曼哈頓(62,562)、紐約州伊利郡(41,252)、紐約市史丹頓島(34,998)、紐約州門羅縣(33,754),總計超過75萬人,佔紐約州染疫人數的近八成。

同時,紐約教育系統也受疫情影響嚴重,尤其紐約市和長島。據紐約州府12月31日更新的數據,自9月8日至今,已有36,222所公立和私立學校報告了疫情,累計52,583名5~17歲的學生染疫,12,757名學校教職員感染。

此外,數據顯示,亞裔社區的疫情也很嚴峻。據醫學論文網站medRxiv於11月23日發表的《按種族分類顯示紐約市公立醫院系統中亞裔之間的COVID-19差異》(鍵入超連結: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1.23.20233155v1.full.pdf)指出,依據今年3月1日至5月31日市公立醫院的COVID-19患者住院數據,華裔住院患者的死亡率(in-hospital mortality)為35.7%,住院死亡率是白人的近1.5倍,為所有族裔中最高;而亞裔住院死亡率為25.5%,非裔住院死亡率為23.7%。

療養院在紐約爆發疫情初期是首波受到嚴重衝擊的對象。當時,州長庫默要求療養院必須接收從醫院出來的中共病毒感染者,理由是符合資質的療養院是有隔離病人的能力的,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就不應該開門營業,因此命令療養院必須接收感染者,「他們沒有權利拒絕,這是規矩,這是規定,他們必須遵守。」

據紐約州衛生廳更新至12月29日的數據顯示,療養院和成人照護中心因感染(含疑似)中共病毒死亡的人數為7,662人(數據遭到議員質疑,其已致信白宮向總統特朗普表達讓州府公開療養院完整疫情數據的要求)。

瘟疫奪命的同時,紐約城市治安、失業率、民眾精神健康……皆亮起紅燈。

儘管紐約已重啟經濟逾半年,但政府嚴苛的疫情管制,造成紐約遊客流失、本地人搬離,及紐約餐館陷入深重危機。據紐約州主計長10月初的一份預測報告,紐約市一半的餐館與酒吧在未來六個月內或將永久停業。

旅遊業和餐飲業的持續蕭條,深刻地影響了大量相關產業,加上政府7月份開始大手筆削減預算,令紐約的失業人數一直居高不下。

據紐約州勞工廳12月17日發佈的最新就業報告,今年11月,全美失業率為6.7%,紐約州失業率為8.4%,紐約市則為12.1%,幾乎高出全美失業率一倍;與同期相比,紐約州失業率增加了4.5%,而紐約市增加了8.5%。

除失業率外,城市的治安狀況通常也是反應城市宜居性的直面鏡。

市警察局(NYPD)12月4日表示,2020年的11個月中,紐約市的槍擊事件已達到多年來未見的水平。

隨著政府放縱以「黑命貴」為藉口的暴力抗爭以來,紐約市的治安案件上升明顯。許多商店在過去數月遭到打砸搶,店面被不同程度的破壞,紐約街頭至今仍可見商店業主用木板把店麵包封起來,避免遭到暴徒搶劫。

這場疫情同時也讓民眾的精神飽受折磨。美國小兒科學會網站(HealthyChildren.org)10月23日指出,由於COVID-19大流行,夫妻間暴力行為有所增加,而孩子們可能還會因此承受更大的壓力。

《紐約郵報》12月29日報道,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一位知名律師開槍殺死感染中共病毒的髮妻後,在旁邊飲彈自盡。#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