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老的家規,是中國古人治家的規範,承載歷史數千年使其延續長盛不衰。作家馬伯庸曾說: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時光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地,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古董有形,傳承無值,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為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為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份。」

好的家規,是文化的傳承,是一個家庭中的無價之寶,更深深影響著中華子孫後代的發展。

古老家規是家庭的無價之寶

傳統的家規,從孩提時開啟。古人在孩子幼時即以身行言教將倫理、道德、因果和聖賢理念灌輸給他們,使其涵養薰陶於童蒙之時,終身不改其志。網絡流傳的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家規,至今對我們仍受益匪淺:

餐桌家規:

家人一同用餐,家中長輩一定要坐正中間,夫妻一般挨著坐,其他人依次而坐;全家人在一起吃飯,長輩不動筷,晚輩不能動;吃飯時,不要吧嗒嘴巴,喝湯時不能發出吸溜吸溜的聲音;筷子不能立在飯中,象徵著上香;不能用筷子敲鍋碗,有乞丐之嫌;吃飯的時候,雙手都要在飯桌上,手要扶著碗,萬萬不可一隻手耷拉在桌下;負責幫客人添飯時,切記不能說:還要飯嗎?吃飯不能咬筷子;吃菜不能滿盤子亂挑,只能夾眼前的;倒茶不能倒滿;壺嘴不能對著人。

生活家規:

要稱長輩為您;不能抖腿;不能挽褲腿;不能撻拉著鞋出門;不能當眾咋呼;不能壓人肩膀;站不倚門,話不高聲;客人在不能掃地;不能斜眼看人;給人遞剪刀時,要把剪刀柄遞給對方。

出門家規:

出門要跟長輩說一聲,回家也打招呼;衣服不要求華美,但是必須整潔;不站在馬路上長久的談論事情;走路時,步履要穩重,挺胸抬頭,目視前方;路遇有人問路,應當詳細描述;向別人問路,必須要表示自己的感謝;遇到老弱婦孺,需讓路讓座。

訪人家規:

敲門的時候,應節奏緩慢,一般先敲一下,等會再敲兩下,切記不可急促敲門,急促拍門屬於報喪;站立在門外輕輕叩門,主人讓進入方可進去;發現室內有別的客人,主人介紹後,須一一致禮,走時也要這樣;發現室內有別的客人,切記不可就坐;有事情要談,請主人到別的地方進行詳談;主人室內的信件還有書籍,切不可亂翻;去別人家作客,切記不能坐人家的床;作客不能去沒有人在的房間;談話時記得要細心傾聽,眼神要專注;看見主人打哈欠,或是看時間,必須立刻提出告辭;飯點和睡覺的時間切記不可訪客。

處世家規:

切記不可說人家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家庭瑣事,切記不可向外人告知;說話要三思而後行,面對失意者,不能說得意的話;面對年老者,不可說喪氣的話;切記交淺言深,與人絕交不詆毀對方;不侮辱別人,不開別人玩笑;見到殘疾人,不可取笑,必須格外恭敬;看見受苦受難的小販,切記不可佔便宜;對別人施恩,不可整日掛記心上,要求回報;受到別人的恩惠,必定要報答;遇事要鎮定,自己做不到的事,萬萬不可逞能;遇事要用理智思考問題,不可感情用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家規、家訓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在家庭中建立一些規則,可以培養家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品格,還可以建立生活規律。體現著一個家庭的禮儀和修養。

好的家規,是一個家族興旺發達的根本,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家庭中的無價之寶。

家風傳承: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中國大多數家族推崇的經典家訓之一,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三槐堂銘》。意思是將忠誠、厚道的道德品質世世代代傳下去;認真讀書,學習前人優秀品質,可以使家族長久地發展下去。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這些文化精髓在中國人的血液中流淌。

家規、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中國的家規、家訓發展了幾千年,說明它的存在對於家庭和社會確實具有重要意義。清朝康熙皇帝的《庭訓格言》、三國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北宋司馬光的《家范》、南宋學者袁采的《袁氏世範》、南宋大儒朱熹的《朱熹家訓》、清初朱柏廬的《朱子家訓》等都是一種家族自治的規範,對於後代教育、家庭倫理、家族事務、自身修養、為人處事、興家立業、報效國家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家規最早起源於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的西周周公。周公教誡子侄有《戒子伯禽》和《戒侄成王》兩部家訓傳世,這兩部家訓合稱為《姬旦家訓》。

中國第一本成文家規戒訓《姬旦家訓》首開中國古代仕宦家規之先河,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曹操在其名篇《短歌行》裏,讚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理政治國風範。

六字家規 造就中華第一望族

漢昭帝元鳳四年時,山東瑯琊王氏的開基始祖王吉從縣官升任到昌邑王府中,擔任中尉。王吉卻心生憂慮。因昌邑王劉賀是漢武帝的嫡孫,此人喜怒無常、荒淫無度,身邊聚集的都是阿諛奉承的奸佞之輩,王吉無以為計。

言宜慢:

傳說,此時他遇到了一個高邁清絕的老者,送他三個字「言宜慢」。老者說:且記「多言無益,不如守中」。

王吉謹記心中,處處謹慎,事事小心,不多一語,憑藉這三個字,升為部級大官:諫議大夫。

心宜善:

王吉在諫議大夫任上,官場陋習使他懷恨報復自己的政敵,並置其於死地。這讓他自己也心中不安。十年後,王吉公幹再次來到昌邑時,想起了那位老人,再次懇請老人指點迷津。

老人告訴他,人需有善根,方可長久。惡固可收一時之利,但鋒芒盡,也就快到了被遺棄的時候了。所以,你還要記住:「心宜善。」

老人說,善有福報,惡有災報,沒看到報應,那是時候不到。當一個人把自己的善性、善心、善行消耗殆盡的時候,災禍百病就跟著來了,這就是惡報。

而天道是無親的,不管你是帝王還是庶民,它都無親無向,不偏不倚。但天道永遠跟善者同行,它會祐善抑惡,幫助善者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一時之善,或許看不到福報,一時之惡也許遭不到災報,但是物極必反,積久必報:「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知不善而改之,還來得及。

此後,王吉以「心宜善」三個字,寬恕他人,廣施仁政;以善修復關係,開啟新圖。

王吉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將「言宜慢,心宜善。」六字真言,定為王氏家規,代代傳承,子孫受益。

《漢書》中的〈王吉本傳〉說,從王吉、王駿到王崇,王氏祖孫三代為官期間,都極為清廉自守,不積餘財,離官去職回到家裏,則是布衣蔬食,為天下人所歎服。這條看似簡單的家規,使山東瑯琊王氏家族,跨越許多劫難,經受各種考驗,創造出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蹟。家族中僅《二十四史》中有記載的宰相就有35位,亦有考證指,王吉的後代中當過宰相的有90多人,家族中還出了36位皇后和36位駙馬,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為顯赫的「中華第一望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