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三不四」像甚麼樣呢?人說「不三不四」意味著不像樣、不正派的意思,「沒三沒四」也是一樣的意思。為甚麼拿「三」和「四」這兩個數字來做比喻呢?我們先從漢字的構成本意,來追根究底。

說「三」

《說文解字》解釋「三」:「天、地、人之道」。天地人「三才」之道的說法來自《易經》,《易經‧繫辭下》:「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也就是說「三」涵蓋了天、地、人之道。

「三」,衍生出「多、豐富」的含意,也代表天地人間極致的意思,例如「三生有幸」表示幸運之極。再看漢字的構成表現,同樣的三字相疊造成一字,成了「眾多」的化身,如「鑫」,表示興盛、金多財多;「森」,以三木表示木多、樹木濃密的樣子;「淼」,是水多,水流廣大無邊際的樣子;「焱」,就是烈焰、火花;「矗」,就是直立高聳的意思,例如崇山矗矗。

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三」的意象的詞語很多,例如:歲寒三友—松竹梅、三顧茅廬、周處除三害、桃園三結義等等,表現了中華文化豐厚的文化內涵。

說「四」

《說文解字》解釋「四」:「象四分之形」。「囗」表四方,內中有「八」,象四分之形。那麼,四方之內四分之形代表甚麼意義?看《易經.繫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說從高層次看「四」表示天地陰陽變化組合成的四象,從而衍生種種現象。[1] 西漢史書《古三墳》說:「四象變而成萬物」。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四」用在許多詞語中,表現了天地四方種種現象,例如:四季、四方、四海、四君子、名揚四海、大丈夫志在四方、沒肉也有四兩豆腐[2] ……,「四」無所不在、無所不通。

再說人生,人生的黃金時期在於「四」。《禮記‧曲禮上》說人生「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所以說人生邁入「四十」這一程是最好的時期,方方面面都成熟了,種種能力發展到最強盛的時期,可以入仕途發揮抱負、貢獻專長。人生「四十」最強、最美。

後來中國人對「四」不懷好感,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喜事不喜「四」,送禮不用含有「四」的東西,禮金的數字不要帶有「四」,這裏面有與「死」諧音的思考,這是以偏概全,過度忌諱諧音的自我束縛了。

說「不三不四」

追究了三、四的字義,得以了解其來自《易經》賦予生命的智慧,說「不三不四」的表現,就是不符合天地人之道,當然就不是「正道」。「不三不四」就是不在天、地、人道中,不符合天地陰陽變化之道,不符合陰陽調和之道,所以就是不像樣、不正派的東西或行為。

《周易‧說卦》也說,天、地、人之道,表現在天之道有陰與陽,表現在地之道有柔與剛,表現在人之道有仁與義,在《易》卦中,以六畫(六爻)成一卦,天、地、人三才各有二爻來展現。[3] 第三爻和第四爻居於天地之中,是人之道的表現,展現性命本於「仁義」的道理。所以從《易》的人道來看「不三不四」,就是指「不仁不義」的行為,也就是非人的行為表現。另外,還有「半三不四」一詞,就是形容「失魂落魄,無精打采」,「三」去了一半,就像徒然有個人樣但沒了人的精氣神。「不三不四」、「半三不四」這樣的造詞真的是緊扣漢字的精髓,有著深奧的文化內蘊。

明白了「不三不四」的內在含意,對中華文化深厚的內蘊是否更佩服了呢?借個老子《道德經》的說法,做本文的完結:「明白四達,能無知乎?」明白「不三不四」的內涵深又廣,也是得一智也!

[1]:《朱子語類.卷一三七.戰國漢唐諸子》:「易中只有陰陽奇耦(*雙數,陽卦奇,陰卦耦),便有四象:如春為少陽,夏為老陽,秋為少陰,冬為老陰。」

[2]:「沒肉也有四兩豆腐」,此諺語比喻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自尊或能力。

[3]:《周易‧說卦》:「《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