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人造牛油」農村改革說 惑眾取寵

韓戰1950年爆發,杜魯門1952年落選,美國棄蔣外交才告停。在「誰丟了中國」大辯論中,美國駐華大使館、國務卿馬歇爾以至總統杜魯門決策都受到抨擊指責。美國二戰兩位名將馬歇爾和麥克阿瑟都先後深度陷入中國問題的漩渦,但代表性和影響力大異其趣。

1945年12月馬歇爾出使中國前,借道東京,和盟軍佔領日本的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在美國大使館同住幾天。麥帥在回憶錄中寫道,幾年不見,發現馬歇爾蒼老了許多,過去的敏銳與活力不復再見。他不明白國務院為何要讚許中共是「農民改革者」而不是極權的共產黨?為何不協助蔣介石奪取明明可得的勝利,而要張羅停戰和談,搞聯合政府?……

茲事體大,雖事過境遷,值得回顧──為甚麼當年從美國到中國、從知識份子到高層,有那麼多人對共產黨毫無警覺,甚至一廂情願投入?一個涉及廣泛的問題是:很多人認同中共的本質只是一個「農民改革黨」。戴德偉給國務院的報告曾反覆強調,中共政策溫和,不主張迅猛的革命,不是蘇聯意義上的共產黨,不是「馬克思教會中新的耶路撒冷」,他們是有號召力的農民民族主義者。

曾任燕京大學校長、駐華大使的司徒雷登(1876-1962)也寫道:中共把自己描述成誠實清廉、進行「農業改革」的、獨立於莫斯科的政黨。又把國民黨描述成徹底的腐敗無能,就為中國人輕易的拋棄國民政府,接受共黨政權鋪平道路。也促使很多外國外交官、商人和傳教士都相信新政權會比國民政府好。

中共以「農民改革者」之偽說,「借殼上市」騙得農民的支持和部份西方人的同情而贏得內戰。此中共本質之說屬實,來自斯大林(史太林)對美國大使哈里曼的訪談:中共是一個米淇淋式的共產黨也譯「人造忌廉式」的共產黨)。經西方傳媒廣泛報道,給公眾一個信息:世界共黨至高領袖稱中共只是一個「非暴力共產黨」。延安也未就此闢謠。因有利於改善共黨的暴戾形象。其實,此說含有內外雙刃效應──對外無疑有利,對內則是負面的。中共從來不提這回事,因為有離經叛道之嫌。這是共黨十分忌諱的事。當年南斯拉夫就因為有背離教條之事,被史太林(史太林)開除共產黨集團,兩國關係緊張。但是,中蘇之間此事何以未惡化?盛傳史太林曾懷疑毛是另一個鐵托,這是毛決心派兵入朝的原因之一:堅決反美,以釋史太林之疑。

史太林也許未曾想到,他一句未必刻意的話,竟為中共吸引無數支持者、同情者。另一方面,毛也將計就計,為我所用(亦中共慣技)。說回頭,史太林此話未必無心。史太林與共產國際一直對中共的階級屬性(農民黨。中共八大公佈黨員成份農民69%,工人僅14%)有所顧忌。因共黨宗旨標榜工人階級政黨,農民是須改造的同盟軍(歐洲不少共黨名為工人黨)。這是共黨的天經地義,中國又是小農經濟,共產國際中低人一等。故此,八大後再不公佈黨的成份。實際上,這確是中共的本質問題,尤其毛澤東無法無天、嗜殺成性,盡顯「山大王」所為。

司徒雷登與蔣介石、馬歇爾合影。(仰岳翻拍)
司徒雷登與蔣介石、馬歇爾合影。(仰岳翻拍)

麥帥統率南韓和台灣防務,預見遠東將赤化

二戰後,國際紅潮喧囂,中共坐大,還是有不少人洞悉其奸,絕不上當。領軍韓戰的麥克阿瑟是掛帥人物。他對馬歇爾孜孜於國共談判,抱著嘲諷的態度(張治中回憶錄也爆料:馬歇爾下車伊始,提出的整軍方案竟是國共2:1,空軍海軍中共佔1/3。蔣看到大為吃驚。後改為5:1。海空軍不提)──麥帥一再指稱白宮不了解中國。

