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出自蘇東坡的中秋詞《水調歌頭》,話盡「嬋娟」美好與深情浪漫!這宋代的水調歌從宋唱到今,一直傳有盛名。東坡詠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了代代人團圓心願的代言,不管人在東西南北的哪一方,但願都能在美好的中秋月下團圓,長長久久,天涯共此時!
東坡寄予「嬋娟」的深情,是否和古人一脈相通呢?嬋娟成了月亮的化身,是始自東坡的中秋詞嗎?
「嬋娟」自古是美的代稱
古人形容女子曼妙優雅的姿態稱「嬋娟」,後來嬋娟就成了美人的代名詞。如南北朝蕭統《長相思》中描述了貌似嬋娟的伊人,願能與嬋娟比翼雙飛,「相思無終極,長夜起嘆息。徒見貌嬋娟,寧知心有憶。寸心無以因,願附歸飛翼。」
「嬋娟」也不僅是美人的代稱,它也被用來形容美好的事物。如唐代孟郊用「嬋娟」來吟詠花、竹:「花嬋娟,泛春泉;竹嬋娟,籠曉煙。」花的曼妙,竹的清雅,款款動人。
唐人常以嬋娟形容明月
在唐人的詩中用「嬋娟」形容月色明媚,或代指明月,已經非常多見。嬋娟和明月兩者都有著「美好」的內涵,是否就這樣自然而然地「聯婚」了呢?例如:劉長卿的《湘妃》詩句,吟江月的曼妙浪漫,就說道「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
僧人栖白的《八月十五夜翫月》詩句,吟中秋月色最圓、最「嬋娟」,「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東坡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堪稱千古絕唱一名句。不過,將「千里」和「嬋娟」的意象聯合不是自東坡開始的,回顧唐詩,已經能窺見「千里」、「嬋娟」聯手的美學,例如:
詩僧皎然吟詠:「……的爍嬋娟又爭發。客歸千里自茲始……」。在皎然的詩中,我們已經看到「千里共嬋娟」的影像了。
詩仙李白懷念老友的詩《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有這樣的心聲:「翠娥嬋娟初月輝」、「寄君千里遙相憶」。嬋娟寄予君,千里遙相憶!果然,詩仙李白的創想,讓東坡無法專美於前。而東坡把千里、嬋娟緊緊連結起來,創了這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換了距離的美感,讓人們念念到如今。◇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