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作為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早期形式,是上古時代人們利用山峰高聚的自然形態,用人工把山頂夷成平面,再累土而成。於是,在自然山水中,出現了一種非常壯觀的獨特建築形式-台。它是中國園林的起源。 

最早建台的是禹之子啟,在《竹書紀年》和《左傳》中記載:啟在夏邑(今為禹州)建鈞台,召各方諸侯在鈞台大宴,以示自己正式繼承王位。《水經注》載:「水(即穎水)東經三峰山,東南歷大陵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上,即鈞台也。」

《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台之享。」古人認為天帝居住在天中央,叫鈞天;啟把鈞台看做與鈞天相對應的地方,是地的中心,謂之鈞台。而台這種最初的園林建築,即是連通天神和人主的紐帶,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邯鄲武靈叢台

位於邯鄲的河北邯鄲叢台古稱「武靈叢台」。唐初史學家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古人曾用「傳說宮苑似蓬萊,叢台高聳去霄外。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

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三二五~前二九九年),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武靈叢台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叢台曾是趙武靈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正所謂「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橐鞭耀武士。」

據史載,戰國時趙國起初勢弱,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趙武靈王受北方遊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當時操練的場所,據說便是在叢台。 

叢台「據勝亭」忠孝節義二度梅

據地方志載,武靈叢台自明朝中葉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現存古台雄偉壯觀,是明、清以來的修復建築,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

現存古叢台,重修於清代同治年間,是一個方圓一千一百多平方米、高二十八米的三層青磚高台。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層南北各開一門,北門高階上的大石碑,是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路經邯鄲登叢台時親筆書寫的詩碑,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台〉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

第二層台面距地表七米。台北有五間大屋,名「武靈館」。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於一九三一年,台面周圍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

台的頂層,距地表十三點五米,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明嘉慶十三年(公元一五三四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據勝亭圓拱門門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相傳,公元八世紀末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東初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後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東初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

盧杞又欲加害於陳東初,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哭別。

叢台的北側有座七賢祠,為紀念趙國的「七君子」: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七君子」的故事在《史記》等史書裏均有記載,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裏,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捨身忘命的史實。

武靈叢台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登上武靈叢台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遊覽叢台,賦詩讚詠。◇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