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謠之父」鄧雨賢玄孫鄧心柔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正在撰寫碩士論文,近日透過其父鄧泰超希望我就大稻埕擔任導覽的經驗,談談大稻埕和鄧雨賢相輔相成的關係,中午,我們在大安森林公園音樂台前小山丘的樟樹下漫談一小時。說來有趣,談音樂家的故事在音樂台前;鄧雨賢任教新竹縣芎林鄉芎林國小時,常在校園的樟樹下培育作曲的靈感。

管仲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大稻埕開街於一八五三年,因為附近有具航運便利的淡水河、劉銘傳興建鐵路的大稻埕火車站,開放通商口岸後帶來知識、技術、資金和市場的洋行,吸引勇於冒險的年輕人,透過聯誼、服務,為個人創造財富,為地方帶來繁榮和進步的新思維,讓大稻埕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區,蘊育新文化的重要地標。

鄧雨賢和大稻埕的關係密不可分,創作歌曲的合作者以李臨秋為主,他長期住在貴德街旁,家族的親戚朋友以大稻埕人居多。鄧雨賢著作近百首曲子,最早被錄音的是《一個紅蛋》,後來創作的曲子,如《望春風》、《月夜愁》、《雨夜花》、《對花》、《春宵吟》、《想要彈像調》……等,都受到時人的歡迎,成為流行歌曲、傳世傑作。

一九零六年,鄧雨賢生於桃園市平鎮區,家裏的通用語言是客家話。三歲隨父親遷居台北,一九一四年讀艋舺第一公學校(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與鄰居或學校同學打成一片,使用的語言以日語和閩南語居多,養成教育在人文薈萃的萬華和大稻埕,說他是台北孩子也可以。

十五歲,讀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師事一條慎三郎(又名一條真一郎)學習音樂,接觸風琴、曼陀林等西式樂器。一九二五年畢業,任教於台北大稻埕日新公學校(台北市大同區日新國民小學);二十一歲,與鍾有妹結婚。二十四歲,到日本學習作曲。二十七歲,鄧雨賢加入文聲曲盤公司,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二十八歲,進入古倫美亞唱片行專職作曲,創作了《望春風》、《月夜愁》……等歌曲。

鄧雨賢讀台北師範學校時,就在音樂領域嶄露頭角,獲得一條慎三郎的賞識;任教日新國小時,為了提升音樂造詣,到日本學習作曲。回國後,獲得文聲曲盤公司和古倫美亞唱片行老闆的肯定,先後被兩家公司延攬。在古倫美亞唱片行專職作曲,彼時,大稻埕因為商業發達,受歐美新文化的影響,不論商業或人文思想都極為進步,這種環境蘊育鄧雨賢的作品與現代化結合,曲風受到愛樂人士的喜愛,成為台灣當代最知名的作曲家,作品歷經長時間的流傳,被定位為台灣人樂於傳唱的民謠。

總體經濟學大師凱因斯(Keynesian)說:「一個人的收入和他的成就成正比」,即與其影響力成正比。鄧雨賢的薪資所得不高,但他創作的音樂受到愛樂人士的喜愛和傳唱,被認為代表台灣聲音的歌謠,甚至在世界知名樂壇傳誦,堪稱心靈極為富有,若此,他簡直是大富翁,介紹大稻埕人物時,怎能忘了這位傑出的音樂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