馬歇爾在中國斡旋前後一年,對蔣很不滿,回國後不再給蔣提供軍事補給,蘇聯卻日夜不停地將二戰末期美國大量軍需品(麥帥經手運輸海參崴。另有關東軍剩餘軍火)提供給中共部隊。最後蔣軍敗退台灣。麥帥看在眼裏,頗為不平。他在回憶錄寫道:

「美國違反承諾,不再援蔣的軍隊,實是犯了史上罕有的大錯。美國在亞洲的百年經營毀於一旦,還背上『紙老虎』的罵名,成為世界的笑柄。在未來幾百年,美國這一失誤對自由世界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將逐漸顯露出來。」

麥帥1964年的這段話,被其後的經歷證實,他對美國高層綏靖政策(姑息養奸)的批評明智而有遠見,也反映他和當時流行的失敗主義的根本對立。麥帥竭力讓華府高層意識到共產主義在遠東的威脅日益增長,他坐鎮東京,不斷將北韓欲侵犯南韓的情報呈交國務院,但華府沉醉在戰後傲慢中——1950年6月韓戰終於爆發,蘇式裝備的20萬北韓大軍向南韓長驅直入,佔漢城而逼釜山,朝鮮半島赤化在即。杜魯門總統決定介入,命令統率遠東防務的麥帥動用海空軍支援南韓。同時強調防止台灣和大陸相互攻擊,第七艦隊交麥帥指揮,戰啟第二天便駐防台灣。白宮也同意投入陸軍並組成聯合國軍,駐日美軍編成兩集團軍(8、10)開往南韓,七月初,麥帥被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開始和中國結下兵戎之緣。也是美國對中共姑息誤判轉化為武裝對抗,進入一個全面反共的時期。

麥克阿瑟是美國軍事體系養成的傑出戰將。曾是西點軍校的高材生和最年輕的校長,一戰中初露鋒芒,30年代已任陸軍參謀總長。守衛菲律賓(美屬),任菲陸軍元帥。珍珠港被襲翌日,日軍以海空優勢兩棲作戰突佔菲國,麥帥部隊措手不及,受重創而退守澳洲。日軍則趾高氣揚,1個月佔領馬來亞,再劍指緬甸,3月先後佔領仰光、曼德勒。麥帥重振三軍指揮反攻,展開新畿內亞之戰、婆羅洲戰役、光復馬尼拉之戰,再以「蛙跳戰役」,歷3年苦戰,殲滅日軍45萬兵力,結束西南太平洋戰爭。這場綿延數千海哩的抗日大戰,麥帥贏得二戰英名(20世紀罕有如此規模立體實戰經驗的將領。僅如沖繩一役,美軍獲勝的代價是,傷亡5萬將士、艦艇損傷404艘、戰機被毀800餘架)。

麥帥的指揮風格總是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把握第一手戰情。更具獨立戰略思維,尊重戰爭倫理,有必勝的意志,也愛惜士兵的生命。指揮韓戰,不到1年,卻是他畢生征戰最險惡的一次。對付共黨的大兵團作戰,軍力懸殊,麥帥深悉美軍的殺手鑭是海空優勢,切斷敵方後勤補給線。這是「仁川戰役」的必然靈感。

仁川大捷,將帥失和,華府強制前線制空權

1950年9月13日,麥帥策劃的仁川登陸一舉成功,包抄南侵之敵,數十萬兵盡入殼中。揮軍越過三八線,以圖掃蕩北韓共軍。收復漢城,克平壤,登陸元山而趨鴨綠江。不料中共早已發動「抗美援朝」。組軍百萬,正源源潛入北韓戰場,以旗號「志願軍」代替「解放軍」,欲發動5次大規模戰役。麥帥的情報顯示北韓局勢將有重大變化。

