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是著名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主要以晚清官場黑暗為主題,描寫了晚清王朝對內殘害人民,對外奴顏婢膝,投降賣國的行徑。

文化和科技篇

中國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包括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衝擊,而傳統的儒家傳統觀念受到打擊,從而出現了西化傾向,特別在語言文字方面,出現了白話文。而由於這個時代戰爭頻繁,並一度遭到外侮,百姓生活困苦,各種思潮疊起,這都給藝術創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中華民國政府開放和自由的創作政策下,這一時期在文化和科技領域,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學和歷史 

一九一七後,出現了所謂的新文學。其特色是:普遍使用白話文,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和濃厚的使命感。

清末開始流行的譴責小說,可視為文學對時代有所反應的開始。之所以稱為譴責小說,是因為小說內容會反映變革的要求,揭露了清末社會的黑暗。著名四大譴責小說是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主要以晚清官場黑暗為主題,描寫了晚清王朝對內殘害人民,對外奴顏婢膝,投降賣國的行徑。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以誇張手法揭露了社會上的各種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抒發作者對於身世、家國、種族的見解,暴露晚清的黑暗政治。曾樸的《孽海花》,以愛情故事為線索,描述了中法戰爭至中日戰爭二十年間的歷史。

到了中華民國,則興起了鴛鴦蝴蝶派。鴛鴦蝴蝶派的創作題材包括愛情、黑幕、武俠、偵探、宮闈、滑稽等多方面,主要在上海流行。其作品基本是一種消閒的通俗文學。代表作家有:包天笑、周瘦鵑、徐枕亞、張恨水等。代表作品前期以《廣陵潮》為代表,以揭露社會黑暗為主,人物眾多,事件雜亂,追求離奇的情節。後期以張恨水的《啼笑姻緣》和秦瘦鷗的《秋海棠》為代表。

這類通俗小說的興起,反映城市居民在逐步現代化的環境中,經歷迅速變革時的煩惱心理。當新城市生活變得沉重,讀者除了想滿足逃避城市世界這個現實的需要之外,還可與特定的社會政治聯繫。當醞釀中的晚清維新運動對婦女解放和婦女教育給予極大的注意時,本世紀前期的第一批愛情小說的共同主題就是婚姻自由。後來流行的偵探小說、黑幕小說和武俠小說等浪潮,則與袁世凱、北洋軍閥所造成的政治混亂同時。在這各次的浪潮中,逃避現實的主調是復古主義和幻滅情緒。作者們對中國的維新、現代化和進步失去信心。他們對中國流行的價值觀念表現出一種保守的態度,他們認為西化的潮流搞得太過份了,因而對中國自身的問題不是以激進的反對態度主張建立另外一種社會制度,而是採取傳統的拾遺補缺的態度-只反對儒家價值體體系中某些弊端和過份之處。

此外,還有反應社會現實的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曹禺(一九一零~一九九六年)的《雷雨》以及張愛玲的小說。

詩歌方面,有講究新詩的格律與唯美的徐志摩和側重表現手法的戴望舒,以及朱光潛的《詩論》。

史學研究方面,民初的古史大辯論,釐清了不少古史中的疑點。史學研究範圍不再限於政治史,而擴大整個社會演進的各層面。史學方法愈來愈重視各種文獻、考古資料及工具利用。馮友蘭的《新理學》,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劉節的《中國古代宗族移植史》等均成一時之響。

戲曲篇 

清朝乾隆帝時,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陸續進京,並逐漸與其它劇種交流滲透,吸收了其它雜曲的特點,形成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年),在《申報》上出現「京劇」二字,京劇之名,始為確立。

京劇是融合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因數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其表現手段十分豐富,唱、念、作、打俱全,而且這些手段具有嚴格的程式,不同的角色(行當)有不同的規範和路數。京劇舞台的時間、空間非常自由,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使觀賞在欣賞戲劇時,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充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京劇行當可分為生、旦、淨、丑四大行。生是男性角色,可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旦是女性角色,可分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淨則又叫花臉,可分為銅錘、架子、武淨;丑又名小花臉,可分為文丑、武丑。不同的行當,在唱、念、做、打、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京劇新劇目大量湧現,形成了眾多的派別。演出活動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兩地。主要代表人物有:譚鑫培。他集眾家之特長,成一人之絕藝,唱、念、做、打兼學並重,有無調不學譚之說。王瑤卿,治青衣、花旦、刀馬於一身,初創花衫新行當,在唱、念、做、打以及服裝、妝扮各方面都做出改進和創造。

此後,還形成了梅派、程派、荀派等。

音樂篇 

清末新式學堂紛紛增設樂歌課,樂譜採用簡譜,伴奏使用風琴。一九一九年,中國開始出現新式音樂社團。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黃自的歌曲。 

