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諺語「Sharing is Caring」,意即「與人分享則是關心照顧別人」。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對我自己的孩子,我採取了以下幾種方法,直接或間接地引導他,效果還不錯,願我的一點經驗會對家長朋友們有所幫助。
經常有意地創造「分享」的情境。我一直堅持不給孩子吃獨食,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養成自私的習慣。在吃的方面,我沒有給他甚麼特殊的對待。他吃甚麼好的東西,家裏其它人也會得到同樣的一份。
比如,一盤水果放在桌上,我會說,「我們一起來吃水果吧,這是你的,這是我的,我們一起來分享吧 (Would you like to share these with me?)」。和他一起玩玩具時,我也會有意地說「我也想玩,我們一起玩,好不好 (Shall we play together?)」,或者是「我甚麼時候可以玩 (When will be my turn?)」
「好了,現在該我了,我們一起玩,多好呀,因為我們是好朋友 (It's my turn now. We play together because we are good friends)。」因為在幼稚園類似的情況會經常發生,這樣孩子就知道怎樣做才能加入別人的遊戲,從而享受與小朋友分享的樂趣。
示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找機會與孩子之外的家庭成員分享,這樣展現在孩子面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強,這種方式有趣又有效。在這方面,先生是我的好搭檔。
我們經常地在孩子面前像演戲一樣,先生假裝有一些好吃的或好玩的,我過去詢問,先生同意分享時,我們「快樂地」在一起玩;先生不同意時,我「大聲哭鬧」,或者是「搶過來」,或者是「有禮貌地等待」,然後問孩子,這樣做好不好,為甚麼不好。每次類似的表演,兒子都瞪大了眼睛認真地看我們「演戲」,有時告訴我們「你們要SHARE(分享)」, 「媽媽,你要等」。
適時讚揚, 鼓勵慷慨的行為
當兒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為時,我經常給予表揚和讚美。並且用一些很大的辭彙如「分享」「好朋友」「快樂」「慷慨大方」等。這樣讓他從小就了解這些詞的表面涵義和重要性。
引導他體會別人的感受。我經常幫助兒子「思考」,如:「如果你的朋友不願意和你分享,你會高興嗎?」 「如果你不和Tom分享,Tom 會怎麼想?他會不會很傷心?」
在其它社會場合中,我會多鼓勵他和別的小朋友交往。記得剛開始有小朋友來家裏做客時,兒子讓我很是惱火。不管客人小朋友碰到甚麼東西,他都會拿在懷裏,怎麼說也無濟於事。這樣我就制定了一些規則,如,只有他答應與小朋友分享,我才邀請客人來;不願意分享的玩具,我會暫時放起來,直到他想分享的時候才拿出來,當然對於他特別喜歡的玩具,在客人來之前,最好收起來。
從自己這幾年做幼兒老師的經驗中,我發覺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會與他人分享。在幼稚園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老師的配備情況下,有許多時候需要小朋友一起來分享那裏的玩具和設施,在各種活動中也需要小朋友學會等待和分享機會。一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孩子,在幼稚園這個小社會中將會是一個很不快樂甚至會變成一個經常導致「麻煩」的孩子。
在其它的社會環境中也是一樣,比如有時小朋友來家中做客,如果作為主人的小朋友不能與來做客的小朋友分享,一場興致勃勃的聚會可能會變成一場你爭我奪的鬧劇。
從小的「分享教育」做得好,會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也能培養孩子樂觀、不自私的良好人格,擁有一個快樂人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