仁川戰局勝轉後,豈料美英政壇發生爭論。英國指責不應越過三八線,參謀長聯席會議也稱只為摧毀北韓軍力,不得窮追,禁越中朝邊界。白宮一度樂觀估計:不會導致中共參戰。然而,11月初,麥帥可靠情報:中共已有56個師、連後勤共86萬兵力秘密進入北韓──麥帥遂命令九十架飛機,強勢炸毀鴨綠江大橋以斷敵通道,請示華府。

軍情急,箭在弦。國防部長馬歇爾當天即覆,卻是緊急叫停:禁止炸橋!而且,命延緩對中國東北沿江5哩地帶之轟炸行動!(據云若非時差之故,機群已經起飛)──麥帥接此禁令,有如岳飛之「十二道金牌」五雷轟頂:此令無異於對敵方進軍的橋樑和縱深提供保護。不可理喻!

他隨即提出抗議,國防部僅以只可炸橋之一端應答。麥帥感到絕望、沮喪,對身邊參謀長希基將軍說:「一個指揮官在如此嚴峻的時刻,被剝奪使用軍事力量的權力,不能保護他麾下將士的生命安全,這是軍事史上絕無僅有的事!」他立意辭去遠東的一切職務。希基極力反對!勸阻道:你為前線統帥貿然離職,士氣必然一落千丈,整個軍隊會因之陷入潰敗!你的聲譽和責任也將被毀!──麥帥無奈,默默地撕掉辭職電報稿。

這一幕,是美軍兩大將領:華府的馬帥和前線的麥帥分歧的爆發,也是美中誤判史上的制高點。嗣後,麥帥認命,制定引誘性的撤退計劃。因炸橋方案被否定後20天,共軍利用華府設置的保護屏道,已往戰場輸送20萬以上的新編部隊,數量優勢,數倍於聯軍。美軍既無增兵,又難以發揮制空打擊力,挺進鴨綠江,就有陷入被包圍的危險。11月底共軍發動總攻(即中共所謂「第二次戰役」),美第10集團軍和中共九兵團激戰長津湖,雙方受損慘重(兵無寒衣倉促出征的九兵團僅凍死凍傷達3萬餘人)。美軍遂從東海岸撤退,鏖戰西海岸。1951年3月奪回漢城,此後轉攻為守。雙方保持三八線戰略對峙,邊談邊打。直到1953年史太林去世,蘇共停戰壓力下,終止毛澤東在戰俘遣返上的糾纏,七月停戰協定得以簽訂。

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被杜魯門解除職務,1951年。(公有領域)
日本媒體報導麥克阿瑟被杜魯門解除職務,1951年。(公有領域)

白宮畏恐三次大戰 姑息忍讓共軍 犧牲麥帥

麥克阿瑟1951年4月12日被杜魯門突然解除軍職,是二戰後最戲劇性的事件。麥帥戰功顯赫,何以被黜?華府稱是他「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似有「犯上抗命」之罪,麥帥曾予嚴正駁斥,但不掩和華府領導層有戰略分歧──從CIA局長到杜魯門總統,都不諱言,如果轟炸鴨綠江大橋,就如觸發三次世界大戰的信號,拖蘇聯參戰,美國絕對要予以防止。事態有否如此嚴重?美蘇關係,向來追溯「雅爾達協定」。1945年2月美英蘇三巨頭雅爾達會議非常權威,為二戰後世界秩序作出規範(或稱劃分勢力範圍、達成東西方戰略平衡),嚴防納粹和日本軍國主義再起。

雅爾達有關中國的兩主題,是蘇聯出兵東北和北韓託管。前者出於美方估計,如果實施陸戰攻佔日本,美軍要準備犧牲50-100萬人。蘇聯以百萬大軍出擊滿洲對日宣戰,必可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保全數十萬美軍生命。為此滿足史太林獲得北方領土及東北權益。對朝鮮半島,美蘇一致同意三八線劃分南北佔領區,分別由美蘇「託管」。戰後南北韓分別成立「大韓民國」與金日成政權,蘇美駐軍,1949年先後甩手撤退。而北韓發動大規模南侵之時,又正當美國剛剛「丟掉中國」不足1年,韓戰兵連禍結,如此凶險的連鎖反應,使美蘇雅爾達戰略頓失平衡,美國豈能容忍再惹怒蘇聯!