黃自的音樂創作以歌曲為主,較重要的作品都集中於一九三一~一九三七年間,尤其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後,黃自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帶領學生為東北義勇軍募捐演出,在愛國熱情的激發下寫了《抗敵歌》、《旗正飄飄》、《睡獅》、《熱血歌》等歌曲。其中《抗敵歌》表現一呼百應的抗日要求,《旗正飄飄》表現悲壯激昂的愛國熱情,兩者都用雄健的進行曲節奏,以層次分明、渾然一體的曲式結構顯示出蓬勃的氣勢。

黃自的抒情歌曲,則是善於運用精練的音樂語言表現詩的意境,內容和形式上都和詩歌結合得非常妥帖。《思鄉》、《春思曲》和《玫瑰三願》都是黃自抒情歌曲的代表作,前兩首情景交融,像色調鮮明的彩繪,《玫瑰三願》則直抒胸臆,像一幅素筆勾的白描。

音樂家還有聶耳和冼星海。

繪畫篇 

這一時期中國的繪畫繼續發展著。

清末有以畫法奔放任意的海派三大家。其一是趙之謙,其筆墨姿意奔逸,且融入書法、篆刻之意味。用色絢麗燦爛,其畫風對清末民初的上海畫壇有一定影響,被認為是海派的開創者。其二是任伯年,在清末畫壇敢於革新,將花鳥畫兼納宋人的雙鉤,明清以來的寫意,民間的濃重色彩,以及西洋水彩畫的用色方法,傳統花鳥畫表現形式由任伯年而大大向前推進。其三是吳昌碩,將花鳥畫推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時期著名畫家還有幾位。

擅長油畫、中國畫的徐悲鴻,尤其精於素描,對人物造型能寫實的傳達神情,所畫花鳥、風景、走獸,也都簡練明快富有生氣,以畫馬馳譽中外。

融合了傳統寫意畫和民間繪畫的表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的齊白石。擅作花鳥蟲魚,筆墨縱橫雄健,造型簡練質樸,色彩鮮明熱烈;並擅於把闊筆寫意花卉與微毫畢現的草蟲巧妙地結合一起。亦畫山水、人物。論畫有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的見解。篆刻初學浙派,後多取法漢代鑿印,佈局奇肆樸茂,單刀直下,勁辣有力。

張大千(一九零一~一九八四年,四川人),畫作主題:其創作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於一體,對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等無一不精。五十七歲時自創潑彩畫法,是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揉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係,而發展出一種山水畫筆墨技法,可貴之處是技法的變化始終能保持中國畫的傳統特色,創造出一種半抽象墨彩交輝的意境。他三十歲以前的畫風可謂清新俊逸,五十歲進於瑰麗雄奇,六十歲以後達蒼深淵穆之境,八十歲後氣質淳化,筆簡墨淡,獨創的潑墨山水更是奇偉瑰麗,與天地融合,增強意境的感染力和畫幅的整體效果。

考古學 

這一時期,重大的考古發現是甲骨文的被發現。一八九九年前,河南安陽小屯村居民常在地裏撿到「龍骨」,並由收購藥材的人轉運到北京等地銷售。一八九九年,山東人王懿榮,偶然發現「龍骨」竟是價值極高的殷代甲骨。後王氏去世後,將收藏甲骨大部份歸劉鶚。劉氏收藏甲骨約三四千片。其中選拓了1,058片編成《鐵雲藏龜》一書,是甲骨文字著錄行世的第一部書。一九零四年,孫詒讓寫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專著《契文舉例》。

此後,石學家中的集大成者羅振玉(一八六六~一九四零年,江蘇人)對甲骨文、金文、漢晉簡牘和敦煌遺書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並編成《殷墟書契前編》二十卷(一九一二年) ,《殷墟書契菁華》(一九一四年) 和《殷墟書契後編》(一九一六年)。

受羅振玉影響,文學家王國維轉治經史金石之學,對甲骨、金文、簡牘、度量、殷周史地、禮制多有闡明,開闢了金石學新天地,即用甲骨文資料研究史學。主要成就是:第一次證實《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據卜辭加以訂正,對商周之際禮制有獨到看法;是從稱謂,判斷卜辭、年代和進行甲骨綴合的第一人。

此外,英國人斯坦因在敦煌發掘了許多佛教壁畫、塑像和浮雕以及大批婆羅謎文和漢文文書,並從莫高窟寺掠得大量六朝和唐人所書卷軸。一九零六年他還在中國的新疆的樓蘭遺址發現一批漢代竹簡,交由法國學者沙畹教授做了考釋。一九一三年沙畹教授將他尚未完成的著作寄給羅振玉。羅氏與王國維將其重加考訂,著《流沙墜簡》,書中對收錄的五百多枚漢簡詳加釋,從而奠定了漢簡研究的基礎。

~載自【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