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以下孩子分不清現實和想像的界線,「說謊」是幼兒發展常見現象。

我的觀察是,大多數的孩子其實並不具有「預謀」或「策劃謊言」的能力,孩子在闖禍後並沒有「糟糕了,等下老師/媽媽來問是誰撕破書的時候,我得說是弟弟才不會被罵。」這般精細的想法,他們常是在被問的當下,因為觀察到大人的表情和說話口吻覺得狀況不太妙,才脫口編了一個可能讓自己從「危機狀況」解除的故事。 不想孩子有意無意地說謊,大人可以努力落實2大建議——處罰說謊不如鼓勵誠實,孩子才能切實體會說謊無益。

大人固然想要教孩子誠實的重要性,卻也怕孩子因而養成不懂得適時察言觀色的「白目」性格,因此大人有必要去了解不同階段孩子撒謊的可能因素,先不要急著指責、處罰或是把孩子貼上「放羊的孩子」的標籤。

很多時候大人抓對時機說一句:「謝謝你告訴我實話。」正面肯定孩子說實話的行為,會比負面懲罰孩子說謊更讓他理解其中道理。然而幼兒園時期孩子的「偷吃」行為相當常見,如不強硬制止或處罰,若孩子一再屢犯又該如何處理?

從心理層面來說,被禁止或難以取得的食物,往往更容易誘發孩子的嘴饞。大人把家裏的零嘴甜食藏放在櫃子上方,對4、5歲已經知道要搬椅子蹬高去拿的孩子恐怕不適用,也徒然增加危險和意外發生的可能性。父母若不希望孩子吃太多零嘴,也就必須要求自己能做得到,與其放一大堆零食在冰箱或是櫃子上面只方便自己嘴饞時拿來吃,倒不如將少量零食放在孩子可以安全取得的低櫃子裏,同時告訴孩子,除了接近正餐時間時不要吃零食 (若孩子真的喊餓,可以用紅蘿蔔或三色椒等蔬菜棒代替零嘴),其它時間孩子想吃零食時可以問過爸媽。若是適時適量,爸媽其實可以不必太嚴格地說NO,孩子也有機會學到飲食自律。

建議讓孩子體會 說謊無益

湯妮因為不想去上廁所,所以撒了個蹩腳的謊說她的洋娃娃在哭她走不開。

如果我此時戳破她的謊言泡泡,下次她只會換個謊話,說:「我剛剛尿過了。」讓人更難分辨她話語的真實性。這時我們可以幫孩子說出她心中可能的想法,而不是責問孩子為何撒謊,所以我對湯妮說:「我知道妳想跟娃娃玩,妳怕尿尿回來娃娃可能會被其他孩子拿走,我會請米拉老師幫妳照顧娃娃,等妳尿尿回來再還給妳。」

幾次過後,湯妮會知道她就算說謊也沒用,因為她並沒有因此躲掉當時不想進行的活動(去廁所),但她會因此學到如何讓情況變得可以接受(娃娃交給他人託管),一旦老師或爸媽能引導孩子思考變通的可能性,而非一味責怪孩子不誠實,就能減低孩子說謊的頻率。

——摘自︰《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野人出版社提供◇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