但是,領兵上陣,麥帥遵循戰爭邏輯,以一切有利手段奪取勝利。他對朝野之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懼,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他認為請蘇聯進軍滿洲「純粹是多此一舉」。美國有原子彈後,即將崩潰的日本,投降指日可待。他擔心蘇聯進入亞洲將會加強共產主義勢力。有一天,蘇聯駐東京代表,來美軍司令部,試探蘇軍分享北海道佔領權的可能性,麥帥毫不客氣地逐客:您再提類似要求,我就將你們全部逮捕!──他看透蘇聯已經獲得雅爾達的「紅利」,支持一場北韓「有限戰爭」,讓中國去打,蘇軍不必出手已足夠。

因此,麥帥主張加強對共軍的打擊力,包括封鎖中國沿海,打擊其軍工基地。他公開指出共軍的3大弱點,相信動員美軍的全部軍事能力一定可以戰勝「人海戰術」。但是,華府在媒體的鼓吹下,陷在世界大戰的幻覺中,對麥帥的建議置若罔聞,事態有如慕尼黑對納粹的妥協一樣。馬歇爾告訴他,韓戰「使我們面臨極為嚴重的國際問題!」不久參聯會就向麥帥攤牌,發出要美軍準備撤出北韓的指示……麥帥認定,最高統帥部已無意和龐大的紅色中國對決!他說,已經犧牲5萬將士的這場戰爭,將「走向毀滅的災難性結局」。華府知道麥克阿瑟將軍已經是他們綏靖政策的絆腳石,一場大義凜然的戰爭,決定犧牲它最英勇的統帥。

中國因素滲透美國最高統帥部 麥卡錫反共

可見麥帥的命運表面上繫於戰場的進退。實質上有更深的原因。美蘇羅斯福與史太林二戰後,有意促成國共兩黨的和解而終告失敗。韓戰結果雖然沒有中國內戰式的勝敗一邊倒。但是戰爭的始末仍然滲透著對共黨是和是戰兩種策略的政治分歧。韓戰猶如國共內戰的繼續。分別只是國府一方換為美國;戰爭的另一方主力仍然是中共軍隊。他們的戰爭概念及戰略戰術,從人海大戰到遣返戰俘,還是延續內戰的模式,和美軍完全現代化作戰理念與體系,形成一場不對稱戰爭。

韓戰中的共軍在宣傳、情報、統戰方面,遠不如在內戰同溫層搏殺那樣得心應手。不可能設計無孔不入的共諜和地下黨、策反叛將,取得勢如破竹的勝利。但是,在這場不同種族的武器競賽中,卻出現一個異常現象:萬里之外的美國最高統帥部的「中國因素」!所謂中國因素,即包括三約翰在內的一群「中國通」和外交官、高級決策官員。他們多數都有中國經歷,一般不具法律上的叛逆資格,但是卻有自覺不自覺的親共情緒與觀念,和利共的判斷,影響甚至主導美國的對華政策。

本文前述美軍向鴨綠江挺進時,統帥部嚴禁炸橋的突發事件,大大削弱美軍的空中打擊優勢,有利敵軍進攻,造成美軍在戰役中的嚴重失利。國際輿論驚呼聯軍大敗,乃至杜魯門總統慌了手腳,公開說要使用核武器(被英首相勸止),還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這件禁炸、自毀優勢的奇案,無異於麥帥痛斥的1947年對國民政府的斷援,一樣後果嚴重,是典型的綏靖資敵性質。古今戰律對於臨陣叛逃,無不加以嚴厲處置。但關係戰略抉擇的最高司令部的命令,權重如麥帥者也無可奈何(艾森豪將軍事後亦為麥帥抱冤,未能出手為先)。涉嫌者馬歇爾將軍未追其責,反而成為懲罰麥克阿瑟的「行刑隊執槍手」(麥言)。熟知中國古典岳飛冤案者,莫不為之感慨。

