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蓮,在佛教中被視為蓮花中的最上品。李白自號「青蓮居士」,其與佛家的淵源甚深。李白傳世詩歌中,五十多首涉及佛家思想、修行理悟、佛寺名勝。詩人筆隨心動,在描繪山寺風光的同時,修佛典故信手拈來,表達了對生命的徹悟及對宇宙的俯瞰認知。

追隨李白 讚頌佛寺 觀空入定

1. 《登瓦官閣》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秋天,李白抵達金陵,遊覽了位於城西南的瓦官寺。瓦官寺又稱瓦棺寺,始建於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是南京地區最古老的佛寺之一。(現在的同名寺院重建於2003年,古建築早已無存。)

《登瓦官閣》

晨登瓦官閣,極眺金陵城。

鍾山對北戶,淮水入南榮。

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

兩廊振法鼓,四角吟風箏。

杳出霄漢上,仰攀日月行。

山空霸氣滅,地古寒陰生。

寥廓雲海晚,蒼茫宮觀平。

門餘閶闔字,樓識鳳凰名。

雷作百山動,神扶萬栱傾。

靈光何足貴,長此鎮吳京。

詩人登高遠眺,瓦官閣高聳入雲,彷彿與日月相接。一連串對偶句描繪寺內之莊嚴與寺外之壯闊景色,語句明快、流暢。「雨花」、「天樂」、「法鼓」都是佛家語彙,「法鼓」又指鐘聲,雙關之意巧妙,化用自然,充份體現了作者的崇佛之意。

2. 《秋日登揚州西靈塔》

揚州大明寺棲靈塔。(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揚州大明寺棲靈塔。(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千年古剎大明寺位於江蘇省揚州市的蜀岡風景區,鑒真高僧曾在此居住和講學,該寺因而聞名天下,被譽為「揚州第一名勝」。

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隋仁壽元年(601年),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寺內,塔高九層,稱「棲靈塔」。

開元十四年,726年秋,李白登覽西靈塔,賦詩贊曰:

寶塔凌蒼蒼,登攀覽四荒。

頂高元氣合,標出海雲長。

萬象分空界,三天接畫樑。

水搖金剎影,日動火珠光。

鳥拂瓊簾度,霞連繡栱張。

目隨征路斷,心逐去帆揚。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黃。

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

青年李白登臨高塔,極目四望,留下這首令揚州生輝的經典之作。對偶組句描繪了眼前的壯麗天地:塔頂與天空的元氣相接,佈滿彩繪的塔樑與三界相通(三天,乃佛教中所指的慾界、色界、無色界)。湖水蕩漾,搖動著古剎和寶塔的倒影,陽光耀眼,宛如燃燒的火球。秋露和霞光中,神奇的白毫隱約可見,霎那間照亮了迷茫的世界。「玉毫」,指佛眉間的白毫毛。佛經中說,白毫可放大光明,照東方萬八千世界。

全詩筆觸華麗、大氣,烘托出寺廟的殊勝,禮佛思想濃郁,結句「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富於禪意,透出詩人對於佛法的深徹理解。

3. 《廬山東林寺夜懷》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北麓,寺院建成於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慧遠大師在此創立淨土宗。當時名士謝靈運因為欽敬慧遠,為他在寺中開東西兩池,遍種白蓮。南宋紹興六年,民族英雄岳飛曾在東林寺為母親守孝。

江西東林寺內的蓮池。(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江西東林寺內的蓮池。(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東林寺正對廬山香爐峰,四周群山環抱,門前為虎溪橋。相傳慧遠住在東林寺期間,潛心研究佛法,他以寺前的虎溪為界,立下誓約:「影不出戶,跡不入俗,送客不過虎溪橋。」

