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對全球帶來貿易、安全和人權威脅,八個民主國家的一些高級政治家組成了「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Alliance on China),以應對中共帶來的全球挑戰。於星期五(6月5日)啟動的「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表示,其目的是「對與中國相關的問題,協調出適當的對策,幫助制定出積極的、戰略性應對方法。」

聯盟包括來自美國、英國、日本、澳洲、加拿大、德國、挪威、瑞典八國的國會議員或政治人士, 共包括18位聯席主席,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和民主黨人梅嫩德斯(Bob Menendez)、日本前國防大臣中谷根將軍(Gen Nakatan),歐洲議會外委會委員萊克斯曼(Miriam Lexmann)和英國保守黨元老之一的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等。

聯盟還包括歐洲議會成員,此外另設五位顧問,其中包括香港大專學界國際事務代表團前發言人、城市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邵嵐,以及民運人士魏京生。

聯盟表示將關注五大範圍,包括維護基於國際原則的秩序、人權、促進公平貿易、加強制定針對中國(中共)的安全戰略,保障國家誠信,以免損害其它國家的經濟等。

跨國議會對華政策聯盟星期五表示,中共統治下的中國,為全球帶來挑戰,一個將會定義整個世紀的挑戰,這挑戰將會影響我們所有的人以及跨代政權政府,不同黨派無一倖免。

該聯盟還指出,曾經對中國崛起有美好想像,而如今都已經幻滅,我們曾以為中國(中共)會逐漸變得開放開明,卻並沒有實現。事實上,今天中國(中共)對內專權獨裁,對外更是野心勃勃,延伸爪牙。因此,一直以來確保我們自由、安全的民主制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曾經有規有矩的國際秩序,廢弛崩潰,是可忍,孰不可忍。

該聯盟強調,一些國家挺身捍衛人權及八國政治家組聯盟價值觀,卻往往獨力支撐,有的甚至為此付出沉重代價,這重擔,不應由任何國家獨自肩負,維持國際秩序,是我們所有人的責任。

世界仍然心繫並需要中國,一個擁有千錘百煉的傳統、文化和產業的國家。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應當肆意踐踏普世價值和人權。

有鑒於此,我們組成跨國議會對華政策聯盟,「希望能共同協調應對中共的巨大挑戰。團結就是力量,只要並肩,我們將能確保國際秩序以規矩為本、重視人權的初衷。唯有攜手合作,我們才能迎接中共帶來的挑戰,一個影響我們下一個世紀的挑戰。」

5月底,北京通過港版《國家安全法》,遭到國際社會的譴責,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因此宣佈香港喪失了自治資格,香港的特殊經貿待遇將會被隨之取消。同時中共在國際上咄咄逼人,5月中共軍隊越過了有爭議的印度邊界,中共海軍還加強了在南海的活動。

上個月華盛頓發佈了一份重要的對華政策文件,認為美國40年的對華接觸政策徹底失敗,中國並沒有變為美國希望的以公民為中心、自由和開放的國家。

澳洲擬修改投資法限制中資

澳洲星期五宣佈將對外國投資法進行重大修改,目的是加強對外國投資者的國家安全審查,尤其是在通信、大數據、能源等領域。該議案已經遞交澳洲議會。該國總理莫里森當天說:「今天,財政部公佈了一系列新的改革、重要的改革,要確保外國投資一定要按照我們的條件、我們的規則、一定要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外國投資法修改後將適用於所有外國投資者,但預計中國將會受到格外的審查。今年4月,澳洲推動對中共病毒(新冠病毒)源頭展開獨立的國際調查而激怒北京,招致北京報復,對澳洲價值10億美元的牛肉和大麥加徵高額關稅。在過去4年中,中國對澳洲的投資減少了68%。

此前一天,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審查中概股違反美國監管標準的情況,以保護美國投資者。特朗普表示,中國企業利用了美國金融市場的好處,卻拒絕遵守美國的監管標準,給美國投資者帶來了巨大風險。中國公司常以「國家秘密」為由拒絕接受美國監管機構的審計標準。

美英要建民主5G聯盟

另外一方面,英國《泰晤士報》最近報道說,英國正尋求建立一個由10個民主國家組成的聯盟,支持5G設備和其它技術的替代供應商,以避免依賴中國。這10個國家是七國集團(G7)現有成員(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加南韓、印度和澳洲。

報道說,英國政府已經就建立這個由10個民主國家組成的「D10俱樂部」與美國進行了接觸,計劃為成員國內部的科技公司提供投資支持。這一聯盟是為了打破中國華為主導5G網絡基礎設施的局面。

同時,幾十個國際私營科技和電信業巨頭組建開源5G技術聯盟,謀求在市場競爭力上挑戰華為等傳統電信設備供應商的優勢。◇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