韓戰美國高層發生的內訌,當年曾引起麥卡錫—胡佛反共浪潮的關注。馬歇爾在國會諮詢中受到不斷的質問與衝擊。麥帥也出席指證:認為對華戰略的失策,引起一連串災難,是美國百年來政治的最大敗筆。他重複地告誡赤禍的危害性:「我們未來幾代人要為此付出代價或許要一百年之久。」馬歇爾則堅持罷黜麥帥是因為他的策略「要使美國和中國、蘇俄掀起大戰」。依稀可見,還是中國內戰棄蔣派的餘音續唱。國會右派和中國游說團不會放過他。

麥卡錫參議員指控馬歇爾「賣國賊」:「馬歇爾放棄國民政府,使中國淪於中共;罷黜麥帥,使美國輸掉韓戰。」拒絕台灣出兵,導致美軍5萬傷亡,也是馬帥忌諱中國所致。此外,麥帥統帥部的人懷疑華府有內奸,為何他們的作戰計劃往往都為共軍所預知……馬帥後因援歐的「馬歇爾計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馬歇爾與麥帥三十年代曾有過節。晚年這位出將入相、德高望重的大人物拒絕寫書。談到那些戰爭歲月,總有不堪回首之嘆。

司徒雷登於江西廬山與蔣介石商討中美情勢。(仰岳翻拍)
司徒雷登於江西廬山與蔣介石商討中美情勢。(仰岳翻拍)

麥克阿瑟力挺台灣,司徒雷登維護蔣介石

麥帥和台灣的關係,也是他被貶斥的一方面。台灣外交處境屢遭不幸,卻始終還是美國的政治盟友。麥帥對台灣的同情支持是富有人情味的一頁,在韓戰爆發的第二周,麥帥即行訪問台灣,會見戰友蔣介石,並發表聲明。說明來台是考察軍事防禦,加強美軍與台灣合作,免受共軍的進攻。針對當時美國政府「某些人一貫鼓吹綏靖主義和失敗主義」,麥帥強調台灣是不沉的航空母艦,「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不能落入共黨之手,否則,其戰略後果將直接影響美國的安全。」二戰中美國和國民政府結盟抗日,今天為何不能合作遏制共產主義?不料,白宮竟要求麥帥收回他的言論,「因為與美國既定政策發生衝突」。杜魯門的代表哈里曼稱,我們對共產主義只能阻止其行動,不能發起任何反擊。麥帥知道「杜魯門總統對蔣介石懷有強烈的敵意,聽不進任何人為蔣說話。」

在回顧美國對中共長期陷入綏靖主義的誤判中,一個焦點是對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的歷史評價。可以斷言,對中共的寬容和溢功,很大程度上來自對蔣的貶辱和否定。在二十世紀國共長期鬥爭中,蔣不是一個眾望所歸的成功者,但也絕不是被污名化妖魔化的人物。10多年前蔣日記的公開,引起的驚嘆就是一例。可再援引和中國有50年緣份的司徒雷登的評論:「我對委員長的道德品質沒有任何質疑。」「內戰失敗因為國民黨真正建立了一個西方模式的民主政權,但戰爭影響了改革,傳統的劣根性發作,造成通貨膨脹及經濟困難。」至於對共產黨的高壓政策,「他比其他中國人、美國人和外國人更早地認出中國共產黨真正的本質,他毅然決定冒著被誤解甚至失敗的危險,也要堅持到底。」共產黨蓄意誇大的如「四大家族」貪污斂財,也被歷史學家所否定。但是卻有過很大影響,如漢學家費正清也認為:「既然國民黨如此腐敗,不如讓共產黨來治理國家,反正不會有比國民黨更壞的政府。」(史料顯示國府金融改革失敗,竟是潛伏財經高層的共諜冀朝鼎設計的陷阱,導致政府金融信用掃地,民怨沸騰。)

