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志》為明末馮夢龍所著,因他治史嚴謹,後世有學者主張,將《東周列國志》當成正史來讀。除了《東周列國志》,馮夢龍還有其它幾部著作,其中有一本《智囊》,被認為是處世奇書。其中卷五講到幾則故事:如果遇到挑釁的人,可以如何處理與對待。故事讀來引人省思。
尋釁求死,夏翁知其意,免其債務
夏翁,江陰一帶的望族。有一天,夏翁乘船經過市橋。這時,有人將糞土從橋上倒下來,正好倒入船中,糞土濺到夏翁的衣服上。
倒糞土的人是夏家的老相識,憤怒的家僮想要上去揍他。夏翁說:「這事他並不曉得。他如果知道是我們,怎麼還敢來冒犯呢!」於是,好言好語地勸散了家僮。
回到家中,夏翁翻閱賬本,發現這個人欠了他三十兩銀子,還沒有償還。夏翁想,他可能是藉機尋釁,存心求死,好了結債務。於是,夏翁就減免了他的債。
小事忍耐,避免災難降臨
第二個故事,講到長洲有一位尤翁,經營典當業。有一年年底,尤翁忽然聽到門外一片喧譁的吵鬧聲,他出門一看,是一位鄰人。
典當行的員工對尤翁說:「那人將衣服抵押,換了錢。今天卻空手來取。我不給他,他就破口大罵,有這麼不講理的人嗎?」
尤翁看那人惡狠狠的,氣勢彪悍,絲毫沒有相讓的意思。尤翁慢條斯理地對他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來取衣服,不過就是為了度過新年。這種小事,不值得相爭!」
於是,尤翁命他的員工找出那人典當的衣物,共有四五件。尤翁指著其中的棉衣說:「這件衣服可以禦寒,當然不能少。」
尤翁又指著道袍說:「這件給你拜年用。其它物件現在你還不急著用,就先留在這兒吧。」那人拿到這兩件衣服,甚麼也沒有說,默默地走開了。剛才的氣勢洶洶,被慢條斯理的尤翁鎮住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當天夜裏那人死在了別人家裏,他的親眷同那戶人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
原來這個人因為欠債太多,已經準備服毒自殺,他知道尤翁很有錢,就想訛詐他,但是沒有達到目的,於是將目標轉移到別人身上。
後來,有人問尤翁:「為甚麼您能事先預知,而寬容他呢?」
尤翁說:「凡是無理取鬧的人,一定是倚仗著甚麼事,才敢這麼放手去幹。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那麼劫難很快就會降臨。」人們聽了尤翁的話,都很佩服他。
鄉民入獄,呂原後悔
明朝正統年間,呂原擔任宰相,去世後諡號「文懿」,所以人們尊稱他為文懿公。文懿公辭去相位回到家鄉,因他德高望重,遠近的鄉親都很景仰他。
有一個鄉民因為醉酒,酒後狂言辱罵文懿公,家僕氣憤地想去教訓他,文懿公制止了他們,勸其不要和他一般見識。
一年以後,這個人因為犯了死罪,被關進了大牢。文懿公知道此事後,後悔地說:「假如當時能稍微和他計較一番,將他送到官府,稍微懲罰他一下,還可以使他接受教訓,心生警戒。但我只想著保住自己的仁厚,反而助長了他的惡行,使他走到難以挽回的地步。」
為甚麼呂原處理此事的方式,正好和夏、尤二翁相反?
《智囊》中說:醉酒鬧事是惡習,必須讓他接受一些懲戒,才能使他接受這次教訓,從而改善。如果是情理之外的事,就應當以人的情理去寬容。
處世的智慧就像一灣活水,心地仁厚的人,會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對待,不會拘泥於同一個模式。
所以,馮夢龍在《智囊》自序開篇中講到,智慧猶如大地上的水。土地沒有水,就成為焦土;人沒有智慧,就成為行屍走肉。人善用智慧,就像水流淌在大地上,如果地勢凹陷,水就會注滿;人事固執一點,智慧也就無法施展。遍覽古今成敗得失,幾乎都是這個原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