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第一次見到孩子,噢!應該說是學生,從幼稚園到大學,不管是甚麼問題來的,都一定會問:「你有沒有好朋友?」

「李老師,我跟你說喔!全班都是我的好朋友!」

「下課的時候都沒人跟我玩。」

「7號跟9號是我的好朋友,但是15號每次看到我就會哼一聲然後走開,不知道為甚麼,而且他都會叫7號跟9號不要跟我玩。」

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非常重要,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絕大部份的心理困擾都是從人際而來的,而當中與朋友之間的互動就是大宗,而這裏所提到孩子的問題,也有可能來自於人際!

所以,我會先問問孩子的人際狀況,看孩子怎麼描述他跟朋友之間的互動,或者在人際當中遇到甚麼挫折,以及如何處理這些挫折。

不得不說,執業這幾年來,虛擬世界的人際互動 (例如社群軟體、交友軟體、手機遊戲)所佔的比率越來越多,孩子在當中感到困擾與受到傷害的比率也提高,而在現實生活的人際互動,型態也越來越多元(不過,不變的是,小學生還是很喜歡用號碼來稱呼同學)。

我非常建議家長參與孩子們的社交活動,越早參與越好,不然,等到中學之後,孩子對於爸媽的加入可能會感到非常奇怪、排斥,甚至感到丟臉,再說了,別以為孩子的社交活動是想加入就可以加入的,即使我們有心,剛開始也會很不適應。

拜我的職業所賜,我必須知道時下最流行的卡通、動漫、手機遊戲、電腦遊戲、社群軟體,而且不管是男生、女生喜歡的,我都要知道,不僅要知道,還要會玩,年齡層橫跨幼稚園到大學。你說我哪有這麼多時間?告訴你,嘴巴是很好用的東西,不會的,就問孩子,他們可厲害了!

每次孩子跟我玩遊戲的反映就是「老師,你真的很爛,但是我很喜歡跟你玩。」

身為一個大人,我們不可能從一開始就懂孩子的世界,即使我們自己也是從孩子變來的。

但我們之間相隔了幾十年,這個世界早已改頭換面,不過別擔心,只要我們夠友善、夠積極,孩子會願意讓我們了解的!

那麼,心理學家怎麼看待友誼的呢?早在1948年,美國雪城大學的Austin與Thompson 教授就做過這麼一個研究,他們訪問了一群六年級的學生,請他們寫下在班上最好的、次好的與第三好的朋友,然後說明跟他們要好的原因,歸類結果主要有三項:常聯絡或有相同興趣、個人特質(包括友善、笑口常開、易合作)、外在特徵或智力(翻譯一下,就是長相順眼的,跟聰明的)。

雖然這已經是70幾年前的老研究了,不過,這三個因素在後續的研究中,以及在我的臨床經驗裏,的確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然而,除了這些因素之外,也還有許多的影響因子:

1.興趣不同

從遊戲、卡通、明星、運動等,興趣是非常容易聚集朋友的一個特質,雖然說只是一開始,但的確能夠讓孩子遇到更多朋友,而從中能夠發展出好品質友誼的機會也就越高。

倒也不是說大家在流行甚麼,孩子就得跟風,如果沒有,就會被排擠,但孩子的社會裏多少還是會求同存異,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所以,如果家長本身的資源足夠,孩子也有興趣,可以讓孩子也嘗試看看。這也是目前無法完全禁止孩子使用3C產品的原因,因為社群軟體或手機、電腦遊戲已經不再是遊戲了,而是具有社交功能的。沒有共同的話題,雖然不是甚麼大事,但是無法加入討論的感覺,有時還是會讓孩子覺得不舒服,減損孩子的自信。

2.智力

請別誤會,並不是說成績差就會沒朋友,而是有些孩子在互動或遊戲中反應比較慢、動作比較慢,或者表現比較差的,反正跟你一隊都會玩輸,或者講甚麼你都接不上,自然會影響人際關係。

3.外表

許多孩子會因為身體的特徵,被取綽號或嘲笑,這個現象也是從以前橫跨到現在的,或許家長本身在成長過程中也曾經驗過,而且,現今的孩子嘲笑別人的用詞真是推陳出新,不僅種類多,笑起來也更毒、更狠。

不管對錯,這是自古至今都存在的現象,我們能夠著力的,就是至少讓孩子維持服裝儀容的整齊與清潔,還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然可能又多一個不被喜歡的理由了。

4.衝動控制

如果你在遊戲當中常搶答、常放槍、不照你的規則就不玩、輸了就生氣,還動手動腳,誰想要跟你玩啊?

5.情緒起伏大

不只如第四點所說的容易生氣,舉凡玩得太嗨、愛哭(玻璃心)等,都可能造成朋友的困擾,而避免與孩子接觸。

6.社交技巧不佳

有一次,我的個案小君,在學校被指控打人,從背後狠狠地打了同學一掌。後來,小君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其實他只是想學電視上「Hey!Man!」的打招呼方式,結果忽略了自己孔武有力,差點把對方打飛。

好心變壞事,是社交技巧不佳的最佳寫照。孩子明明很想交朋友,也很主動,結果都是衝突或被排擠收場。

7.同學刻意排擠

沒錯!有時候討厭一個人不需要理由,有些人就是想欺負別人。甚麼?心理師,你不是說在你的經驗裏,會刻意傷害別人的孩子非常少數嗎?是啊!在我的經驗中,霸凌者本身也是很有狀況的,我們也不該用「奇怪的孩子」這種角度來看他。只能說,身為治療者,我很努力地不給霸凌者貼標籤,試著理解他。

但是,如果是我們自己家的孩子遇到這種狀況,我想家長跟孩子本身都不太好受,加上我們與對方非親非故,是否能真的這麼有大愛,去理性地了解對方,這就很難說了。只能說,如果我們多方檢討,發現原因不是出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那我們就必須保護孩子,或教導孩子保護自己了。

8.臨床症狀

最後,有些孩子在人際上遇到的困難是跟生理因素有關,可能包含在社交上特別的固執,或者非常明顯缺乏社交技巧、難以改善的,在此依然不列出診斷名稱,避免大家對號入座,如果你的孩子造成了你與老師很大的困擾,且改善有限,請尋求專業協助。

摘編自《你的孩子不奇怪一一改變,? 從理解孩子的奇怪開始》時報出版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