可見在那失敗主義風行的年代,麥克阿瑟將軍挺台的姿態,何其勇毅。不僅出於台灣是他的轄區,他對蔣的信心。而且親悉華府政客的無能和對民意的無知。麥帥從二戰到韓戰不屈的反共精神,得到人民的擁戴。最後他離開東京返美,有百萬日本人為他送行(今天北京軍方頻道還故作疑惑:為甚麼那麼多被征服者對征服者依依不捨?)而接著紐約萬人空巷地歡迎這位反抗共產主義歸來的戰神,全美一片抗議,要求白宮收回成命。

台灣國民政府對麥帥「被斬」,感到憤慨與驚惶。麥帥在華府拒絕為前線增兵時,曾要求和台灣談判,派兵(33,000人)來韓支援聯軍,被華府參聯會否定。眼看這支生力軍被阻止反攻大陸和支援韓戰,中共福建兩兵團得以調來北韓,令美軍壓力加劇。在共軍瘋狂進攻下,華盛頓毫無對策,只想全身而退,撤出朝鮮半島!麥帥回憶錄記下他不滅的憤怒。他對命運懷有高度自信──若可動用所需之軍事力量、華府不設種種限制,「我不僅能解放整個北韓,還能沉重打擊紅色中國,摧毀其戰爭潛力。」

美國第33屆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1972)於1945年4月19日的留影。(公有領域)
美國第33屆總統哈里‧杜魯門(Harry S. Truman,1884-1972)於1945年4月19日的留影。(公有領域)

麥克阿瑟堅強的戰鬥意志,導引杜魯門總統默許:美國不撤軍。他迅即制定摧毀中國軍隊的計劃。任命經驗豐富的李奇微將軍代替死於車禍的沃克中將為8集團軍司令。以大規模空中打擊切斷敵軍的補給線,迫使他們彈盡糧絕、非死即降。李奇微在麥帥免職後,擊破共軍第4次戰役,收復漢城,逼他們退回三八線。麥帥則在華盛頓抗拒別有用心的猛烈攻擊(指控他擴大戰爭引致中共出兵)……顯然,華府高層已無心戀戰,只謀妥協,早日退場出局。和麥克阿瑟絕不做「戰敗國」,謀求台灣援助致勝的決心,已經水火不相容。

歷史無情。「正確」始終掩護著馬歇爾那條綏靖主義路線。濤聲依舊,華府不了解中共,也不了解蘇聯。史料可證,史太林和蘇共高層最不情願和美國打仗。史太林在中共出兵前說,北韓必要時可以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史死後蘇共政治局立即對「強加給蘇聯的」韓戰叫停。美蘇必戰論,迄今數十年。蘇聯戰後內部演變的第一焦點,就是否定暴力戰爭,主張和平共處、「和平過渡」。這是中蘇交惡的核心所在。真正的戰爭狂人毛澤東,不僅要將韓戰打到底。還迷信「槍桿子主義」四面輸出武裝革命(尤其在東南亞),國內更是暴力專政至死不休。可笑的是,直到蘇共瓦解,冷戰結束,未聞史學界對韓戰與世界大戰之說有所檢討。

麥帥報國,一世英名,當無須官方之平反,更不必提他的對手彭德懷之慘死於毛手。已不乏人讚揚麥帥文武雙全。他對日本重建之各項決策,獲得極大成功,不愧為文治武功兼擅的英明統帥。他力圖使用美國的制空權以克敵,炸掉敵方的補給線,乃是兵家常規。若獲授權,他必炸掉鴨綠江的橋樑及丹東、通化、臨江一線據點,不必使用原子彈,百萬入侵共軍即可瓦解(可是華府連離鴨綠江數十英哩的後勤重鎮清津,也不准轟炸)!韓戰大局若為美軍控制後,即可實現半島民主統一進程。換言之,北韓金家王朝為禍至今,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當年的戰略錯誤。

麥克阿瑟將軍在韓戰高潮中被「解甲歸田」,誠是悲劇,然而雖敗猶榮。他在二戰後6年,致力於重建日本、保衛台灣、激戰北韓,為亞洲四小龍崛起鋪路有其三並遏制共黨勢力在東亞和西太平洋區域的擴張,這是無與倫比的豐功偉績!他那篇告別演說《老兵不死》更是彰揚人類自由、英雄豪情的絕世之作。@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