李白一生多次遊覽廬山,曾寓居東林寺,寫有《廬山東林寺夜懷》。此詩究竟作於何時,學界觀點不同,分別有開元十四年、天寶九年和至德元年之說。

我尋青蓮宇,獨往謝城闕。

霜清東林鐘,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虛空,天樂鳴不歇。

宴坐寂不動,大千入毫髮。

湛然冥真心,曠劫斷出沒。

「青蓮宇」指東林寺,因慧遠在此創「蓮社」。「尋」則突出崇佛的意趣。寺內霜氣瀰漫,晚鐘悠揚,月光照在虎溪上,一片清幽、寧靜。從「天香」、「天樂」開始,作者轉寫佛教氛圍和禪坐的體悟,妙用多個佛教用語。

詩人靜坐入定,感受到大千世界進入毫髮的精妙神奇,進而悟到:只要本心契合於佛理,便能獲得澄澈釋然,跳脫萬劫輪迴之苦。

4. 無錫惠山寺

無錫惠山寺是江南名寺,始建於南北朝,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寺內遍佈古蹟,「聽松石床」原是兩棵六朝古松下的一塊天然大石,石長20米、闊0.87米、高0.56米,石塊表面平坦,一側翹起,好像枕頭。整條大石宛如臥榻,可供遊人坐臥,靜聽松濤。唐代著名書法家、李白族叔李陽冰用篆體為此石寫了「聽松」兩字,石床由此得名。

至德元載(756年)安史之亂中,李白攜妻宗氏南下,抵宣州。此番南遊期間,詩人在大理評事李黯的陪同下遊覽了惠山寺,並作客於寺院住持昌禪師的別院,寫下兩首《同族侄評事黯遊昌禪師山池》。其一首寫道:

遠公愛康樂,為我開禪關。

蕭然松石下,何異清涼山。

花將色不染,水與心俱閒。

一坐度小劫,觀空天地間。

詩人將昌禪師比作高僧慧遠,以康樂公謝靈運自比。二人對坐松石上,好似身在佛教勝地五台山,神清氣爽。水流澄明,作者的心境也同樣平和,不起波瀾,通體空淨。李白靜坐不動,彷彿度過了漫長歲月,領略天地間的空寂、高妙。(「小劫」是體現佛教宇宙觀的時間單位詞,相當於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詩仙佛緣與僧人談佛論道

李白一生廣交天下朋友,與很多高僧、禪師探討佛理和文學,結下友誼,其中,有名號傳世者達三十多人。我們來看兩首代表性詩作。

《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

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滅除昏疑盡,領略入精要。

澄慮觀此身,因得通寂照。

朗悟前後際,始知金仙妙。

幸逢禪居人,酌玉坐相召。

彼我俱若喪,雲山豈殊調。

清風生虛空,明月見談笑。

怡然青蓮宮,永願恣遊眺。

詩人與元丹丘本是道友,卻也能談佛論禪。李白論曰:人生如夢,我已先行了悟。地火水風假合成世間此身,一切都是短暫幻象,必須消除心中的疑慮和煩惱,才能獲得永遠的超脫,進入清淨、怡然的神佛仙界,永得逍遙遊。

《贈僧朝美》同樣因其蘊含的佛理而引人注目。

詩云:「水客凌洪波,長鯨湧溟海。百川隨龍舟,噓吸竟安在?中有不死者,探得明月珠。高價傾宇宙,餘輝照江湖。苞卷金縷褐,蕭然若空無。誰人識此寶,竊笑有狂夫。了心何言說,各勉黃金軀。」

李白運用比喻來闡述高深的哲理。他把人生比作茫茫大海,把人心的各種貪慾比作吸食人的大鯨魚。在慾望和煩惱的海洋裏,有人幸運地探得寶珠,那便是人生的真諦,它的價值與整個宇宙等量,光照江湖。

李白自比「狂夫」,表示自己已識得此寶。他與朝美僧對此會心知意,不必言說。兩人彼此勉勵,以修道成佛為重。

詩裏的「黃金軀」指代甚麼?《後漢書》裏寫道:「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長丈六尺,而黃金色。」也有學者指出,佛家講「六道輪迴」,六道之中,以人道為最重,人身可修成佛,堪比「黃金」,所以「黃金軀」指人身。(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